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霊”。“霛”的今字。
2.
指巫。
1.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2.出自《宋元戲曲考·上古至五代之戲劇》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
3.出自《屈子傳》序這些孔子常說的話,直到戰國時期南國的屈原,不但依舊存在,還要變本加厲地從敬神上靈巫上下工夫,也就可以理解了。
3.
神靈;鬼怪。
1.出自《詩·大雅·生民》不坼不副,無災無害,以赫厥靈。
2.出自《文選·揚雄〈甘泉賦〉》徘徊招搖,靈棲遲兮。
3.出自《太平廣記》其家樹上,忽有靈語,呼阿奶,即會妻乳母也。家人惶懼藏避。
4.出自《宋史·樂志七》星樞周旋,日車徘徊。靈兮顧佑,靈兮沛來。
5.出自《中國巫儺史》如果真是這樣,那幺就進入了本章的主題—人類在邁開改變人類命運第一步的時候,最早的“巫文化”就有可能是“自然靈崇拜”了。
4.
天;天帝。
1.出自《楚辭·王褒〈九懷·思忠〉》登九靈兮游神,靜女歌兮微晨。
2.出自《漢書·禮樂志》《郊祀歌》十九章,其詩曰:九重開,靈之游,垂惠恩,鴻祜休。
5.
魂靈。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一年》﹝公子城﹞曰:“平公之靈,尚輔相余!”
2.出自《文選·潘岳〈寡婦賦〉》愿假夢以通靈兮,目炯炯而不寢。
3.出自《過陳琳墓》詩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4.出自《新民主主義的憲政》孫先生在天之靈,真不知怎樣責備這些不肖子孫呢!
5.出自《屈子傳》序擬人夸飾,神靈合一,通天徹地,逍遙六合,實在是古之傷心人別有懷抱的,非只字面上的絢麗而已。
6.
精神;感情。
1.出自《七啟》玄微子隱居大荒之庭,肥遁離俗,澄神定靈。
2.出自《文選·成公綏〈嘯賦〉》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3.出自《宋書·謝靈運傳論》民稟天地之靈……雖虞夏以前,遺文不睹,稟氣懷靈,理無或異。
7.
應驗;靈驗。
1.出自《管子·五行》然則神筮不靈,神龜不卜。
2.出自《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永言配命,因心則靈。
3.出自《老殘游記》你老不信,試試我的話,靈不靈?
4.出自《唯心歷史觀的破產》﹝中國人﹞于是掉轉頭去學別的東西,很奇怪,果然一學就靈。
8.
神奇,靈異。
1.出自《漢書·敘傳上》及其長而多靈,有異於眾,是以王武感物而折券,呂公睹形而進女;秦皇東游以厭其氣,呂后望云而知其所處。
9.
靈光;神光。
1.出自《楚辭·離騷》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2.出自《山海經·海內北經》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燭光,處河大澤,二女之靈能照此所方百里。
3.出自《和崔舍人〈詠月〉》三秋端正月,今夜出東溟。對日猶分勢,騰天漸吐靈。
10.
威靈。
1.出自《左傳·哀公二十四年》寡君欲徼福于周公,愿乞靈於臧氏。
2.出自《文選·潘勗〈冊魏公九錫文〉》袁術僣逆,肆于淮南,懾憚君靈,用丕顯謀。
3.出自《論世變之亟》凡吾王靈所弗屆者,舉為犬羊夷狄,此一蔽也。
11.
有靈性者;有神靈者。
1.出自《書·泰誓上》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2.出自《禮記·禮運》何謂四靈?麟、鳳、龜、龍,謂之四靈。
3.出自《〈春秋經傳集解〉序》麟鳳五靈,王者之嘉瑞也。
4.出自《別話》不會愛或拒絕愛女人的,縱然他沒有煩惱,他是萬靈中最愚蠢的人。
12.
聰明,通曉事理。
1.出自《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2.出自《鱷魚文》不然,則是鱷魚冥頑不靈,刺史雖有言,不聞不知也。
3.出自《女神·湘累》我這么正直通靈的人,我能忍耐得去學娼家慣技?
13.
圣明。
1.出自《說苑·修文》積恩為愛,積愛為仁,積仁為靈。
14.
指圣賢,明哲。
1.出自《復志賦》窺前靈之逸跡兮,超孤舉而幽尋。
15.
靈敏,靈活。
1.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三》舞霓裳而骨節皆靈,掩鮫綃而豐神獨迥。
2.出自《且介亭雜文·阿金》獨有感覺是靈的,那男人剛要跑到的時候,她已經趕緊把后門關上了。
3.出自《青年團的工作要照顧青年的特點》老年人有經驗,當然強,但生理機能在逐漸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靈了。
16.
善,美好。參見“靈雨”。
1.出自《文選·潘岳〈藉田賦〉》夫孝者,天地之性,人之所由靈也。
2.出自《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祚靈集祉,慶藹迎祥。
3.出自《與王二十一員外涯游枋口柳溪》詩靈味薦魴瓣,金花稍橙齏。
17.
