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抵抗;抵擋。
2.
動詞
拒絕,不接受。
1.
抵御。
1.出自《孫子·九地》是故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后如脫兔,敵不及拒。
2.出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荊聞王翦益軍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
3.出自《古意酬到長史溉登瑯邪城》詩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樓蘭。
4.出自《拒霜花》詩落盡群花獨自芳,紅英渾欲拒嚴霜。
5.出自《清史稿·壽山傳論》俄兵之侵龍江也,乘隙以進,唯壽山拒之。
2.
拒絕;抵制。
1.出自《論語·子張》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2.出自《后漢書·傅燮傳》燮正色拒之。
3.出自《讀四書大全說·論語·先進篇十》以體言之,則茍天理不充實於中,何所為主以拒人欲之發?
4.出自《清史稿·李金鏞傳》俄人援例要請東三省要地設領事,嚴拒之。
3.
抵,到。
1.出自《隋書·西域傳·黨項》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
2.出自《新五代史·梁末帝紀》北拒并汾,東至淮海。
4.
關閉。
1.出自《馮燕傳》燕伺得間,復偃寢中,拒寢戶。
2.出自《續資治通鑒·元順帝至正二十七年》士誠獨坐室中,達遣李伯升諭意,時日已暮,士誠拒戶自經。
5.
伸展。
1.出自《韓非子·揚權》數披其木,無使木枝外拒;木枝外拒,將逼主處。
6.
立。參見“拒地”。
1.出自《憶昨行和張十一》陽山鳥路出臨武,驛馬拒地驅頻??。
2.出自《猗覺寮雜記》蜀人謂立地為拒地。
7.
通“距”。砧板下面的橫檔。
1.出自《儀禮·少牢饋食禮》腸三胃三,長皆及俎拒。
8.
通“距”。距離。
1.出自《武經總要前集》﹝弩臺﹞面闊一丈六尺,長三步,與城相接,每臺相拒亦如之。
9.
引申為據守。參見“拒險”。
1.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六回韋猶死拒寨門。
1.著名的詩文。
1.有名的票友。業余戲曲演員稱為"票友"。
1.名位品級。
2.名目品類。
3.名聲品格。
4.高品級;名貴品種。
5.辨明品級。
1.猶名聲。
1.名號與車服儀制。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用以別尊卑貴賤的等級。語本《左傳·成公二年》"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杜預注"器,車服;名,爵號。"
2.名貴的器物。亦特指鐘鼎。
3.猶大器。喻國家的棟梁。
1.寫有姓名的簽。
1.謂揚名顯親。
1.有聲望的公卿。
1.名公巨卿。
1.指有名之地;名勝。
1.著名的人物。
2.有名籍的人。
1.著名的儒者。
1.有名的美色。指著名的美女。
2.名目;名稱。
3.名義。
4.佛教語。五蘊(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蘊為色)之總稱。
1.有名望的高僧。
1.著名的寺院。
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
2.指可以傳之不朽的藏書之所。
3.借指著書立說。
1.著名的大山大河。
1.亦作"名山勝水"。
2.風景優美的著名山川。
1.見"名山勝川"。
1.藏之名山的事業。指不朽的著述。
1.指書院負責人。
1.名譽與賞賜。
2.謂有名的鑒賞之語。
1.名譽之主。謂囿于名譽。
1.著名的軍隊。
2.有名的老師或師傅。
1.指識鑒高的人。
名稱與實際名實相符|深察名實。
1.見"名實相副"。
①有名望而不出仕的人聘名士,禮賢士。②以學術詩文稱著的人江南名士|名士自風流。
1.指名士的風度﹑氣韻。
2.魏晉文士尚玄學鄙禮法,故后世多以"名士風流"指文人放達瀟灑的風貌。
1.舊時指知識分子中不拘小節﹑自由散漫的一流人。亦指這種人的作風。
1.指文人不拘小節的放達習氣。
1.姓名。
1.名顯于世。
2.指名顯于世的人。
1.亦作"名埶"。
2.名聲與權勢。
1.以技藝或文筆等高超而著名的人。
1.對名分的遵守。《荀子.正名》"今圣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一說指掌正名的職官。梁啟雄簡釋引劉念親曰"刑名﹑爵名﹑文名,各有其官守。圣王既沒,名守惰慢,故奇辭起而無以正之。"
2.有賢名的郡守。
1.名家墨跡。
1.著名的美女。
用數和度量單位表示的量。由一個度量單位表示的量,叫做單名數”,如3米、7千克等;而由幾個度量單位表示的量就叫做復名數”,如2小時15分。單名數和復名數可以互化,如2小時15分可寫成225小時或135分。
1.名將。
1.猶名川。指大的江河。
1.著名的博學之士。
1.名宿。素有名望的人。
1.指素有名望的人。
1.素有名望的人。
1.名目;名稱。
2.辦法;花樣。
3.結果;成就。
4.內容;道理。
1.名稱標題。
2.猶題名。
1.名位與身分;名義與體統。
1.以私名占有田地。
寫有姓名、身份等的帖子遂將名帖遞上,說明了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