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住。
2.
名詞
住的地方;住所。
3.
動詞
處于;在(某種位置)。
4.
動詞
當;任。
5.
名詞
積蓄,儲存。
6.
動詞
〈書〉停留;固定。
7.
名詞
用于某些商店的名稱,多為飯館。
8.
名詞
(Jū)姓。
9.
動詞
占據;屬于(某種情況)。
1.
“凥”的今字。亦作“?”。
2.
居住。
1.出自《易·系辭上》君子居其室。
2.出自《仙傳拾遺·鬼谷先生》〔鬼谷先生〕居清溪山中,蘇秦張儀從之學縱橫之術。
3.出自《潤州金山二使君祠堂記》表以為禪院,使吳僧瑞新居之。
4.出自《奉答朱竹君用前韻見贈》詩而今幸得比戶居,晨夕相從荷倚重。
5.出自《書信集·致翟永坤》從久居冷地的人看來,似乎“自然”是在和我們開玩笑。
3.
住所,住宅。
1.出自《書·盤庚上》各長于厥居,勉出乃力。
2.出自《后漢書·逸民傳·臺佟》﹝臺佟﹞隱於武安山,鑿穴為居,采藥自業。
3.出自《潤州金山二使君祠堂記》其徒度其勢,不能復得所欲,一夕火其居。
4.出自《扶風傳信錄》問其居,曰:“近村。”
5.出自《書信集·致曹靖華》閘北似曾吃緊,遷居者二三萬人。
4.
處在,處于。
1.出自《易·乾》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
2.出自《論衡·祭意》六宗居六合之間,助天地變化,王者尊而祭之,故曰六宗。
3.出自《寓簡》君人者居極否之世,能約己以厚下,則否傾而為益矣。
4.出自《黃竹子傳》﹝張氏﹞寢以檀,語笑於群艷,居紅牙綠綺間者數年。
5.出自《南冠草》你身受國家的重恩,位極人臣,官居一品。
5.
相處。
1.出自《易·系辭下》剛柔雜居,而吉兇可見矣。
2.出自《韓詩外傳》思與鄉人居,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也。
3.出自《青青水中蒲》詩君今上隴去,我在與誰居?
4.出自《日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
6.
平素家居。
1.出自《論語·先進》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2.出自《宋史·李繼和傳》漢超居則營生,戰則誓死,貲產厚則心有所系,必死戰則動有成績。
3.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四年》〔博果密〕居則簡默,及帝前論事,吐辭弘暢。
7.
停息。
1.出自《易·系辭下》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2.出自《呂氏春秋·慎人》編蒲葦,結罘網,手足胼胝不居。
3.出自《為人請子弟出家表》日月不居,星紀云暮。
4.出自《藝海拾貝·邯鄲學步》生活變動不居,藝術表現也就應該不斷地隨著發展。
8.
積儲。
1.出自《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
2.出自《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
3.出自《宋清傳》宋清,長安西部藥市人也。居善藥。
4.出自《本朝政要策·黃河》堤防之起自戰國,西漢以來,筑作者輒復敗,故務壅塞居水者,最暗於用。
5.出自《桃花扇·阻奸》奇貨居來隨處贈,不知福分在誰家?
9.
猶經過。表示相隔若干時間。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居有頃,﹝馮諼﹞倚柱彈其劍。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宋義論武信君之軍必敗,居數日,軍果敗。
3.出自《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居歲余,如有所不樂,一旦載妻子入閿鄉南山不顧。
4.出自《智囊補·兵智·用間》居半年,世衡察其不負,為解縛沐浴,延入臥內。
5.出自《漢文學史綱要》居數年,懷王墮馬死,無后。
10.
猶安定;安居。
1.出自《詩·大雅·生民》上帝居歆,胡臭亶時。
2.出自《呂氏春秋·上農》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
11.
指生者。
1.出自《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12.
治理;處理。
1.出自《逸周書·作雒》士居國家,得以諸公大夫。
2.出自《鹽鐵論·授時》夫居事不力,用財不節,雖有財如水火,窮乏可立而待也。
3.出自《漢書·循吏傳序》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13.
部署;安排。
1.出自《韓詩外傳》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居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銳居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
2.出自《考古編·詩論十四》及其裒輯既成,部居已定,圣人因焉。
14.
明顯;明晰。參見“居然”。
1.出自《易·系辭下》噫,亦要存亡吉兇,則居可知矣。
2.出自《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一》《三墳》、《丘》、《索》湮沒不傳,以《大易》、《尚書》較之,其體制居可識也。
15.
