

1.
動詞
東西從孔或縫中滴下、透出或掉出。
2.
動詞
物體有孔或縫,東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
3.
名詞
漏壺,古代計時的器具,用銅制成。壺上下分好幾層,上層底有小孔,可以滴水,層層下注,以底層蓄水多少計算時間。
4.
動詞
泄露。
5.
動詞
遺落。
1.
“屚”的今字。
2.
更次,時刻。
1.出自《漢書·董賢傳》二歲余,賢傳漏在殿下。
2.出自《貽張??同年》詩驅車先五漏,把菊后重陽。
3.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正話間,漏已三滴。
3.
液體、氣體、光線等從孔隙中滲出或透出。
1.出自《易·井》井谷射鮒,甕敝漏。
2.出自《齊民要術·種紫草》閉戶塞向,密泥,勿使風入漏氣。
3.出自《南海神廟碑》云陰解駮,日光穿漏。
4.出自《離婚》張大哥太可憐了,整天際把生命放在手里捧著,臨完會像水似的從指縫間漏下去!
4.
干涸;流失。
1.出自《荀子·王制》筐篋已富,府庫已實,而百姓貧,夫是之謂上溢而下漏。
2.出自《淮南子·本經》平通溝陸,流注東海,鴻水漏,九州乾。
5.
疏闊,疏漏。
1.出自《史述贊·述高紀》實天生德,聰明神武。秦人不綱,網漏於楚。
2.出自《與陳伯之書》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將軍松柏不翦,親戚安居。
6.
遺忘;遺漏。
1.出自《荀子·修身》難進曰媞,易忘曰漏。
2.出自《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常欲更注遷固二史,采《史》《漢》所漏二百余事,在廚簏,可檢寫之,以存大意。
3.出自《兒女英雄傳》你去問問師爺,這數目怎么沒填寫,想是漏了。
4.出自《我和商務印書館》記得第一次校對,我把校樣讀了一遍,不曾對原稿,校樣上漏了一大段,我竟沒有發現。
7.
泄露。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上》今為人主而漏其群臣之語,是猶無當之玉巵也。
2.出自《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盧綰嫌畏于己隙,英布憂迫于情漏。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那婆子﹞閑常也與人做了些不伶俐的身分,幾番幾次,漏在媳婦眼里。
4.出自《登記》那樣你不把燕燕姊的事給說漏了嗎。
8.
溢出。
1.出自《后漢書·陳忠傳》青冀之域淫雨漏河,徐岱之濱海水盆溢。
9.
顯露;露出。
1.出自《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水出龍茹山,水色清澈,漏石分沙。
2.出自《高淳道中》詩雨歸隴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滲金。
3.出自《你在想什么》干打壘的土房,已經年久失修,有的宿舍,甚至漏著天。
10.
排出,排泄。
1.出自《東軒筆錄》永州有何氏女,幼遇異人,與桃食之,遂不饑無漏。
11.
穿通。
1.出自《淮南子·泰族》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嘆。
2.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忽轉而西北,豁然中開,上穹下平,多列筍懸柱,爽朗通漏,此上洞也。
12.
孔穴。
1.出自《淮南子·修務》禹耳參漏,是謂大通。
2.出自《玉壺清話》三漏之龠,七漏之笛,八漏之篪。
3.出自《四游記·老君道教源流》長耳短目,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
13.
失。
1.出自《文選·陸機〈五等諸侯論〉》故世及之制,弊於強御,厚下之典,漏於末折。
2.出自《答桓玄書明沙門不應致敬王者》近者亦粗聞公道,未獲究盡,尋何庾二旨,亦恨不悉,以為二論漏於偏見,無曉然厭心處。
3.出自《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自禍階漏壞,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耗其太半。
14.
