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水或其他液體灑落在物體上。
2.
動詞
使水或別的液體落在物體上。
1.
亦作“痳”。
2.
澆。讓水或其他液體自上落下。
1.出自《說文·水部》淋,以水沃水。
2.出自《齊民要術·笨曲并酒》凡人大醉,酩酊無知,身體壯熱如火者……湯淋處即冷,不過數斛湯,回轉翻覆,通頭面痛淋,須臾起坐。
3.出自《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其副卒賈直言入責從諫曰:“爾父提十二州地,歸之朝廷,其功非細,祇以張汶之故,自謂不潔淋頭,竟至羞死。”
4.出自《景德傳燈錄·守初宗慧大師》天晴不肯去,直待雨淋頭。
5.出自《紅樓夢》只見寶玉淋得“雨打雞”一般。
6.出自《雷雨》忽然一片藍森森的閃電,照見了蘩漪的慘白的臉露在窗口上,一道一道的雨水在她散亂的頭發上淋著。
3.
浸漬。
1.出自《廣雅·釋詁二》淋,漬也。
2.出自《西山游記》山麓一帶,紅墻淋漫,碧瓦頹缺,皆前朝有位號妃嬪園塋也。
3.出自《睡》走了久久,衫褲外面都淋出汗來。
4.
同“霖”。久雨。
1.出自《莊子·大宗師》霖雨十日
5.
山水奔流貌;雨下貌。
1.出自《說文·水部》淋……一曰淋淋,山下水皃。
2.出自《玉篇·水部》淋……又雨下皃。
3.出自《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訶。
6.
用以形容水、血、汗、淚等連續下滴貌。
1.出自《水滸傳》﹝李逵﹞便伸手去宋江碗里撈將過來吃了,又去戴宗碗里也撈過來吃了,滴滴點點淋一桌子汁水。
2.出自《西游記》原來是秦叔寶、徐茂功等,將著一個血淋的龍頭,擲在帝前。
3.出自《奈何天·攢羊》馳報軍情,冒雪沖風汗也淋。
4.出自淮劇《藍橋會》勸一聲妹妹呀休要兩淚淋,你妻大夫小不相稱,妹妹受罪我心痛。
1.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之法力廣大,普濟眾生,如日之普照大地,故以日為喻。
1.佛家所用儀仗之一。佛寺舉行重大典禮時,常用傘蓋張于佛像之上,謂之"佛傘"。
1.即扶桑。植物名。指佛桑樹或它的花。
2.即扶桑。舊時指日本。
1.佛土。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化的種種國土。
2.佛寺。
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北部、廣三鐵路線上。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明、清時與漢口鎮、朱仙鎮、景德鎮合稱中國四大鎮。1949年設市。人口441萬(1995年)。以產香云紗、陶瓷器和木版年畫著名。名勝古跡有佛山祖廟、梁園等。
1.寺院房舍,佛堂。
1.相傳為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結成的珠狀物。擊之不壞,焚之不燋,或有光明神驗。佛教徒奉為至寶,建塔供奉◇亦泛指高僧死后燒剩的骨燼。舍利為梵語?arīra的譯音,意為"身骨"﹑"靈骨"。
1.釋迦牟尼的誕生日。又稱"佛誕日"。佛教一般認為是農歷四月初八日。一說為二月八日。見《長阿含經》卷四。古代此日行灌佛會,因此又名"浴佛節"。
1.猶佛家,佛門。
指僧尼拜懺的事情做~。
1.諺語。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涂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妝,同"妝"。
1.見"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1.室利佛逝國的省稱。七世紀到十三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古國。
①常綠小喬木,葉子長圓形,花白色。果實鮮黃色,下端有裂紋,形狀像半握著的手,有芳香。可入藥。 ②這種植物的果實。
1.果樹名。為枸櫞之變種。系常綠小喬木,高丈余。葉呈長圓形,花白色。果實色黃而香,下端有裂紋,狀如半握之手,中醫以之入藥。
2.指此種植物或其果實。
1.瓜名。又叫"隼人瓜"﹑"菜肴梨"※蘆科,多年生草本,多作一年生栽培。葉濃綠,花黃色,瓜短圓錐形,形似佛手。原產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島,我國冬季溫暖地區有栽培。嫩瓜作蔬菜,塊根可食用或作飼料。
1.植物名。甘蕉的一種。
1.小麥的一種。又稱分枝小麥﹑手兒麥﹑五穗麥。麥穗分枝似佛手,故名。一般成熟較晩,品質較差。
1.佛典。
1.相傳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得正覺,故菩提樹稱為佛樹。
1.古代一種游戲。
1.謂佛所宣揚的教義。
佛教的廟宇。
1.佛教建筑形式。簡稱塔。俗稱寶塔,亦稱浮屠。最初用于供奉佛骨,后亦用于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遺體。
1.供奉佛像的高臺。
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1.對佛的敬稱。佛教徒認為佛的法力廣大,能普濟眾生,故以天為喻。
2.猶西天,即佛教所說的極樂世界。亦喻指景物極美之地。
1.指佛像的頭。
2.間隔嵌在成串朝珠里的一種珠形裝飾品。佛頭比朝珠大,形如桂圓,左右上下各一枚,前三后一,多用寶石﹑翡翠之類制成。
1.植物名。菊科。多年生草本,莖高一二尺,多分枝,下部為木質。葉互生,秋天莖頂開頭狀花,故名。
1.相傳佛發為青色,故以"佛頭青"比喻青黛色的山巒。
2.石青的一種。可用為染料和繪畫顏料。
1.即玉髓。一種呈透明或半透明狀的礦石,光澤如蠟,成分與石英同,但較石英為輕。常用作飾石,其不透明者通常稱為瑪瑙。
佛的塑像上著了鳥雀的糞便。比喻好東西上添上不好的東西,把好東西給糟蹋了(含譏諷意)。
1.佛塔。
2.佛寺。
1.北魏時受佛寺奴役的民戶。又名"寺戶"。
1.佛教謂佛陀所居住或應化的種種國土。有凈土﹑穢土﹑性土﹑報土等。
2.特指凈土。
3.指佛寺。
1.蠶蛻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蟲一.蠶》。
佛教徒稱釋迦牟尼。簡稱佛。[梵buddha]
1.成佛證果之位。
1.鳥名。
①佛陀的像。②泛指佛教供奉的神像。
1.佛教語。謂佛的大慈大悲之心。
1.指南朝梁武帝。因其篤信佛教,故稱。
1.佛教名詞。謂眾生覺悟之性。
2.借指禮佛修行之心性。參見"佛性禪心"。
1.謂佛教徒一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佛教徒指釋迦牟尼遺體火化后留下的牙齒。
1.見"佛牙"。
1.佛經所說五眼之一。佛為覺者,覺者之眼稱佛眼。謂能洞察一切,具有超凡的眼力。
2.喻指以慈悲為懷﹑寬以待人者之眼。參見"佛眼相看","佛眼佛心"。
1.比喻善意看待別人。
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
1.佛像前的桌子。用于放置供佛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