占,相當。
1.出自《禮記·王制》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2.出自《顏氏家訓·誡兵》仲尼門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顏氏居八人焉。
3.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二》然以今日計,諸路共六百萬石,而江西居三之一。
4.出自《家》我近來時常做夢,總是夢見你的時候居多。
16.
院、堂、樓、室等常名以“居”。
1.出自《東城雜記·半畝居》半畝居一名孝慈庵,近艮山門城東隅。
2.出自《帝京歲時紀勝·皇都品匯》京肴北炒,仙祿居百味爭夸……清平居中冷淘面,座列冠裳。
3.出自又如:我國語言文字學家楊樹達先生書室名積微居。
17.
姓。漢有居股。見《漢書·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1.出自《通志?氏族略四》居氏,晉大夫先且居之后,以王父字為氏,漢有來城侯居般。今錢塘多此姓,望出渤海信都。
18.
踞坐;坐。
1.出自《論語·陽貨》居!吾語女。
2.出自《釋誨》居!吾將釋汝。
3.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居!吾語汝孝悌之旨。
19.
指墳墓。
1.出自《詩·唐風·葛生》百歲之后,歸于其居。
20.
特指賦閑未仕。
1.出自《文選·束晳〈補亡詩〉》彼居之子,罔或游盤。
21.
指存,存心。
1.出自《論語·雍也》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
22.
謂安放。
1.出自《齊民要術·造神麴并酒》地窖著酒,令酒土氣;唯連檐草屋中居之為佳。
1.結伙攻擊。
設y=f(x)是定義在關于原點對稱的區間上的函數,如果對于定義域中任意一個x,都有ゝ(-x)=f(x),那么函數y=f(x)稱為偶函數。它的圖像關于y軸成軸對稱。
1.相合;投合。
2.結成配偶。
1.即對偶婚。
間或偶或在報上發表一兩篇文章。
1.對偶的句子。
1.作用于同一物體,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線上的兩個力叫偶力。偶力只能使物體旋轉,而不能使之移動。
1.駢體;對偶。
1.逢雙的年紀。如二歲﹑四歲﹑六歲等。
1.同睡。
①副詞。表示某種動作不是必然地發生偶然相遇|偶然犯了個錯誤,改正就好。②有時候在這林海深處,連鳥雀也少飛來,只偶然能聽到遠處的幾聲鳥鳴。
1.用土木陶瓷等制成的人形物。
1.適應時勢。
2.逢時。
1.投合時世。
1.相對而視。
1.謂迎合世俗。
2.指與俗人共處。
1.偶然而題。多見于舊詩題,如唐杜甫有《偶題》詩,宋陸游有《晨起偶題》詩等。
1.傀儡戲;木偶戲。
1.結伴同行。
1.謂相聚議論。
1.偶或;偶然。
1.與影為偶,形容孤獨。
1.相聚議論或竊竊私語。
1.連綴句子使成對偶。
1.謂不經意而作。多用于詩詞題中。如唐白居易有《洛中偶作》詩,宋辛棄疾有《浣溪沙.偶作》詞。
1.陪坐。
2.相對而坐;同坐。
1.二人并耕◇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1.謂大城足與國都相抗衡。
2.對等之國。
1.謂兩人同處。
1.語出《左傳.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后以"耦俱"指相處融洽。
1.謂雙方都無猜疑。
1.西漢武帝時搜粟都尉趙過提倡的一種早期牛耕形式。共用二牛三人。具體耕作法﹐說法不一。有二牛挽一犁之說一說一人扶犁﹐一人按轅﹐一人牽牛;一說二人牽牛﹐一人扶犁。有二牛二犁之說謂一人前引二牛﹐二人各扶一犁而耕。
1.猶對偶。
1.耦儷。
1.指對偶的文辭。
1.土木等制成的人俑。
1.適應世俗。
1.指箭靶。古代行鄉射禮時﹐侯(即箭靶)的正中均畫熊﹑麋﹑虎﹑豹之類的頭象﹐故稱。見《儀禮.鄉射禮》鄭玄注。
1.相對私語。
2.對偶的語句。
1.指藕中的管孔。
1.見"藕斷絲連"。
1.見"藕斷絲連"。
用蓮藕加工制成的淀粉。加工時,先將洗凈的藕磨碎,然后去渣分出濕粉,經烘干、磨細即成。營養豐富,質地細膩。
1.褲襪的別稱。舊時婦女于褲之下端,另以布帛制成的桶狀物縛于踝間,前遮足面,后蔽足根。
1.亦作"藕荷"。
2.淺紫而微紅的顏色。
1.見"藕合"。
1.即荷花。
1.藕色。
1.藕的兩段相接處,色黑,有須根,可入藥。
1.方言。蜂窩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