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血。形容人的自私﹑冷漠。
1.不同意;不接受。
1.不愉快,不高興。
2.不適;有病。
3.不好,不吉。
1.見"不匡"。
1.自謙之詞。謂不自量,愚昧無知。
1.不竭;不缺乏。
1.見"不愧"。
副詞。同為”、是”連用,表示當之無愧小李品德好、功課好、身體好,不愧為三好學生|白求恩不愧是一位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
1.不脫漏。
1.助詞。用于語尾,以加強語氣。
2.助詞。亦作"不倈"。表轉接語氣。
3.助詞。亦作"不倈"。表順連上句,并加強下文語氣。
1.象聲詞。形容馬跑得飛快。
1.不歸。
2.逸詩《貍首》的別稱。因貍一名不來,故稱。
德國第二大港和工業城市。人口5358萬(1984年)。輪可直達內港。鐵路樞紐。工業以造船、汽車、電子等為主。市中心保留有中世紀建筑特色。
1.不注意,不留神。
1.無端,沒來由。
1.見"不剌"。
1.蒙語音譯詞。亦譯作"孛蘭奚"﹑"闌遺"﹑"攔遺"。元代規定奴隸背主逃亡,由官府拘收,稱"不蘭奚"。如主人認領,仍交歸原主。
1.明代俗語。猶言不高不下。
2.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見"不稂不莠"。
1.見"不郎鼓"。
本指田中沒有各種雜草,后比喻不成器,沒出息一身無家無室,半世不稂不莠|像這等不稂不莠之人,要他何用。
1.自己不勞動而占有別人勞動的成果。
1.不堅實;不牢固。
2.不牢靠,不穩。
1.怕羞,不老練。
1.道袍。
1.不善。
2.作自謙之詞,猶不肖。
3.不同;不象。
4.不及于,不包括。
1.不以禮相待。
2.不施禮。
1.猶言不利,不順。
2.謂不治理公務。
3.理不清。
4.不理睬。
1.佛教禪宗主頓悟,以心傳心,不涉文字語言,謂之不立文字。
1.有害;沒有好處。
2.不順利;不能取勝。
3.不鋒利。
1.謂遇事不順利;運氣不好。
1.不違反,不違背。
1.不干凈。指不正當的男女關系。
1.不斷裂。
2.不考察。
3.不廉潔,貪得。
1.不善,不好。
2.不良人。
1.唐代官府管偵緝逮捕的小吏。
1.方言。形容態度冷漠。
1.不能同時并存。
1.不誠信。
1.無法賴以生存。
1.不明了;不明白。
2.未完;沒完。
3.常置動詞后,強調動作的不可能。
4.謂不能了結。
1.猶不了了之。
1.窗欞樣式的一種。又稱柳葉格。
1.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1.謂不易了結的關系。
連詞。表示意思轉折,出乎意料剛才天還很好,不料竟下起雨來了|原以為他上午就到,不料火車誤了點。
1.不考慮。
舊譯《大英百科全書》。1771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出版。共三卷。以后不斷修訂出版。1941年版權歸美國芝加哥大學所有。1974年出版第十五版,共三十卷。分三部分百科類目、百科簡編及百科詳編。1986年本又增至三十二卷。
1.倔強不馴。不劣,不馴順;方頭,指為人不圓通。
1.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污。"
1.不吝惜。
1.不曉悟。
2.不靈驗。
3.不起作用,不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