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門前柵欄;欄桿。
1.出自《說文·門部》闌,門遮也。
2.出自《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愿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
3.出自《酒泉子》詞階前行,闌外立,欲雞啼。
4.出自《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詩底處憑闌思眇然?孤山塔后閣西偏。
2.
欄架;欄圈。
1.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紀》諸葛亮圍陳倉
2.出自《晉書·華廙傳》與陳勰共造豬闌于宅側。
3.出自《觀浴象》詩并是生殊域,同來飼一闌。
3.
書籍、箋紙上印刷的分行線條。
1.出自《霍小玉傳》遂取繡囊,出越姬烏絲闌素縑三尺以授生,生素多才思,援筆成章。
2.出自《奉答中丞劉公見寄》詩到門驚尺素,一覽夙塵掃。烏絲十二闌,詞源百川倒。
4.
指畫的圈兒。
1.出自《灰闌記》張千,取石灰來,在階下畫個闌兒,著這孩兒在闌內,著他兩個婦人,拽這孩兒出灰闌外來。
5.
指環狀物。
1.出自《西廂記》你看月闌,明日敢有風也?
2.出自《元氏掖庭記》一人獻柳金簡翠腕闌(似今之手鐲類,但彼扁而用臂者耳)……闌,又建業景陽宮胭脂井物(疑是麗華所墜)。后不悅。
6.
圍。
1.出自《雜纂·失本體》不闌腰,不自持刀砧,失廚子體。
2.出自《北上日記·三月八日》夜間,在田野間舉行歡迎會,闌地作舞臺。
7.
阻隔;阻攔。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三》又況于使秦無韓而有鄭地,無河山以闌之,無周韓以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
2.出自《羽觴飛上苑》詩石徑斷絲闌蔓草,山流細沫擁浮花。
3.出自《掛枝兒·負心》〔程〕聞張呼,驚欲走匿,張使婢闌之以入。
4.出自《堅瓠秘集·狡僧》有僧持十金一緘,闌告道左,謂得之拾遺。
8.
拾取。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周利貞》武后時調錢塘尉,時禁捕魚,州刺史飯蔬。利貞忽饋佳魚,刺史不受。利貞曰:“此闌魚,公何疑?”
9.
擅自;任意。參見“闌出”,無憑證擅自出邊關。后泛指不受約束,擅自出疆界。
1.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于邊關乎?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上》漢使馬邑人聶翁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
3.出自《宋史·太宗紀一》詔:河南吏民不得闌出邊關侵撓略奪,違者論罪。
4.出自《辦苗紀略序》苗故嗜殺好劫掠,至是忿怒,遂闌出為邊患,往往執兵民,要金帛贖取。
10.
擅自;任意。參見“闌出”,謂任意刪除應有的內容。
1.出自《十七史商榷·〈南史〉合〈宋〉〈齊〉〈梁〉〈陳書〉·〈王茂傳〉有潘妃事》東昏侯潘玉兒自縊事……但當入潘傳中,乃潘則無傳,而反敘于《王茂傳》,闌入闌出,全非史法。
11.
擅自;任意。參見“闌入”。無憑證而擅自進入。后泛指擅自進入不應進去的地方。
1.出自《漢書·成帝紀》闌入尚方掖門。
2.出自《唐律疏議·衛禁上·闌入廟社及山陵兆域門》應入出者悉有名籍。不應入而入為“闌入”,各得二年徒坐。
3.出自《日知錄·妖人闌入宮禁》自古國家中葉,多有妖人闌入宮禁之事。
4.出自《桃花扇·鬧榭》我們在此雅集,恐有俗子闌入,不免設法拒絕他。
5.出自《清史稿·兵志一》自俄人闌入,烏蘭海南北并受羈牽,喀魯倫東西侵為田牧。
12.
擅自;任意。參見“闌入”。攙雜進去。
1.出自《獨坐》詩闌入朱紫叢,駑馬隨鵬鹍。
2.出自《再辭張郡侯修志書》一代有一代之制作,革命之際,每多忌諱隱語闌入,豈可不慎。是又不得不改者也。
3.出自《致〈新青年〉記者》此為宗教家反對進化論者之言,不知何以闌入鄙人演說中也。
13.
妄。參見“闌語”。妄語。
1.出自《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諸曹白事,不敢平面視,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趨去,無敢闌語。
14.
將盡;將完。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2.出自《琴賦》于是曲引向闌,眾音將歇。
3.出自《更漏子》詞春夜闌,春恨切,花外子規啼月。
4.出自《播火記》人們話聲將闌,賈湘農繼續報告了“一·二八”上海抗戰。
15.
晩;遲。
1.出自《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白露凝兮歲將闌。
2.出自《顏氏家訓·歸心》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獲報耳。
16.
