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脛骨;膝蓋骨。
1.出自《史記·秦本紀》王(秦武王) 與孟說舉鼎,絕臏。
2.出自《西征賦》筑聲厲而高奮,狙潛鉛以脫臏。
3.出自《醫(y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膝蓋骨》膝蓋骨,即連骸,亦名臏骨。
2.
古代酷刑之一。剔去膝蓋骨。
1.出自《周禮·秋官·司刑》刖罪五百
2.出自《廣陽雜記》臏,五刑中去膝蓋骨之名。齊將孫臏,為龐涓斷其足,故稱孫臏。其名逸不可考,臏非名也。
歌謠和諺語的合稱。兩者都是口頭創(chuàng)作。謠多有韻,可歌唱;諺也有不少用韻語。短小精練,便于流傳≤多作品直接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
1.編戶之民的徭役。
1.猶徭役。
1.服勞役的民夫。
1.力役與賦稅。
1.工役勞力。
1.指瑤族人。
1.猶徭役。
1.謂服勞役與戍守邊疆。
1.徭賦。
中國古代政府規(guī)定平民無償提供的勞役。如在筑城、開河、建造皇宮及陵寢的工程中從事繁重勞動,到邊境去服兵役或勞役,名目繁多。歷代都規(guī)定,男子18~60歲每年都要服一定時期勞役。
1.拗斷。
1.舊時一種賭博名。
1.動筆。謂寫字作文。
1.搖動折疊。
1.揮動馬鞭。多謂遠行。
又稱搖電箱”、磁電式兆歐計”。測量高電阻(通常是絕緣電阻)的便攜式儀器。主要由磁電式流比計和高壓手搖直流發(fā)電機組成。是檢查電機、電器等設備及配電線路相互絕緣的導體間絕緣電阻的主要工具。
1.草名。
2.即搖籃。
3.用手搖動坐車。
1.唱蓮花落用的鼓槌。
1.猶言搖唇鼓舌。
用花言巧語搬弄是非。也指憑著口才進行游說搖唇鼓舌,擅生是非|這些人除了搖唇鼓舌之外,沒有什么別的本領。
1.川劇旦行腳色名。相當于京劇中的彩旦。
1.億晃蕩。
2.動蕩。
3.撼動,搖動。
4.鼓動,鼓舞。
1.見"搖翟"。
1.擺動。
1.億,晃動。
2.搖之使動;動搖。
1.騷擾為害。
1.搖動;搖晃。
1.因外力影響而動搖改變決心。
1.傳說諸葛亮常手執(zhí)羽扇指揮作戰(zhàn),后世舞臺上出現(xiàn)的一些軍師也多執(zhí)羽扇。因以"搖鵝毛扇"比喻出謀畫策。
1.扶搖風,暴風。
2.謂風吹擺動。
1.一種手搖小鼓。多為小兒玩具。
1.搖動。
2.見"搖唇鼓舌"。
1.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也稱瑤光﹑招遙。
2.謂光芒閃動。
通俗音樂的一種。20世紀50年代起源于美國,后影響遍及全世界。搖滾樂吸取黑人音樂、爵士音樂、鄉(xiāng)村音樂等因素,利用電聲設備,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歌詞內容無所不包,有時甚至評論社會問題。
1.猶搖動。
2.猶言震動,震撼。
1.亦作"搖?"。
2.億,晃動。
1.搖晃。
1.民間的一種信用互助方式。一般由發(fā)起人(稱"會頭")邀請親友若干人(稱"會腳")參加,約定每月﹑每季或每年舉會一次。每次各繳一定數(shù)量的會款,輪流交由一人使用,借以互助。會頭先收第一次會款,以后按搖骰方式,決定會腳收款次序,直到參加者輪完為止。
1.迷惑動搖。
1.江河之側以兩舟相對,中間張網,搖小舟徐行以捕蟹,吳人稱之為搖江。見宋傅肱《蟹譜下.蕩浦搖江》。
1.飄蕩的旌旗。喻心神不定。語本《戰(zhàn)國策.楚策一》"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
1.騰升高舉。
可搖動的嬰兒臥具。常用以比喻事物的發(fā)源地延安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1.擾亂;作亂。
1.凋殘,零落。
1.古代傳說中的國名。
1.傳說中的一種寶樹,搖搖它就會落下金錢來。西南地區(qū)漢墓出土的明器中有搖錢樹。
2.北京舊俗,歲末模擬制作"搖錢樹"用以祈年。
3.比喻藉以生財?shù)娜嘶蛭铩?/p>
1.水勢奔騰貌。
1.揮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