修補,補足。
1.出自《墨子·大取》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雍。
2.出自《淮南子·道應》此言精神之越於外,智慮之蕩於內,則不能漏理其形也。
3.出自《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故使梁氏必反對土地國有,而行其補苴漏罅之法也,則必取消此熟察病源博征治法之言而后可。
15.
誘騙。
1.出自《水滸傳》呼延灼道:“我漏你到這里,正要活捉你。你性命只在頃刻!”
2.出自《古今小說·新橋市韓五賣春情》卻恨吳山偶然撞在他手里,圈套都安排停當,漏將入來,不由你不落水。
16.
通“陋”。
1.出自《荀子·儒效》雖隱於窮閻漏屋,人莫不貴。
2.出自《夢中作》詩斷碑零落苔俱遍,漏壁微茫字半存。
17.
病名。中醫指血流不止或瘡潰不收口的病。
1.出自《素問·刺禁論》刺匡上陷骨,中脈為漏,為盲。
18.
佛教語。指煩惱。
1.出自《百喻經·牧羊人喻》為此漏身之所誑惑,妄期世樂,如己妻息,為其所欺。
2.出自《剪燈余話·武平靈怪錄》無緣不復勞烹飪,有漏從教老歲華。
19.
古代計時器。即漏壺。參見“漏壺”。
1.出自《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
2.出自《送客之杭》詩風清聽漏驚鄉夢,燈下聞歌亂別愁。
3.出自《王昭君》夜半的宮漏,一點一滴,像扯不斷的絲那樣長。
1.遮蔽。
1.照臨。
2.晶瑩剔透貌。
①映托;襯托在名山、寶塔的映襯下,延安城顯得格外壯麗|突兀的山峰在夕陽中映襯得如同城堡。②并列相反的事物,以收相得益彰之效的修辭格。
1.映照,對照。
1.光輝奪目。
1.輝映。
1.寶石名。寶石有紅藍諸色,據云其中映紅與映藍最為珍貴。參閱清趙翼《粵滇雜記》。
1.猶輝映。互相照耀。
1.遮蔽火光。
1.寶石名。詳"映紅"。
1.謂互相映襯而成一種美的景致。
1.指陽光。
2.映照著日光。
1.無花果的別名。即佛書中的優曇缽樹。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無花果》。
1.杜鵑花的別名。
1.映山紅的一種。
1.映照;照射。
2.反射;反映。
1.猶隱身。
1.映襯,使明顯。
1.相互輝映,蔚郁多彩。
1.午后。
1.反映。
1.猶顯現。
1.因光線的反射作用而顯現的物像。
2.猶反映。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模寫。
1.互相映襯和協。
1.利用雪的反光讀書。晉孫康,京兆人。家貧好學,常映雪讀書。事見《初學記》卷二引《宋齊語》◇用為勤學苦讀之典。
1.耀眼。形容艷麗。
1.輝映;照耀。
1.呼應。
2.照射;映射。
1.猶生搬硬套。謂不顧實際情況機械地搬用別人的方法﹑經驗等。
1.亦作"硬梆梆"。亦作"硬幫幫"。
2.堅硬。
3.強硬;生硬。
4.實實在在的;棘手的。
1.亦作"硬梆"。亦作"硬棒"。
2.強硬;堅硬。
3.結實。
1.見"硬邦邦"。
1.見"硬幫"。
1.見"硬邦邦"。
1.結實。
1.強硬;堅硬。
1.堅挺結實。
1.堅硬。
1.遒勁有力的筆法。
2.指鋼筆﹑圓珠筆﹑鉛筆等尖端為硬質材料的書寫工具。
1.金屬貨幣。
1.閉塞不通。
1.頂撞。
1.形容堅硬扎手。
1.硬捱進去。
1.強辯;抵賴。
1.大膽。
1.指單憑力氣蠻干。
2.頑強工作,不怕挫折。
1.強弓;須用大力才能拉開的弓。
1.真功夫;堅強不屈的精神。
2.武術中一種功夫的名稱。
1.飽滿硬實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