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書〉同“欄”。
2.
〈書〉同“攔”。
3.
形容詞
〈書〉盡,晚。
4.
動詞
〈書〉衰落。
5.
副詞
〈書〉擅自(出入)。
1.
門前柵欄;欄桿。
1.出自《說文·門部》闌,門遮也。
2.出自《史記·楚世家》雖儀之所甚愿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
3.出自《酒泉子》詞階前行,闌外立,欲雞啼。
4.出自《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詩底處憑闌思眇然?孤山塔后閣西偏。
2.
欄架;欄圈。
1.出自《三國志·魏志·明帝紀》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
2.出自《晉書·華廙傳》與陳勰共造豬闌於宅側。
3.出自《觀浴象》詩并是生殊域,同來飼一闌。
3.
書籍、箋紙上印刷的分行線條。
1.出自《霍小玉傳》遂取繡囊,出越姬烏絲闌素縑三尺以授生,生素多才思,援筆成章。
2.出自《奉答中丞劉公見寄》詩到門驚尺素,一覽夙塵掃。烏絲十二闌,詞源百川倒。
4.
指畫的圈兒。
1.出自《灰闌記》張千,取石灰來,在階下畫個闌兒,著這孩兒在闌內,著他兩個婦人,拽這孩兒出灰闌外來。
5.
圍。
1.出自《雜纂·失本體》不闌腰,不自持刀砧,失廚子體。
2.出自《北上日記·三月八日》夜間,在田野間舉行歡迎會,闌地作舞臺。
6.
阻隔;阻攔。
1.出自《戰國策·魏策三》又況於使秦無韓而有鄭地,無河山以闌之,無周韓以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
2.出自《羽觴飛上苑》詩石徑斷絲闌蔓草,山流細沫擁浮花。
3.出自《掛枝兒·負心》〔程〕聞張呼,驚欲走匿,張使婢闌之以入。
4.出自《堅瓠秘集·狡僧》有僧持十金一緘,闌告道左,謂得之拾遺。
7.
拾取。
1.出自《新唐書·酷吏傳·周利貞》武后時調錢塘尉,時禁捕魚,州刺史飯蔬。利貞忽饋佳魚,刺史不受。利貞曰:“此闌魚,公何疑?”
8.
擅自;任意。參見“闌出”、“闌入”。
1.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愚民安知市買長安中物而文吏繩以為闌出財物于邊關乎?
2.出自《漢書·匈奴傳上》漢使馬邑人聶翁壹間闌出物與匈奴交易。
3.出自《宋史·太宗紀一》詔:河南吏民不得闌出邊關侵撓略奪,違者論罪。
9.
妄。參見“闌語”。
1.出自《唐故河南令張君墓志銘》諸曹白事,不敢平面視,共食公堂,抑首促促就哺啜,揖起趨去,無敢闌語。
10.
將盡;將完。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酒闌,呂公因目固留高祖。
2.出自《琴賦》於是曲引向闌,眾音將歇。
3.出自《更漏子》詞春夜闌,春恨切,花外子規啼月。
4.出自《播火記》人們話聲將闌,賈湘農繼續報告了“一·二八”上海抗戰。
11.
晩;遲。
1.出自《文選·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白露凝兮歲將闌。
2.出自《顏氏家訓·歸心》或乃精誠不深,業緣未感,時儻差闌,終當獲報耳。
12.
衰退;消沉。
1.出自《長歌行》亹亹衰期迫,靡靡壯志闌。
2.出自《箭鏃》詩發硎去雖遠,礪鏃心不闌。
3.出自《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宣和三年》黼及梁師成又與童貫更相矛盾,故帝心甚闌,而浮沈其辭如此。
13.
衰落;敗落。
1.出自《送竇參軍》詩公子何時至?無令芳草闌。
2.出自《送司農崔丞》詩邑里春方晚,昆明花欲闌。
14.
稀疏;寥落。
1.出自《笙賦》疏客始闌,主人微疲。
2.出自《夜發石關亭》詩鳥歸息舟楫,星闌命行役。
15.
通“斕”。色彩斑斕。
1.出自《文選·陸機〈答賈長淵〉》詩蔚彼高藻,如玉之闌。
2.出自《人日城南登高》詩直指桃李闌,幽尋寧止重?
16.
通“襴”。長衫。
1.出自《宣和遺事》忽值一人,松形鶴體,頭頂七星冠,腳著云根履,身披綠羅闌。手執著寶劍,迎頭而來。
17.
姓。隋有闌榮。見《八瓊室金石補正·龍華碑》。
1.出自《萬姓統譜?寒韻》闌,見《姓苑》。
18.
指環狀物。
1.出自《西廂記》你看月闌,明日敢有風也?
2.出自《元氏掖庭記》一人獻柳金簡翠腕闌(似今之手鐲類,但彼扁而用臂者耳)……闌,又建業景陽宮胭脂井物(疑是麗華所墜)。后不悅。
1.猶忠謀。
1.忠誠的謀劃。
1.忠心與才能。
2.忠誠能干。
3.指忠誠能干的人。
1.忠貞與奸佞。
1.忠直平允。
1.忠實的仆役。
1.見"忠樸"。
1.猶虔誠。
1.忠誠懇切。
1.亦作"忠懃"。
2.忠心勤勞。
1.見"忠勤"。
1.忠誠廉正。亦指忠誠廉正的人。
1.忠于君國的感情。
1.謂為忠心所驅使,為正義所感召。
1.《后漢書.耿恭傳》"匈奴復來攻恭,恭募先登數千人直馳之,胡騎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擁絶澗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恭仰嘆曰'聞昔貳師將軍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有頃,水泉奔出,眾皆稱萬歲。"后因以"忠泉"頌揚將帥的盡忠守節。
1.忠誠樸實。
1.忠誠堅強。
1.忠誠的人。
1.忠誠善良。
1.忠臣之口。
1.忠誠謹慎。
1.指忠臣中品德最高的人。
①忠誠老實,十分可靠忠實厚道|忠實的信徒|忠實的朋友。②真實正確這本小說是他一生忠實的寫照。
1.忠義之士。
1.儒家的一種道德規范。忠,謂盡心為人;恕,謂推己及人。
1.忠實順從。
1.忠誠恭敬。
1.真心誠意。
1.忠義勇猛。
1.忠誠賢明。
2.忠誠賢明的人。
1.忠于君國,孝于父母。
1.清代官吏行裝所佩之帶。
1.金代軍隊名,集河朔各路歸順的人所組成。
1.盡忠效力。亦指盡忠效力之人。
1.忠正與奸邪。
1.真誠;忠誠。
2.忠誠的心。
1.形容十分忠誠。
1.形容非常忠誠。耿耿,誠信貌。
1.見"忠貫日月"。
1.忠誠信實。
1.忠誠許國。
1.盡忠的勛績。亦指盡忠而有勛績的人。
1.忠直之言。
1.謂正直的勸告聽起來不順耳。
1.誠敬奉養。
1.忠誠專一。
1.忠貞義烈。
2.指忠臣義士。
1.盡忠報效的益處。
2.猶忠效。
1.猶忠義。
1.忠正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