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校(jiào)對,復看核定。
2.
動詞
實地查看;探測。
3.
名詞
(Kān)姓。
1.
校訂;核對。
1.出自《題詩屏風絕句》相憶采君詩作障,自書自勘不辭勞。
2.出自《送韓三子華還家》詩勘書春雨靜,煮藥夜火續。
3.出自《滄州趣為臺城趙生孝禮題》詩俯首蓬屋中,被褐勘六經。
2.
審問。
1.出自《舊唐書·來俊臣傳》請付來俊臣推勘,必獲實情。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二酉綴遺中》后會盱眙長勘發冢盜,乃知二少年實發鄱陽冢。
3.出自《清史稿·圣祖紀二》乙酉,裕親王福全等至京聽勘。
3.
察看;探測。
1.出自《游桂林》詩佳景最留人,景亦待人勘。
2.出自又如:勘探隊;勘察地形。
4.
通“戡”。以武力平定。
1.出自《建溪處士贈大理評事柳府君墓碣銘》有唐以武勘亂,以文化人。
1.亦作"茆齋"。
2.茅蓋的屋舍。齋,多指書房﹑學舍。
1.毛竹的別稱。竹的一種,高可達二三丈,莖壁厚,性堅韌,是優良的建筑材料,還可制造器物。
1.官名。春秋時掌兵車﹐從行。
1.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
1.即旄羽。
1.尾端。
1.旄丘與敦丘。
1.即旌麾。帥旗。
2.泛指旗幟。
1.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用作信物。
2.鎮守一方的長官所擁有的節。
3.指仙人所執紫毛或青毛之節。
1.古代祭祀時執以導神之物。旄﹐通"茅"。
1.俊杰之士。旄﹐通"髦"。
1.古代旗幟下邊懸垂的飾物。
1.傳說中的獸名。
1.老人和幼兒。
1.即牦牛。產于我國西南地區。
1.老年。
1.即旄頭。
1.前高后低的山丘。
1.《周禮》官名。掌教樂舞。
1.傳說中的山名。
1.古代皇帝儀仗中一種擔任先驅的騎兵。
2.即昴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周代六種小舞之一。舞者執旄牛尾以指揮。
1.牦牛與象。
2.飾以象牙的旌旗。
1.即旄頭星。
1.牦牛尾和雉羽。
1.白旄和黃鉞。借指軍權。語本《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蔡沈集傳"鉞﹐斧也﹐以黃金為飾……旄﹐軍中指麾﹐白則見遠。"
1.用牦牛毛制成的毛織品。
1.旄磐麈。麈為鹿科動物﹐俗稱四不像。
1.用牦牛尾為飾的旌旗。
1.即旄車。諸侯所乘的戎車。
1.泛指小丘。
1.蟹鉗。
1.即蝤蛑。梭子蟹。
1.吃禾苗的兩種害蟲。亦喻壞人。
1.在水域中﹐根據水深﹑底質﹑避風等條件選定的﹐專供船舶拋錨停泊及供船隊編組的地點。
1.一種用以表明船舶停泊的信號燈。
1.系在錨上的繩索。
船上用于收放錨及錨鏈的機械。用人力、蒸汽機、電動機、液壓馬達等作為動力。通常安裝在船的首樓甲板上。其發展趨勢是用一臺機組實現起錨、系泊、自動系泊和帶纜等作業。
1.連結鐵錨和船舶的鐵鏈。
1.系錨的繩索。
1.錨端的鉤爪。用以鉤住水底或岸邊的東西﹐以穩定船舶。
1.年老而蔽塞。髦,通"耄"。
1.童發。
1.高年長壽。髦,通"耄"。
1.舊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的劇團。
1.舊時全部由青年女演員組成之戲班或演出的戲。清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于京滬等地,多演唱京劇。清裕德菱《梨園佳話.馀論.女伶》"女劇滬上謂之髦兒戲。髦﹐蓋髻也。昔時婦人拖長髻而作男子冠服,致足笑人﹐故有此稱﹐非時彥之謂也。"一說﹐原稱"毛兒戲"。因創始班主名李毛兒﹐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九回"﹝雅琴﹞又預備叫一班髦兒戲來﹐當日演唱。"張友鶴校注"一種由女演員組成的戲班﹐據前人考證﹐髦兒本作毛兒﹐因創始的班主為李毛兒而得名。最初專應堂會唱徽調;后來也在戲院演出﹐大部唱京戲﹐小部唱梆子。"一說因演員年幼而技藝皆嫻得名。
1.指髦兒戲的演員。
1.頭發。髦,通"毛"。
1.指英俊美盛的武士。
1.年老昏庸。髦,通"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