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衣物放在太陽下面曬或放在通風透氣的地方使干。
2.
動詞
曬(東西)。
3.
動詞
冷落;不理睬。
4.
同“涼”(liàng)。
5.
名詞
(Liàng)姓。
6.
動詞
(北京話)擱置。
1.
置物于太陽下或通風處,使之干燥。
1.出自《城南柳》似這等風吹日晾,雪壓霜欺,知他幾時能勾脫生。
2.出自《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六月初六日,皇史宬古今通集庫曬晾。
3.出自《兒女英雄傳》原是一個碾糧食的碌碡,上面靠邊卻有個鑿通了的關眼兒,想是為拴拴牲口,再不插根桿兒晾晾衣裳用的。
4.出自《柳暗花明》這里所洗、所漿、所晾的土紗,都是一些試驗品。
2.
使涼爽;使溫度降低。
1.出自《秋胡戲妻》我這一會兒熱了也,脫下我這衣服來,我試晾一晾咱。
2.出自《兒女英雄傳》﹝公子﹞怔著瞅了半天,直等把那盆水晾得涼了也不曾洗。
3.
顯露,亮出。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功名也要丟快了,他還要來晾他的紅頂子。
4.
擱置;冷落。參見“晾臺”。
1.出自《暴風驟雨》這時他躺在炕上,光顧抽大煙,把一個老實巴腳的老田頭晾在一邊。
1.謂奉行職事。
1.猶阻止。
1.接受皇帝旨命。
1.接受天子的命令。
1.俸祿。奉﹐通"俸"。
1.進獻見面禮品。謂拜見。
1.見"奉箒"。
1.亦作"奉帚"。
2.持帚灑掃。多指嬪妃失寵而被冷落。
1.棕。
1.奉命追捕。
1.猶尊重。
1.遵守;遵從。
1.輔助。
1.謂恭請入座。
1.記載官吏薪俸的簿書。
1.元明時官吏俸金或以錢幣支付,稱俸鈔。元初官吏均無俸祿,中統三年定百官俸,并另向民戶征收。
1.俸祿和所得的賞賜。
1.作為俸祿支付的緞匹。
1.俸祿;薪金。
1.泛指官員和官役工的薪俸。
1.唐宋時替官府收稅,并領取薪俸的富戶。
1.積蓄的俸金。
1.官吏的薪金。
1.作為俸祿支付的絹。
1.俸銀和養廉銀的合稱。
1.猶俸米。
1.唐宋官員除俸祿外,又給食料﹑廚料等(折成錢鈔謂之料錢),二者合稱"俸料"。
1.俸金與祿米。亦泛指俸祿。
2.舊指學官的俸祿與廩生的膳食津貼。
封建時代官吏的薪水。
1.舊時官吏任職滿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調,稱為"俸滿"。
1.舊時京官的俸祿,以米支給者謂之俸米。
1.官吏所得的薪金。也寫作"奉錢"。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短,資歷較淺。參見"俸深"。
1.猶俸賜。請,通"?",受賜。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官員的俸祿收入。
1.泛指作為俸祿的錢物。
1.官吏擔任某一職務時間較久,資歷較深。
1.指俸祿和食料。
1.領取俸祿的憑證。
1.舊指官兵的俸祿和糧餉。
1.指官員的年俸和月薪。
1.糈,米。古代或用糧米支給官俸,因以"俸糈"借指俸祿。
1.見"俸恤"。
1.支付官員俸祿的銀兩。
2.指俸祿。
1.俸祿所馀。
1.俸祿。
1.見"俸資"。
1.亦作"俸貲"。
2.官吏所得的薪金。
1.猶俸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