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敲打。
2.
動詞
磕頭,舊時一種跪拜禮,頭近地或著地。
3.
動詞
〈文〉詢問;打聽。
4.
名詞
(Kòu)姓。
1.
“敂”的今字。
2.
探問;詢問。
1.出自《論語·子罕》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出自《撰孔子正言竟述懷詩》孤陋乏多聞,獨學少擊叩。
3.出自《老學庵筆記》予幼小不能叩所出,至今悔之。
4.出自《聊齋志異·香玉》生略叩生平。
5.出自《無題》詩水晶簾卷一燈昏,寂對河山叩國魂。
3.
叩頭;拜。參見“叩頭”。
1.出自《儒林外史》前日十二,我在婁府叩節。
2.出自《嘯亭雜錄·滿洲跳神儀》主人叩畢,巫以系馬吉帛進。
3.出自《兒女英雄傳》﹝安老爺﹞連忙趕過去,和他膀子靠膀子的也那么鬧了一陣,口里卻說的是:“還叩,還叩,還叩。”
4.
觸及。
1.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蓋文達》於是,劉焯、劉軌思、孔穎達并以耆儒開門授業,是日悉至,而文達依經辯舉,皆諸儒意所未叩,一坐厭嘆。
5.
依據。
1.出自《〈示兒編〉跋》鮑君以文屬予校訂,予以此書援引甚繁富,而刻本不精,其訛字脫句往往而是,倘謹叩平生所記憶者略為正之,慮所記憶者亦不能無失也。
6.
誠懇。參見“叩叩”。
1.出自《九嘆·逢紛》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
2.出自《廣雅·釋訓》叩叩,誠也。
7.
敲;打。
1.出自《論語·憲問》以杖叩其脛。
2.出自《西溪叢語》近得一夾鏡,大鼻,叩之中虛。
3.出自《青春之歌》老楊!你聽!隔壁又有人在叩壁。
4.出自《永定寺喜辟強夜至》夜叩竹林寺,山行雪滿衣。
8.
引申為攻擊。參見“叩關”。
1.出自《劉公墓志銘》吳少誠乘環喪,引兵叩城。
9.
指問題。
1.出自《圣武記》孫承宗車營陣法別為百八叩,設疑送難以詰將士,待其各自為答,皆必使士知將心,將知法意,得於心應於手也。
10.
通“扣”。拉住;勒住。參見“叩馬”。
1.出自《開平即事》詩微臣亦有河汾策,愿叩剛風上帝關。
11.
通“扣”。套住。
1.出自《封神演義》武吉言罷,卻將溪邊釣竿拿起,見線上叩一針而無曲。
12.
通“扣”。器物口朝下放置或覆蓋別的東西。
1.出自《兒女英雄傳》那大師傅就把我推推搡搡推到那間柴炭房里去,叩在大筐底下。
2.出自《巧襲》他叩上禮帽,披上大氅。
13.
通“扣”。貼緊。
1.出自《清平山堂話本·刎頸鴛鴦會》著件叩身衫子。
14.
通“扣”。扣子。
1.出自《喜春來·相思》曲你殘花態那衣叩,咱減腰圍攢帶鉤。
1.指殘留的城壕。
1.指蝗蟲所產之卵。
1.前人留下的恩澤。
1.死者生前的美好德行。
1.猶后悔。
1.前人的教誨。
1.猶拉屎。
1.留予后世之恩惠。
2.指留下恩惠。
1.前人留下的恩惠德澤。
1.見"遺稿"。
1.亡魂,亡靈。
1.謂拋棄思慮,停止精神活動。
1.猶拉屎。
1.失火。
2.遺落的火種。
1.猶避禍。
2.遺害;遺患。
1.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1.遺漏和引起疑惑。
1.亦作"遺跡"。亦作"遺跡"。
2.指留下的腳印。
3.指古代或舊時代的人和事物遺留下來的痕跡。
4.猶遺墨。
5.謂行人遺棄腳印,毫不在意。比喻極端鄙視。 6.謂忘乎形跡。
1.謂舍棄根據而空談玄虛。
1.被遺棄的姬妾。
1.留存;積聚。
1.猶遺址。
1.謂遺留功績于后世。
2.指前人遺留的功績。
1.謂留下禍患。
1.前人留下的詩文集子。
2.匯輯前人的遺作而成的集子。
1.忘我;舍己。
1.猶失策。
2.指死者留下的計謀﹑計劃等。
3.遺留財產。計,生計,指財產。
1.先前遺留下來的書籍或記載。
1.猶言違失道德準則。
1.指帝王臨終遺命;遺詔。
2.指帝王臨終時的顧命大臣。
3.死者臨終時囑咐身后寄交某人之物。
1.指漏網的奸臣或奸雄。
1.見"遺大投艱"。
1.指散失的書籍。
2.指前代典籍。
1.亦作"遺劍"。
2.謂遺失寶劍。
3.指遺失的劍。
4.晉張華觀天象,言豐城有劍,補雷煥為豐城令以尋劍。雷掘地得兩劍,以一遺華。華以為劍當有二,他日終當合◇華死,劍失所在。雷死,子持劍過延平津,僅躍入水,但見二龍各長數丈,光彩照水。見《晉書.張華傳》◇遂以"遺劍"指此典實。
5.指死者遺留下來的劍。
1.指被遺棄的卑賤之人。
1.指沒有中目標的箭。
1.《后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后以"遺焦"謂遺棄表面燒焦的良木。引申為遺棄人才而不用。
1.前人遺留下來的教訓﹑學說﹑主張﹑著作等。
2.臨終的教誨;遺命。
3.前代的風教。
1.猶遺類。
1.猶孑遺。
1.見"遺風"。
1.前代留傳下來的碑碣。
1.見"遺誡"。
1.遺落的芥菜子。猶言極其輕微的東西。
2.丟棄芥菜子。形容鄙棄之甚。
1.亦作"遺戒"。
2.猶遺囑。
3.指前人遺下的訓誡。
1.見"遺籍"。
1.遺落的金子。
2.《韓詩外傳》卷十"吳延陵季子游于齊,見遺金,呼牧者取之。牧者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有君不臣,有友不友,當暑衣裘,吾豈取金者乎?'"后人常以"遺金"贊嘆吳季子其事。
3.謂留給子孫以黃金。語本《漢書.韋賢傳》"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
4.指遺產中的金錢。
1.晉常璩《華陽國志.漢中士女》"﹝閻憲﹞為綿竹令,以禮讓為化,民莫敢犯。男子杜威夜行,得遺物一囊,中有錦二十五匹,求其主還之曰'縣有明君,何敢負其化。'"后以"遺錦"為稱頌官員德政之典。
1.指燃燒后剩下的灰燼。
2.比喻殘存之人。
3.猶遺骸。
1.指殘馀的妖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