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液體移動;流動。
2.
動詞
像液體一樣流動。
3.
動詞
傳下來;傳播。
4.
名詞
指江河的流水。
5.
名詞
像水流那樣流動的東西。
6.
動詞
趨向壞的方面。
7.
動詞
舊時的一種刑罰,把人送到荒遠的地方去,充軍。
8.
名詞
派別;等級。
9.
名詞
流明的簡稱。發(fā)光強度為1坎的點光源在單位立體角(1球面度)內發(fā)出的光通量為1流。
10.
名詞
(Liú)姓。
1.
水或其他液體移動。
1.出自《易·坎》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2.出自《文心雕龍·熔裁》辭如川流,溢則泛濫。
3.出自《送陳睦知潭州》詩白鹿泉頭山月出,寒光潑眼如流汞。
4.出自《〈秋〉序》讀者可以想到我是怎樣激動地對著這八百多頁原稿紙微笑,又對著它們流淚。
2.
順水漂流。
1.出自《詩·小雅·小弁》譬彼舟流,不知所屆。
2.出自《從文自傳·我上許多課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書》若那人性格暴躁點……大聲的喊罵,說出許多恐嚇無理的野話,那我們便一面回罵著,一面快快的把船向下游流去,盡他叫罵也不管它。
3.
漂沒。
1.出自《漢書·高后紀》三年夏,江水、漢水溢,流民四千余家。
2.出自《北史·魏紀一·道武帝》大雨,暴水流輜車數(shù)百乘,殺百余人。
4.
移動不定;流浪。
1.出自《左傳·成公六年》鄭伯其死乎!自棄也已。視流而行速,不安其位,宜不能久。
2.出自《列女傳·明德馬后》今水旱連年,民流滿道。
3.出自《艷體連珠·目》蓋聞含嬌起艷,乍微略而遺光;流視揚清,若將瀾而詎滴。
4.出自《苦斗》他跟咱們那王子在上海一塊兒打過流,也算知交,也算同志,也算難友呢。
5.
虛浮;無根據(jù)的。參見“流言”、“流説”。
1.出自《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有庶兄管叔、蔡叔將謀不軌,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2.出自《在醫(yī)院中》陸萍像害了病似的幾天沒有出來,而醫(yī)院里的流言卻四處飛。
3.出自《逸周書·酆保》淫言流說以服之。
6.
變化;演變。
1.出自《古文尚書·泰誓》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
2.出自《吹劍四錄》然反之吾身,未能為大人之事,而欲以大人者自詭,則言行不相應,反流為妄人也。
3.出自《文化工作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
7.
傳布;擴散。
1.出自《易·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2.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論》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
3.出自《休兵久矣而國用益困策》中國之有夷狄之患,猶人之有手足之疾也,不忍藥石之苦,針砭之傷,一旦流而入於古文尚書骨髓,則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藥石,而傷之不止於針砭也。
4.出自《論時政疏》明主不惡危切之言以立名,志士不避犯顏之誅以直諫,是以事無遺策,功流萬世。
8.
流露;顯露。
1.出自《代出自薊北門行》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2.出自《月賦》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3.出自《文心雕龍·體性》安仁輕敏,故鋒發(fā)而韻流。
9.
放縱;無節(jié)制。
1.出自《易·系辭上》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2.出自《新唐書·武平一傳》夫禮慊而不進即銷,樂流而不反則放。
3.出自《吹網(wǎng)錄·三河縣遼碑》和而不流,寬而能斷。
10.
留連;沉溺。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
2.出自《抱樸子·君道》厚嬖幸而薄戰(zhàn)士,流聲色而忘庶事。
11.
尋求;擇取。
1.出自《詩·周南·關雎》參差荇菜,左右流之。
2.出自《爾雅·釋詁下》流、差、柬,擇也。
12.
涂飾。參見“流金”。
1.出自《冥通記》一個姓周,著玄華冠,服綠毛帔丹霄飛裳,佩流金鈴。
2.出自《湘妃怨·武夷山中》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云滿藥田,流金古像開香殿,步虛聲未遠。
3.出自《紅樓夢》尤氏上房,地下鋪滿紅氈,當?shù)胤胖蟊侨隳圉q流金琺瑯大火盆。
13.
水流經(jīng)的路線,河道。
1.出自《史記·河渠書》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游。
2.出自《續(xù)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車船,古之艨沖,辛巳用以取勝,豈用改造!可令郭綱約束沿流諸軍,遇有損壞,隨即修葺,不得擅有更易。
14.
古代特指盉、爵等容器的吐水口。
1.出自《儀禮·士虞禮》匜水,錯于盤中,南流,在西階之南。
15.
江河的流水。
1.出自《史記·周本紀》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
2.出自《西塞山懷古》詩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3.出自《喜讀主席詞二首》詩千流歸大海,奔騰涌巨瀾。
16.
像水流的東西。
1.出自《歌聲和笛音》于是在頭頂上,籠罩著流動的像紗一樣的,不知是云、是煙、是霧的淡淡的氣流。
2.出自如:寒流;暖流;氣流;電流。
17.