衰退;消沉。
1.出自《長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壯志闌。
2.出自《箭鏃》詩發硎去雖遠,礪鏃心不闌。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三年》黼及梁師成又與童貫更相矛盾,故帝心甚闌,而浮沈其辭如此。
17.
衰落;敗落。
1.出自《送竇參軍》詩公子何時至?無令芳草闌。
2.出自《送司農崔丞》詩邑里春方晚,昆明花欲闌。
18.
稀疏;寥落。
1.出自《笙賦》疏客始闌,主人微疲。
2.出自《夜發石關亭》詩鳥歸息舟楫,星闌命行役。
19.
通“斕”。色彩斑斕。
1.出自《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蔚彼高藻,如玉之闌。
2.出自《人日城南登高》詩直指桃李闌,幽尋寧止重?
20.
通“襴”。長衫。
1.出自《宣和遺事》忽值一人,松形鶴體,頭頂七星冠,腳著云根履,身披綠羅闌。手執著寶劍,迎頭而來。
21.
姓。隋有闌榮。見《八瓊室金石補正·龍華碑》。
1.出自《萬姓統譜?寒韻》闌,見姓苑。
1.見"周召"。
1.周之社壇。
2.指春秋魯之國社。
1.足于一身。
2.保全自身。
3.全身,渾身。
1.指棺槨。
1.周密謹慎。
1.即升麻。詳"周麻"。
1.復姓。三國魏有周生烈。見《三國志.魏志.王肅傳》。
1.遍覽。
1.周室的軍隊。
2.周王的師傅。
1.周代的逸詩。
2.指《詩經》。因其為周代詩歌,故稱。
1.普遍安設。
2.周濟施舍。
1.指一晝夜。
2.晝夜。
1.周代的史籍。
2.周代的史官。特指老子,因其曾為周之守藏史﹑柱下史。
1.指周代。
1.濟事,成事。
2.謂終生奉侍。
1.巡視。
2.謂仔細察看。
1.周王朝。
1.繁密與疏越。
即魯迅”(1230頁)。
1.《詩》"三頌"之一。共三十一篇,為西周宗廟祭祀樂章。因多頌德之作,故后用以指朝廷頌歌。
1.周代的祿食。《史記.伯夷列傳》"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后多指有氣節者所不能接受的新朝的俸祿。
1.一年。
2.指年齡滿一歲。
1.周代的法度。
2.泛指中國的法度。
1.周室的朝堂。
2.泛指朝堂。
3.環繞堂屋。
4.陰陽家語。指宜于辦理婚喪事的吉日。
1.謂繞天球大圓一周。天文學上以天球大圓三百六十度為周天。
2.指一定時間的循環。十二年。系歲星運行一周天需要的時間。
3.指一定時間的循環。一個甲子,即六十年。因甲子六十年循環一次。
4.滿天;整個天地間。
1.兼聽,聽取各方面意見。
1.四面暢達。
2.五代后周錢文。通,通寶。
1.古代少數民族名。
1.妥當,穩妥適當。
2.停當。
1.指周代的政令。網,比喻法紀。
1.猶四顧。
2.殷切期望。
1.據《史記.伯夷列傳》載,周武王滅殷,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采薇而食,終于餓死在首陽山◇遂以"周薇"為堅守氣節之典。
1.環繞著中心的部分。
2.周匝,圍繞一周。
3.指圓形物之周邊。
1.張設于四圍的帳簾。
1.周詳委曲。
1.環衛,禁衛。引申指宮禁。
2.防衛。
3.指禁衛兵士。
1.謹慎怕事。
五代南唐畫家。句容(今屬江蘇)人。南唐后主時為翰林待詔。擅作人物畫,尤精仕女,風格與唐代周feb4O嘟而更為纖細。宋人稱其用筆深遠,于繁富則尤工”。兼畫山水、屋木、佛道。存世作品《重屏會棋圖》等,系摹本。
1.盡知。
1.豐厚。
1.即周武王。
西周王朝建立者。姬姓,名發。周文王之子。命呂尚負責軍事,命弟周公旦負責政務,繼承父志,準備伐商。公元前11世紀中,親率周軍,聯合西南各族軍隊,在牧野(今河南淇縣南)打敗商軍。滅商后建立周朝,并建都于鎬(今陜西西安西南)。
1.濟事,成事。
1.即年息。因利息按周年計算,故稱。
1.周到詳盡。
1.猶周詳。
1.周到詳盡。
1.周代地方所設的學校。
2.指學校。
1.猶適宜。
京劇演員。字士楚,藝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六歲學戲。長期在上海演出。擅長做功和念白,唱腔蒼勁渾厚,世稱麒派”。代表劇目有《四進士》、《蕭何月下追韓信》、《徐策跑城》等。曾任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華東戲曲研究院、上海京劇院院長,中國劇協副主席。有《周信芳戲劇散論》、《周信芳舞臺藝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