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失去常態﹑常道。
2.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后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
1.條理井然貌。
1.謂常備精美之食。
1.公家按官職給與的糧食。
1.依禮分等級舉行之祭。
1.謂俸米。
1.官位和聲望。
2.猶望祭﹐遠祭。
1.猶職位。
1.按規定數量交給官家的木柴。
1.有條理﹐不混亂;符合社會規范化狀態。
1.謂依班次受祿。《周禮.天官.宮伯》﹕"掌其政令﹐行其秩敘﹐作其徒役之事。"賈公彥疏﹕"秩﹐謂依班次受祿﹔敘者﹐才蓺高下為次第。"一說﹐秩敘謂士庶子更番宿衛之次第。一月之次謂之秩﹐一歲之次謂之敘。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卷八。
2.正常的次序。
3.猶秩序﹐次第。
1.積聚眾多之貌。
2.順序之貌。
3.水流貌。
4.肅敬貌。
5.聰明多智貌。
1.官職與錢財。
1.古代掌宗廟祭祀的官。
1.盡其哀痛之情。
2.指過分悲哀。
3.表示哀悼。
1.使誠心達到極點。
2.表達誠摯的情意。
3.極其真誠。
1.見"致辭"。
1.亦作"致詞"。
2.指用文字或語言向人表達思想感情。
3.猶致語。
4.現指在舉行會議或某種儀式時請具有一定身份的人講話。
1.進行祈禱。
1.致使。
2.招到。
1.制服敵人。
1.謂神采風度。
1.施加懲罰。
2.過分的懲罰。
1.以法治罪。
1.古代臣子祭祀后﹐將祭肉奉獻給國君﹐表示為君王和國家添福。
2.代人主持祭祀,將祭馀之肉奉獻給主人,也稱致福。
3.得福;求福。
1.把精力和功夫專用于某一方面。
1.傳國;讓國。
1.極其勇敢地殺敵立功。
1.謂人事極其和順。
1.表示問候。多用于書信中。
1.施行教化。
1.猶掛懷。
1.達到極善美的境地。
1.究問;推究。
1.積聚精氣。
2.顯示精巧。
1.表示恭敬;表達敬意。
2.猶致祭。祭必誠敬﹐故稱。
3.極盡誠敬之心;極其恭敬。
4.猶致禮。向人施禮。
1.謂輔佐國君﹐使其成為圣明之主。
1.深入鉆研音樂。
1.猶致治。
盡力;竭力悉心致力|致力于思|致力改革。
1.謂向受災的國家贈送財物﹐以示吊問。
1.良知。語出《孟子.盡心上》"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本指一種天賦的道德意識。明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道德修養方法。認為良知即天理﹐存在于人的本體中。人們只要推極良知于客觀事物﹐則一切行為活動就自然合乎理﹐即自然合乎封建倫理道德的標準。王守仁也將這種"致良知"的功夫叫做"致知格物"。
1.給予俸祿。
2.歸還爵祿。即辭官。
細致周密致密的結構|致密的推理。
①使喪生;使毀滅致命傷|致命打擊|致命的疏忽。②捐軀致命之志|垂老致命。
1.足以造成死亡的損傷。
2.比喻要害之處。
1.古代國君嫁女之后﹐派遣大夫前往進行聘問的一種禮式。
1.送交定親禮品。
2.征聘。
1.謂使社會達到和平安定的境界。
1.古代在舉行祭祀前清心潔身的禮式。齊﹐同"齋"。
詩集。郭小川作。1957年出版。收詩七首。作品號召青年們投入火熱的斗爭生活,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具有強烈的政治鼓動性。采用馬雅可夫斯基樓梯詩”的形式,節奏熱烈明快,語言熱情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