潮流;風氣。
1.出自《楚辭·離騷》固時俗之從流兮,又孰能無變化。
2.出自《莊子·繕性》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為天下,興治化之流,澆淳散樸,離道以善,險德以行,然后去性而從于心。
18.
河水離開源頭后的部分。與源對言。
1.出自《論語·子張》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2.出自《論衡·異虛》源發(fā),流安得不廣?
3.出自《原詩·內篇》因流而溯源,循末以返本。
4.出自《雅魯藏布江》詩雅魯藏布是大江,其源甚遠流亦長。
19.
部分;分支。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立事》觀說之流,可以知其術也。
2.出自《春秋漢含孳》強干弱流,天之道。
20.
品類;等級。
1.出自《漢書·敘傳下》群言紛亂,諸子相騰。秦人是滅,漢修其缺,劉向司籍,九流以別。
2.出自《新唐書·裴佶傳》佶清勁明銳,所與友皆第一流。
3.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始二》賦家者流,由漢晉歷隋唐之初,專以取士。
4.出自《華蓋集·忽然想到(四)》這一點慰借,也會勾消在許多自詡古文明者流的筆上,淹死在許多誣告新文明者流的嘴上,撲滅在許多假冒新文明者流的言動上。
21.
古代五刑之一。把罪人放逐到遠方。
1.出自《書·舜典》流共工于幽洲。
2.出自《新唐書·劉幽求傳》帝密申右之,乃流幽求于封州。
3.出自《吹網(wǎng)錄·立忠王玙為太子》又考《新書》,均免死,流合浦,垍死賊中。
22.
古代指邊遠地區(qū)。
1.出自《書·禹貢》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蠻,二百里流。
2.出自《禮記·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
23.
流官。明清由中央政府委命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官吏名。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今有巡司,一流一土。
2.出自《圣武記》論者謂江外宜土不宜流,江內宜流不宜土。
24.
王莽新政時銀兩單位詞。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
2.出自《〈沈乙盦詩〉序》吾走琉璃廠肆,以朱提一流,購君《元詩紀事》者。
25.
通“旒”。
1.出自《禮記·樂記》龍旗九流,天子之旗也。
2.出自《穀梁傳·昭公八年》流旁握,御轚者不得入。
26.
通“留”。參見“流滯”。留滯;停留。
1.出自《韓詩外傳》萬物群來,無有流滯,以相通移。
2.出自《送豐稷》詩嗟從薄祿困流滯,能誘鄙俗銷紛爭。
3.出自《雨夕偶懷桐皋僧走筆得二十韻卻寄》流滯江東宦,寤擗空堂曉。
27.
通“游”。浮游;游水。
1.出自《楚辭·大招》螭龍并流,上下悠悠只。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經(jīng)法·道原》鳥得而蜚,魚得而流,獸得而走。
3.出自《說文·水部》流
28.
泛指物體移動,變換位置。參見“流火”。
1.出自《尚書大傳》武王伐紂,觀兵于孟津,有火流于王屋,化為赤烏,三足。
2.出自《隋書·天文志中》流星,天使也。自上而降曰流,自下而升曰飛。
3.出自《酴醾金沙二花合發(fā)》詩碧合晚云霞上起,紅爭朝日雪邊流。
4.出自《茶館》連鼻煙也得從外洋來!這得往外流多少銀子啊!
1.《漢書.藝文志》﹕"至成帝時﹐以書頗散亡﹐使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后因以"陳農(nóng)"指代搜求遺書者。
1.指《詩.陳風.月出》篇。《文選.》﹕"白露曖空﹐素月流天。沈吟《齊》章﹐殷勤《陳》篇。"李善注﹕"《陳風》曰﹕'月出皦兮﹐佼人憭兮。'"后亦以"陳篇"為詠月的典實。
漢初大臣。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陳勝起義后,先投魏王咎,后又隨項羽入關。不久歸劉邦,任護軍中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范增,并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被劉邦采納『朝建立后封曲逆侯。惠帝、呂后時任丞相,因呂氏專權而不治事。呂后死,與周勃定計誅殺呂產(chǎn)、呂祿等,迎立文帝,任丞相。
1.呂后欲王諸呂﹐問右相王陵﹐以為不可。問左相陳平﹐平曰"可"。陵出讓平。平曰﹕"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劉氏﹐君不如臣。"事見《漢書.王陵傳》◇因以"陳平從默"謂違心曲從以全社稷之計。
1.漢陳平居庫上里﹐鄉(xiāng)里祭社時﹐陳平為宰﹐分肉食均勻﹐受到父老稱贊。見《史記.陳丞相世家》◇因以"陳平分肉"為辦事公平之典故。
1.漢陳平出身微寒﹐家居窮巷﹐以敝席為門。見《史記.陳丞相世家》◇因以"陳平席"形容賢士貧寒。
1.指漢陳平微時為鄉(xiāng)民祭社時分肉事。見《史記.陳丞相世家》。
1.老婆子﹐老年婦女。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英士,浙江吳興(今湖州)人。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在滬浙等地活動,并加入青幫。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時,任庶務部長。武昌起義后,參加光復上海的武裝起義,被舉為滬軍都督。曾派人暗殺陶成章◇參加討袁戰(zhàn)爭。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被袁世凱派人刺殺于上海。
1.陳述請求。
1.陳述請求。
1.陳說啟稟。
