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荷花。
①兩家通好;世交兩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②姻親通家之誼。
1.同"通假"。
1.猶通商。
1.互相借用。
2.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嚴格說,與本無其字的假借不同,但習慣上也通稱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如借"公"為"功",借"駿"為"峻";雙聲通假,如借"祝"為"織",借"果"為"敢";疊韻通假,如借"崇"為"終",借"革"為"勒"。古書多用通假字;今簡化漢字也常常采用,如借"谷"為"谷",借"吁"為"吁"。
1.指字音與本字相同或相近,用來代替本字的字。
1.見"通奸"。
1.指未經分隔的大房間。
1.往來的書信。
1.通書信。
1.普遍調查。
2.指索引。
1.金代調查人民資產以定賦役的辦法。通檢,指調查;推排,指評定。淵源于宋代的"推割推排"。大定四年(1164年)派員分路調查人民物力資財,規定等級,作為征收物力錢多寡和征發差役先后的根據。金亡后隨之消滅。亦省作"通推"。
1.猶通刺。
2.豁達,不拘禮節。
1.猶通覽。
1.謂豁達而有作為。
1.共通的鑒定。
1.通曉講習。
1.結交;交往。
1.兩人同臥而伸腳的方向相反。
2.做內線,傳遞消息。
1.達官,顯官。
1.交往;結交。
2.互相連接。
1.猶通衢。
1.謂崇尚節操。
1.串通勾結。
1.疏通解釋。
2.通曉理解。
3.通順易懂;明白了解。
4.通達穎悟。
1.通達耿介,有操守。
1.互相借用。
2.猶通假。
1.即通假字。
1.見"通籍"。
1.通曉當今的知識。
1.通曉古今的學問。
1.同"通今博古"。
1.四通八達之津渡。
2.喻顯要的職位。
1.向上呈遞。
1.通行的禁令。
1.通曉經學。
2.解釋經旨。
3.中醫指用藥物﹑針灸等使月經通暢。
1.三國吳鼓吹曲名。韋昭制。曲共二十四句,其中十七句,每句五字;四句,每句三字;三句,每句四字。
1.俗稱斜白眼。
1.眼睛斜視。
2.猶精通。
3.方言。懂行,在行。
1.全面﹑透徹地鉆研。
2.普遍追查。
1.與故舊交往。
1.猶通病。
1.猶通則。
1.全權裁決。
1.通常的口訣。元王禎《農書》有《農桑通訣》篇。
1.謂河流暢通無阻。
1.通達而才智出眾。
1.典志體史書的一種。以記載古今典章制度源流為主。如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清徐干學《讀禮通考》﹑清秦蕙田《五禮通考》之類。唯《文獻通考》常簡稱《通考》。
2.謂全面考證。
1.謂豁達隨和。
1.接待客人。
1.明代府縣一級的稅收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