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洞穴。
2.
名詞
某類人匯聚棲息的地方。
1.
土室。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2.出自《禮記·禮運》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
2.
指獸、蟲、魚等棲止的洞穴。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
2.出自《步出夏門行》鷙鳥潛藏,熊羆窟棲。
3.出自《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詩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4.出自《塞上曲》楚水辭魚窟,燕山到雁家。
3.
指人或物匯集處。
1.出自《游仙詩》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
2.出自《游仙窟》向見詩篇,謂非凡俗,今逢玉貌,更勝文章。此是文章窟也。
3.出自《臨江仙·內鄉北山》詞夏館秋林山水窟,家家林影湖光。
4.
穴居;作巢。
1.出自《西征賦》鷩雉雊於臺陂,狐兔窟於殿傍。
2.出自《得殿丞端州硯》詩鮫龍所窟處,其石美且堅。
5.
挖(洞)。
1.出自《洛陽伽藍記·聞義里》地土甚寒,窟穴而居。
2.出自《徐霞客游記·游天臺山日記后》從臺端再攀歷南下,有石突起,窟其中為龕,如琢削而坐者,曰仙人坐。
6.
見“窟窟”。猶矻矻。勤勞貌。
1.出自《世說新語·品藻》有人以王中郎(王坦之)比車騎(謝玄)。車騎聞之曰:“伊窟窟成就。”
7.
通“崛”。高峻貌。
1.出自《藝文類聚》嗟首陽之孤嶺,形勢窟其盤曲。
8.
通“屈”。窮盡;匱乏。
1.出自《五雜組·事部三》唐至德宗,告身才易一醉,財之窟而爵之濫可知也。
9.
泛指洞穴。
1.出自《韓詩外傳》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后有窟也。
2.出自《水經注·鮑丘水》窟內寬廣,行者依焉。窟內有水,淵而不流,棲薄者取給焉。
3.出自《牡丹亭·回生》敢太歲頭上動土,向小姐腳跟挖窟?
1.縞素。兇喪之服。
1.不加裝飾的船。
1.汲水桶上的繩索。
1.施以白彩;不加雕飾。
2.引申為不彩繪﹑不雕鏤﹑不用華飾之謂。
3.素王之功德。
1.猶宿構。謂預先構思﹑草擬。
1.舊交。
1.無實權的清閑官職。
1.白色的帽子。古代遭兇喪事時所戴。
2.《詩.檜風.素冠》"庶見素冠兮,棘人欒欒兮。"毛傳"庶,幸也;素冠,練冠也。"又《序》"《素冠》,刺不能三年也。"毛傳"喪禮,子為父,父卒,為母,皆三年,時人恩薄禮廢,不能行也。"后因以"素冠"為對不能克盡孝道者的譏刺語。
1.猶故居。
1.指管樂器。亦泛指樂器。
1.潔白明亮的光輝。多指月﹑水﹑霜﹑雪之光。
1.白色的圓圈。
1.指毛筆。
2.即白毫。如來三十二相之一。佛教傳說世尊眉間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放之則有光明。初生五尺,成道時一丈五尺,名白毫相。見《觀無量壽佛經》。
1.復姓。北魏有素和跋﹑素和突。見《通志.氏族五》。
1.本色的粗麻布短衣。古時為貧賤者所穿。
1.雖無爵祿封邑而生活享受可比王侯的人。
1.見"素華"。
1.亦作"素花"。白色的花。
1.平素的懷抱。
1.清閑之官。
2.一向為官。
1.白旗,白幡。戰敗者表示投降的旗。揮,通"徽"。
1.指日月的光輝。
1.白色的亮光。
1.江浙一帶稱筍脯為素火腿。
2.一種形似火腿的素食品。以豆腐皮加佐料制成。
1.白色的肌肉。特指蔬菜﹑瓜果的白色肉質。
1.亦作"素績"。腰間有褶裥的素裳。是古代的一種禮服。
2.平素所蓄積。
1.見"素積"。
1.古代喪事中用的涂以白土的小幾。
2.不加雕飾的小幾。
1.猶素蟻。酒面上的白色泡沫。
2.白虱。
1.白馬。
1.白色鎧甲。
2.用絹素制的鎧甲。鎧甲應用金﹑革制作,用素制,極言其不堅固。
1.見"素箋"。
1.白色的絹帛。
1.樸素儉約。
1.猶素儉。
1.樸素簡約。
2.指書籍。簡,竹簡。
1.貧寒微賤。
1.宿將。久經戰陣的將領。
1.素常講習。
1.真誠純潔的友情;舊交。
1.秋令時節。
2.特指中秋﹑重陽等秋季佳節。
3.清白的操守。
4.指竹。
1.平素結交。
2.故交。
1.本心。亦指平素的襟懷。
2.素袍之襟。
1.用白錦做的屋形帷幕,古代貴族用以覆蓋棺材。
1.猶元精。
1.日月的光輝。景,本指日光。
2.秋季的景色。
3.晉朝的代稱。古代五行之說,以金配秋,其色尚白,而晉以金德為帝,故稱。
1.見"素浄"。
1.亦作"素凈"。
2.色彩淡雅,不濃艷。
3.味道清淡,不肥濃。
1.猶素凈。謂色彩淡雅不濃艷。
1.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