1.古代宗廟懸掛陳列的樂器。
2.陳設器物。
3.指陳設的器物。
1.積欠多年的債。
趙匡胤建立宋朝的政變。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借口北漢與遼聯(lián)合南侵,率軍出大梁(今河南開封),至陳橋驛(今開封東北),授意將士給他穿上黃袍,擁立他為帝。趙匡胤即回師大梁,逼后周皇帝讓位,建立宋朝。
1.陳訴衷情。
散文篇名。西晉李密作。李密,字令伯,武陽(今四川彭山)人,曾出仕蜀國。蜀亡后,晉武帝召他任官,他以祖母年老需照顧為由,上表推辭。文中陳述了作者少年孤苦、與祖母相依為命的情況,語氣懇切、婉轉,富有感染力。
1.陳述理由以請求。
1.綿延起伏的小土山。
1.陳辭謙讓。
1.猶老朽。
2.舊人﹐故人。
3.古人。
1.部署軍隊﹐以兵戎相見。
加拿大籍華裔作家。臺灣臺北人。女。臺灣大學畢業(yè)后留學美國,專攻英美文學,1966年回北京,在華東水利學院任教。1974年移居加拿大。1979年到美國,任《遠東時報》主編、大學研究中心特別研究員。著有短篇小說集《尹縣長》、《城里城外》,長篇小說《歸》、《突圍》,雜文集《文革雜憶》、《無聊才讀書》等。
1.存放多年的紹興酒。
①放置;陳列陳設得很雅致|書房里有字畫陳設著。②陳列、擺設的物品簡樸的陳設|陳設華美。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人。雇農(nóng)出身。公元前209年被征發(fā)戍守漁陽(治今北京密云西南),途中同吳廣在蘄縣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東南)發(fā)動同行戍卒九百人起義。義軍迅速發(fā)展到數(shù)萬人,并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被推為王。他派周文率主力軍進攻關中,但被秦將章邯打敗。章邯以優(yōu)勢兵力圍攻陳縣,他率義軍奮戰(zhàn)失利后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車夫殺害。
美籍華裔數(shù)學家。南開大學畢業(yè),后留學德、法『堡大學博士。歷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南京中央研究院數(shù)學研究所代所長,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研究員,芝加哥大學、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美國全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現(xiàn)代微分幾何學的奠基人之一,有許多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曾榮獲美國國家科學獎、沃爾夫獎等。
1.陳列軍隊。
北宋詩人。字履常、無己,號后山,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師從曾鞏。官至秘書省正字。為江西詩派代表作家之一。詩好苦吟,推崇杜甫,但作品較生硬艱澀。有《后山集》。
1.采集并進獻民間詩歌。
2.指獻上詩文。
1.《后漢書.陳寔傳》﹕"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實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后因以"陳實遺盜"為以仁德感動竊賊棄惡從善之典故。
1.陳述說明。
1.敘事。
2.舊事﹔往事。
1.見"陳蕃室"。
1.自己供認所犯罪行。
西晉史學家。字承祚,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晉時曾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搜集魏、蜀、吳三國的各種史料,著成《三國志》,對史料取舍審慎謹嚴,文字簡潔。
即陳后主”。
1.猶陳腐。
1.陳述敘說。
2.陳舊之言。
1.指陳思王曹植。
電影演員。原名麗梅,浙江寧波人。女。1955年從影,任香港長城電影公司演員。先后主演《云海玉弓緣》、《三笑》、《雙女情歌》等影片。
即曹植。曹植生前封陳王,死后謚號為思”。
1.指死亡已久的人。
1.陳舊庸俗。
1.亦作"陳詖"。
2.陳述訴說。
1.陳舊。
1.指陳隋時所流行的《玉樹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曲調。
1.見"陳蕃榻"。
1.三國魏陳泰為并州刺史﹐使持節(jié)﹐護匈奴中郎將﹐京邑貴人多寄寶貨﹐因泰市奴婢﹐泰皆掛之于壁﹐不發(fā)其封﹐及征為尚書﹐悉以還之。見《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因以為典。
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始人之一〓北黃岡人。1920年發(fā)起組織武漢共產(chǎn)主義小組。次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參與領導二七大罷工。大革命失敗后,曾任中共江西省委、滿洲省委書記。1933年去中央革命根據(jù)地,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糧食部部長。1934年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后,留在根據(jù)地堅持游擊戰(zhàn)爭。1939年任中共駐新疆代表、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主任。1942年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秘密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