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代盛弩箭器,可背負。
1.出自《漢書·韓延壽傳》〔延壽〕令騎士兵車四面營陳,被甲鞮楘居馬上,抱弩負籣。
1.佛教語。謂棄絕眾相,不事造作。
2.泛指不務空言。
1.謂背棄盟誓之情。古時為表示信守諾言,常于神前燃點香火以盟誓,故稱。
1.見"無向"。
1.無所思念。
2.佛教語。為有部和法相宗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1.亦作"無響"。
2.沒有聲音,沒有感應。道家所稱寂靜虛無的境界。
1.失去常態﹑常道。
2.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后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1.見"無象"。
1.不用說。
1.不分晝夜。
1.見"無效"。
1.沒有一點兒。
1.謂無邪僻,無邪曲。
2.我國古代詩教的一種觀點。謂詩的最高標準是中和雅正,謂之"無邪"。
3.指物體中分沒有偏差。
1.方言。問候語。猶無恙,無他。
1.猶不讓,不亞。
1.《孫子.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曹操注"擊其懈怠,出其空虛。"后以"無懈可擊"指沒有可以被人挑剔的破綻和缺點。
1.草名。鼠耳草的別名。
2.草名。麋銜草的別名。
1.宋時的一種毛筆。
1.沒有心思,定不下心。
1.古代一種不加佐料的豬肉羹。
1.不要相信;不相信。
2.不守信用,沒有信用。
1.沒有秤星的秤。比喻隨緣不執著。
1.不用刑罰;不設刑罰。
2.無視法度。
1.不復他往。
2.沒有善行;品行不端。
3.指無行的人。
1.謂行蹤不定;行跡可疑。
1.不見形體。
2.不露形跡;未露形跡。
3.猶言不知不覺。
有形進出口”的對稱。指服務及其他非實物的進出口。包括與商品進出口有關費用的收支,如運輸、保險、裝卸等費用的收支;與商品進出口無關費用的收支,如國際旅游、專利、技術服務等費用的收支,以及國外投資利潤、僑民匯款等。
有形損耗”的對稱。指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由于科學技術進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而引起的貶值。即一是由于生產同樣機器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減少,使原有固定資產的價值降低而引起;二是由于新技術的采用,社會能生產出新的、具有更高效率的機器,而使舊機器貶值。一般可在預測技術進步趨勢的前提下,通過縮短使用年限、實行加速折舊得到補償。
1.不見形跡;完全消失。
2.以形容虛構的事物。
1.宣布旨令﹑詔書。
一種書畫用紙。用檀樹皮為主要原料制成。原產于唐代宣州(今安徽涇縣),故名。紙質潔白、細致、柔軟,宜書宜畫,也用于雕版印刷。原有滲化性能的,稱生紙”;煮fe7e;蟶俠砑光的,稱熟紙”。
1.宣布帝王的詔命。
1.謂腫脹隆起。
1.宣揚佑助。
1.顯著;外露。
1.皇帝賜臣子坐,稱為"宣坐"。
1.即萱草。又稱鹿蔥﹑忘憂﹑宜男﹑金針花。諼﹐通"萱"。
1.指喧囂輕佻的風氣。諼﹐通"諠"。
1.喧擾貌。諼﹐通"諠"。
1.虛浮不實的言辭。
1.謂大聲指責。
1.喧鬧低下。
2.借指人世間。
3.指雜亂低下的地位。
1.見"喧勃"。
喧聲音大。客人的聲音比主人的聲音還大。比喻外來的人或事物壓倒了原來的、主要的人或事物咱們只是客人,喧賓奪主,怕對大局不利|寫文章要分清次要與主要,突出重點,避免喧賓奪主。
1.猶喧傳。
1.亦作"喧悖"。
2.喧鬧,吵鬧。
1.見"喧闐"。
1.猶哄傳;盛傳。
1.喧嘩毆斗。
1.絮叨煩擾。
1.喧囂煩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