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搖動。
2.猶言震動,震撼。
①某些動物(如魚、狗等)頭部向前突出的部分,包括嘴、鼻子等。②口氣 ③玩笑的~ㄧ教訓人的~。
1.見"口吻"。
1.嘴緊,說話謹慎。
1.謂出口皆合道理,無需選擇。
1.口技。
1.我國少數民族的一種簡易樂器。
1.即口水。
1.見"口含天憲"。
糖果的一種,用人心果樹分泌的膠質加糖和香料制成,只可咀嚼,不能吞下。
1.口之形狀。
1.謂言辭詼諧敏捷。
1.口頭描述。
(~兒)口頭轉告的話;口頭傳遞的消息請你給我家里捎個~,說我今天不回家了。
指說話或發音時的口部形狀。
1.說話害羞。
1.口頭宣布(帝王之命)。
2.一種慰勞臣下的簡短詔令。
3.佛教語。謂對弟子之垂誡。
1.說話。
2.謂親口誓言。
1.口腔黏膜發炎的病。癥狀是黏膜紅腫,疼痛,有時局部形成潰瘍。多由消化不良,感染病菌等引起。
1.佛教語。佛教以身﹑口﹑意為三業。口業,指妄言﹑惡口﹑兩舌和綺語。
2.指詩文的創作。唐宋人以詩文類綺語,故相比附。
3.藉以為生的產業。
1.唐代明經科試士有口試,要求口頭答述經義,故稱。與"墨義"相對。
1.謂話難聽,羞于出口。
發音時軟腭上升,阻住鼻腔的通道,氣流專從口腔出來的叫做口音,對鼻音(口腔不通氣,鼻腔通氣)和鼻化元音(口腔鼻腔都通氣)而言。普通話語音中m,n、ng三個是鼻音,ng尾韻兒化以后前面的元音變成鼻化元音,其余都是口音,如ɑ,e,o,b,p,f等。
1.謂說話含糊不清。
1.指口,嘴。龂,同"齦"。
1.復姓。宋羅泌《路史.后紀五.黃帝》有口引氏。
1.指牲口年齡較小﹑較壯的。
2.說話口氣堅決。
1.《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后因以"口壅若川"喻禁輿論之害。
1.謂當面奉承﹑表里不一。
舊指上司或尊長口頭的指示。
1.見"口愿"。
1.亦作"口干舌燥"。亦作"口干舌焦"。
2.形容口渴﹑焦灼或說話過多。
1.謂口飲潤澤。
1.猶口占。
1.亦作"口刬"。
2.說話刻薄。
1.皇帝的口頭詔令。
(~兒)衛生用品,用紗布等制成,罩在嘴和鼻子上,防止灰塵和病菌侵入。
1.古代用以防止寒冬口唇開裂的唇膏。
2.化妝用的唇膏;口紅。
1.言語爽直。
1.想什么便說什么。
1.謂隨口更改言論不當處,如用雌黃蘸筆,涂改錯字。
1.捉虱時或置口中嚙殺,故以喻難逃之敵。
1.見"口中虱"。
用語言文字宣布罪狀,進行聲討。
1.《莊子.外物》"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儒(而)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后以"口珠"比喻詩詞佳句。
1.據《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序品》載,佛祖說法,感動天神,"六欲諸天及天子眾,以天福力雨種種華優缽羅華,波頭摩華……于虛空中繽紛亂墜","天華亂墜滿虛空,眾香普熏于大會"◇遂以"口墜天花"喻指以夸誕之詞動人聽聞或以甘言騙人。華,同"花"。
1.見"口嘴"。
1.口頭陳奏。
1.亦作"口觜"。
2.指言語。
1.叩頭請安。
叩頭下拜,一種舊式的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