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手或工具把東西聚集到自己面前。
2.
動詞
(把衣服)用手?jǐn)n著提起來;挽起。
3.
動詞
搜刮(財物);用手段謀取(財物)。
4.
動詞
向著自己的方向撥。
5.
動詞
核算;結(jié)算。
1.
挾持;拉。
1.出自《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
2.出自《問答·晉問》彼霸者之為心也,引大利以自向,而摟他人之力以自為固,而民乃后焉。
3.出自《西青散記》今夜新涼秋意好,月明摟伴學(xué)吹簫。
2.
把東西向自己面前聚集。
1.出自《水滸傳》李逵也不答應(yīng)他,便就地上擄了銀子,又搶了別人賭的十來兩銀子,都摟在布衫兜里。
2.出自《暴風(fēng)驟雨》她挽起袖子,摟柴點(diǎn)火,燒水煮肉。
3.
搜刮。
1.出自《志雅堂雜鈔·諸玩》舉世未見有其比者,亦摟他人之物,獻(xiàn)之福邸焉。
2.出自《漢中府知府護(hù)漢興道鄧公墓志銘》前政以給里民,需其值,曰領(lǐng)馬;有急復(fù)摟私馬應(yīng)官,曰里馬。
3.出自《龍須溝》人家摟錢,我挨罵,您說我冤枉不冤枉!
4.
招攬。參見“摟包”。
1.出自《人民日報》北京市德勝門關(guān)廂是全市騾馬交易的中心,這里的交易一向被馬店和摟包把持。
5.
撩;挽。
1.出自《兒女英雄傳》〔何小姐〕摟起裙子來,三步兩步跑上樓去。
2.出自《暴風(fēng)驟雨》杜善人摟摟胳膊,裝模作樣,卻不使勁,缸推不動。
6.
撫琴的指法之一。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或摟、??、擽、捋,縹繚潎冽。
7.
核算。參見“摟算”、“摟賬”。
1.出自《大刀記》我摟算著,再有四五個鐘頭,就能挖到敵人據(jù)點(diǎn)的壕溝。
2.出自《駱駝祥子》作了兩個月的買賣,粗粗的一摟賬,不但是賠,而且賠得很多。
8.
鋤地。
1.出自《艷陽天》今年麥子鋤了三遍,是誰一鋤一鋤摟的?
9.
指向自己的方向撥,扳。
1.出自如:摟槍機(jī)。
10.
見“摟搜”。吝嗇。
1.出自《俗呼小錄》鄙嗇計較者為摟搜。
11.
見“摟搜”。奚落取笑。
1.出自《金瓶梅詞話》我買將你來伏侍我,你不憤氣?教你做口子湯,不是精淡,就是苦咸;你倒還對著丫頭,說我?guī)讜r恁般大起來,摟搜索落我!要你何用?
1.夏代典籍。
1.夏天用的竹席。
1.即禹鼎。相傳夏禹鑄九鼎以象九州。其上鏤山精水怪之形,使人以知神奸。參閱《左傳.宣公三年》。
1.謂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1.指蚊與蠅。
1.良箭名。《文選.司馬相如》"左烏號之雕弓,右夏服之勁箭。"郭璞注引服虔曰"服,盛箭器也。夏后氏之良弓,名繁弱;其矢亦良,即繁弱箭服,故曰夏服也。"一說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隱。亦泛指箭或箭囊。
1.供夏天食用的干魚。
2.草木夏天枯死。
1.夏天穿葛衣。
2.指夏天穿的葛衣。
1.傳說中之人名。
1.即夏臺。
1.官名。唐宋以來均為司天官屬中管四時的官。參閱《新唐書.百官志二》﹑《宋史.職官志五》。
南宋畫家。字禹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寧宗時為畫院待詔。擅畫山水,用禿筆趁濕作大斧劈皴,名拖泥帶水皴”,又喜用一角半邊的構(gòu)圖,有夏半邊”之稱。亦工人物。與李唐、劉松年、馬遠(yuǎn)并稱南宋四家”。有《溪山清遠(yuǎn)圖》等存世。
1.即夏桀。
1.即鯀。傳說為堯舜時代的部落首領(lǐng)。禹之父。由四岳推舉,奉堯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
1.大海。
蘇州彈詞演員。浙江嘉善人。少年時曾在上海商務(wù)印書館當(dāng)排字工人。因愛好彈詞,從錢幼卿學(xué)彈詞《描金鳳》、《三笑》、《雙金錠》。說表以火功”見長,唱調(diào)高亢清脆、一波三折,世稱夏調(diào)”。因說唱《描金鳳》著名,有描王”之稱。