尊稱死者的遺體。
1.出自《紅樓夢》寶玉下了車,忙忙奔至停靈之室,痛哭一番。
2.出自《二馬》哥哥!保佑你兄弟發財,把你的靈運回中國去吧!
18.
指靈柩。也指靈位。
1.出自《紅樓夢》二爺帶了林姑娘同送林姑老爺的靈到蘇州,大約趕年底回來。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口靈就供在堂屋正中,姑娘跪在靈右,候著還禮。
3.出自《四世同堂》廟里能停靈,可不收沒有棺材的死尸!
4.出自《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一》先是,數日前先禮懺、演劇于藩城后,又架三木臺于府門前。有父、母及妃三靈,故三臺。
5.出自《紫綃簾》爹,我知道,你四十多歲才生了我,你疼我,是不是沒看到孫子,才不肯閉眼?明年會有的,我會抱著孫子到你老人家的靈前,讓你看個飽。
19.
福氣,福分。
1.出自《左傳·隱公三年》若以大夫之靈,得保首領以沒;先君若問與夷,其將何辭以對?
2.出自《后漢書·王允傳》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愿也。
3.出自《晉書·外戚傳序》假椒房之寵靈,總軍國之樞要。
20.
通“令”。政令,法令。
1.出自《書·呂刑》苗民弗用靈,制以刑。
2.出自《法言·重黎》人無為秦也,喪其靈久矣。
3.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法言》靈、令古字通……言秦之喪失其命久矣。
4.出自《文學說例》楚之執政,實曰“令尹”。而君亦別言“靈修”,見於《楚辭》;訓者望文生義,實多穿鑿,不悟”靈修“即為”令長“。古金石以”靈終“為”令“終”,則“靈”、“令”之通可知也。
21.
通“零”。零落。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形氣發於根柢兮,柯葉匯而靈茂。
22.
通“軨”。車廂上的窗欞。
1.出自《左傳·定公九年》﹝陽虎﹞載蔥靈,寢於其中而逃。
23.
姓。春秋晉有靈輒。見《左傳·宣公二年》。
1.出自《廣韻?青韻》靈,姓。風俗通云:“齊靈公之后,或云宋公子靈圍龜之后。晉有餓者靈輒。”
1.猶遜色。
1.謂耍嘴皮子調笑。
1.見"雌牙露嘴"。
1.張嘴露牙。形容痛苦的樣子。
2.形容嘻笑耍鬧的樣子。
1.見"雌牙露嘴"。
1.聲音細弱沙啞。
1.喻婦女掌政﹐發號施令。語本《書.牧誓》﹕"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一說亦本漢呂后殺功臣事。《史記.呂太后本紀》﹕"呂太后者﹐高祖微時妃也。"裴髎集解﹕"《漢書音義》曰﹕'諱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誅大臣多呂后力。"
1.指生筍之竹。
2.指從根部開始逢雙的竹節生枝或根部第一節生雙枝的竹子。
1.指陰刻的文字。
1.用糯米蒸熟搗碎后所制成的一種食品。
1.即糍粑。一種用糯米蒸制的食品。
1.糯米粉制成的糕團。
1.用糯米蒸熟搗制而成的餅。
1.見"餈餻"。
1.亦作"餈糕"。
2.用糯米煮飯搗爛或用糯米粉制成的糕。
1.粽子的別名。
1.即鷺鷥。
1.即蠐螬。金龜子的幼蟲。
1.一種甲有文采的大龜。即蟕衟。
1.佛教謂涅盤為彼岸,謂生死為此岸。
1.這班;這班人。
1.這個唱,那個和。多指寫詩﹑作文或說話的互相呼應。
1.這里,這個地方。
1.這段時間,近來。
2.猶這些。
1.這個如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1.這次。
1.同"此起彼伏"。
1.亦作"此個"。
2.這個。
1.此時,這時候。
1.猶言此人。
1.這里,此地。
1.見"此疆爾界"。
①對竹的昵稱。語出《晉┦欏ね躉罩傳》王徽之在宅內種竹,人問其故,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耶?”后亦泛指所好之物。②這個人”的尊敬稱法此君雖逝,精神永存。③這個人”的諷刺稱法此君惡行,人所不齒。
這里起來,那里落下,形容接連不斷禮堂里歌聲此起彼伏。
1.同"此起彼伏"。
1.猶此,這。
1.這輩子。
1.除了所說的事物或情況之外的。
1.這個詰問,那個責難。
1.語本《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謂時間不同,情況亦異,不能相提并論。
1.謂體態婀娜妖麗。
1.這班人。
1.渺小;微賤。
1.小。
1.以筆蘸墨。
1.汗出貌。
2.清澈貌。
1.額上冒汗。多用以表示羞愧。
1.汗流臉頰。多表示羞愧。
1.泚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