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以銅鐵為圓殼,下面微裂,置金屬丸于內,搖則發聲。大小不一。多懸于車衡上、馬頸下或旗桿頂。也有作為服飾的。
1.出自《詩·周頌·載見》龍旗陽陽,和鈴央央。
2.出自《左傳·桓公二年》钖、鸞、和、鈴,昭其聲也。
2.
形體似鐘而小。有三種:(1)中懸鐵制的鈴膽,在鐘體上置柄,或在鈴心下系繩搖動發聲,作發號司令之用。
1.出自《周禮·春官·巾車》大祭祀,鳴鈴以應雞人。
2.出自《尉繚子·勒卒令》金、鼓、鈴、旗四者各有法……鈴,傳令也。
3.出自又如:上課鈴響了,快進教室吧!
3.
形體似鐘而小。有三種:(2)中懸金屬片,多懸于宮殿樓閣等處的檐角,風動發聲,作裝點環境制造氣氛之用。
1.出自《晉書·藝術傳·佛圖澄》天靜無風,而塔上一鈴獨鳴。
2.出自《宋史·禮志四》明堂庭樹松梓檜,門不設戟,殿角皆垂鈴。
4.
形體似鐘而小。有三種:(3)打擊樂器。無舌,用單簽敲擊或兩鈴碰擊發聲。
5.
鈴狀物。
1.出自《菊譜·玉鈴》〔玉鈴〕開以九月中,純白千葉,中有細鈴,甚類大金鈴菊。
2.出自《牽牛花》詩鳥來棲不響,朵朵巧垂鈴。
3.出自《江蘇陰雨連綿田稻歉收情形片》今年早花已被風搖,而晚棉結鈴尚旺。
4.出自又如:啞鈴;杠鈴;棉鈴。
6.
比喻小聲。
1.出自《法言·吾子》好說而不要諸仲尼,說鈴也。
2.出自《有明兵部左侍郎蒼水張公墓志銘》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賢圣指為血路也。
7.
即鈴下。指侍衛、門卒或仆役。
1.出自《送李公擇》詩論事到深夜,僵仆鈴與騶。
2.出自《苦吟》先生苦吟日色晚,老鈴來催吃朝飯。
8.
古代表示旌旗數的量詞。
1.出自《〈班簋〉的再發現》“鈴”是旗上的鈴,彝銘中即以鈴表示旗,若干旗即稱“旗若干鈴”。《毛公鼎》“朱旗二鈴”,《番生簋》“朱旗旃金柄二鈴”,即其證。
1.險要而便于固守。
1.險峻。
1.謂險阻重重。
1.見"岨崄"。
1.亦作"岨險"。
2.險阻。
3.指險峻的山。
1.本指山交錯不平貌。引申為抵觸,不合。
2.指不順當。
1.除去塵垢。
1.驅除;除去。
1.除去禍害。
1.驅除禍害,消除奸佞。
1.中醫學用語。疏散風邪的統稱。即消除表里﹑經絡﹑臟腑間滯留的風邪。
1.驅除機心。
1.謂解除塵俗牽累。
1.佛教語。修智慧,斷煩惱。意謂去除塵念,修煉智慧,便可成佛。
1.強健貌。
1.為消除邪惡災異而祭祀。
1.中醫學用語。消除濕邪的統稱。分化濕﹑利濕﹑燥濕等法。
1.中醫學用語。幫助排痰或消除生痰病因的方法。分為化痰﹑消痰﹑滌痰三類。其中以化痰法為常用。
1.驅除。
1.驅除。
1.除去虛妄。
1.驅除邪惡。
1.消除他人的疑惑。《新唐書.僖宗紀》有"協禮經之旨,祛中外之疑"句。宋儲泳著有《祛疑說》。
1.見"祛練神明"。
1.驅逐(邪妖﹑災異)。
1.猶胠篋。
1.原謂撬開箱子◇亦泛指盜竊。
2.指盜竊者。
1.小偷。
1.猶胠篋。指盜竊。
1.右翼。古代戰陣有左右翼。借指事物之相輔相成者。
1.除去。袪,通"祛"。
1.清除。袪,通"祛"。
1.強健貌。
1.謂緣飾袖口。裼,通"緆"。
1.除病。袪,通"祛"。
1.撩起衣服前往受業。形容虛心求教。
1.攪糞蛆的無齒耙。比喻無端惹事﹑挑撥是非之人。
1.產于華南的一種異草。
1.蠅類的幼蟲。
2.比喻令人厭惡的東西。
3.比喻卑鄙無恥之徒或渺小無用的人。常用作詈詞。
1.比喻卑下無能之輩。
1.謂渺小無用的東西。
1.見"蛆蟝"。
1.亦作"蛆渠"。
2.即馬蚿。百足蟲。
1.謂心地骯臟﹐腹懷淫亂。
1.蛆蟲和蒼蠅。亦比喻卑劣齷齪者。
1.猶身材。
1.猶身軀。脰,頸項。
1.亦作"軀干"。
2.泛指身體。
3.專指胴體部分。
由椎骨、肋骨和胸骨互相連接成可活動的脊柱和骨性胸廓。作用是支持頭部,保護脊髓和胸腹腔內的內臟器官。
1.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