1.復(fù)姓。《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有夏侯嬰。
1.簾的異稱。
1.見"夏后氏"。
1.見"夏啟"。
1.指禹受舜禪而建立的夏王朝。稱夏后氏。亦稱"夏氏"﹑"夏后"。
1.指夏季在某地區(qū)繁殖,秋季到較暖的地區(qū)去過冬,第二年春天再飛回原地區(qū)的鳥。如家燕﹑杜鵑等。
1.商山四皓之一『初隱士。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因隱居夏里修道,故號夏黃公。見《史記.留侯世家》司馬貞索隱。
1.美玉名。相傳為夏后氏的珍寶,故名。璜,半璧形的玉。
1.鳥名。鵯鵪的別稱。也叫催明鳥。
1.指夏朝。
1.夏朝君主孔甲。
1.指良箭。
1.南唐夏寶松之別號。夏曾隱居廬山,作有《宿江城》詩,因號夏江城。
1.夏季。
1.夏朝末代君王。名履癸。暴虐荒淫。湯起兵伐桀,敗之于鳴條,流死于南巢。參閱《史記.夏本紀(jì)》。
1.夏日;夏晝。
2.夏天的景色。
3.夏天的日光。
1.果名。金橘的別稱。
1.夏代君王太康的省稱。太康為啟之子,以游樂放縱而失國。《楚辭.離騷》"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王逸注"夏康,啟子太康也。"一說"康娛"連文。康娛自縱,以致喪亂。見戴震《屈原賦注》。
1.唐代舉子,落第后寄居京師過夏,課讀為文,謂之"夏課"。其間所作詩文亦稱"夏課"。
2.泛指舉業(yè)。
1.僧人出家的年數(shù)。僧人以七月十六日為歲首,七月十五日為除夕;出家后,以夏臘計算年歲,猶常人稱年齡為春秋。
1.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1.夏季雨水過多。
1.夏代的禮法。
1.大李。
俗稱農(nóng)歷”。陰陽歷的一種。以朔望月為基礎(chǔ),以置閏來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接近。平年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13個月,全年384天或385天。每月合朔之日,稱為初一。月的天數(shù)基本能反映月相。中國在采用公歷紀(jì)年的同時,仍沿用這一傳統(tǒng)歷法。
1.夏季收獲的糧食。如小麥﹑早稻等。
又稱經(jīng)濟(jì)時”或日光節(jié)約時”。法定時的一種。在夏季,由于晝長夜短,為充分利用日光,把時鐘適當(dāng)撥快;到秋季,再撥回。1908年由英國人威利特提出。1916年后,德國、奧地利、荷蘭及丹麥等國相繼采用。中國也曾采用過。
1.夏季開設(shè)的供青少年或集體的成員短期休息﹑娛樂等的營地,多設(shè)在林中或海邊。
1.喻做事不合時宜。語本漢王充《論衡.逢遇》"作無益之能,納無補(bǔ)之說,以夏進(jìn)爐,以冬奏扇,為所不欲得之事,獻(xiàn)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又稱落葉闊葉林”。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fēng)氣候下的植被類型。由夏季長葉、冬季落葉的喬木樹種組成。主要分布在西歐、中國東北和華北、日本北部、朝鮮、北美洲東部等地。
1.古代卿所乘坐的五采車。
1.古代華夏諸侯國間的結(jié)盟。
2.泛指中國境內(nèi)的結(jié)盟。
電影演員。原名楊fd67#江蘇蘇州人。女。1947年移居香港。1950年從影,任長城電影制片公司演員。1980年后籌組青鳥電影公司。主演影片有《娘惹》、《門》、《絕代佳人》、《新寡》等。
又稱夏蟄”。動物對炎熱和干旱季節(jié)的一種適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不活動、體溫下降和進(jìn)入昏睡狀態(tài)。如肺魚、沙蜥、草原龜、黃鼠等。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