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屋,樓房。
1.出自《棲隱寺碑》珠殿連云,金層輝景。
2.
重疊;重復。參見“層臺”。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蕩,濤涌波襄,雷渀電泄,震天動地。
2.出自《和圣俞庭菊》嚴霜發層英,益見化匠巧。
3.
累疊,堆疊。參見“層巢”。
1.出自《舊唐書·肅王詳傳》層甎起塔,始於天竺,名曰浮圖。
4.
高。
1.出自《水經注·沔水二》清暑臺,秀宇層明,通望周博。
2.出自《益州德陽縣善寂寺碑》鳳翔元氣,駕黃幄而層飛。
5.
深。參見“層壑”。
1.出自《度居庸關》詩層壑倒天影,半林漏晨光。
6.
量詞。重,級。用于重疊或累積的事物。
1.出自《老子》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2.出自《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7.
量詞。用于指事、理的層次。
1.出自《石遺室詩話》宋詩人工於七言絕句而能不襲用唐人舊調者,以放翁、誠齋、后村為最:大抵淺意深一層說,直意曲一層說,正意反一層說、側一層說。
2.出自《家》在她看來只要能夠做到這一層,就是她的莫大幸福了。
8.
量詞。用于覆蓋在物體表面上的東西。
1.出自如:瓦上蓋了一層霜。
2.出自如:書的外面包了兩層紙。
9.
植物群落的結構單位。
1.出自如:喬木層;灌木層;草木層;地被層。
10.
地質學中自由使用的地層劃分單位。
1.出自如:沉積巖層;花崗巖層;玄武巖層。
又稱油畫色”。繪制油畫的著色劑。用耐光顏料與干性植物油混合研磨而成。色澤鮮明耐久。
1.亦作"油幌幌"。
2.形容油光閃亮。
1.涂油的帷幔。
1.見"油晃晃"。
1.油漆施工中填嵌縫隙﹑平整表面的膏狀材料。一般以熟桐油與石灰或石膏調拌而成。也常用于固定門窗玻璃等。
2.謂沾著油污和塵垢。
1.猶言團團轉。形容非常著急的情態。
1.指肉食品。
1.燈火。借指燈火費。
1.方言。即螢火蟲。
1.油鍋。比喻險境。
1.食品名。將雞用油和醬油等作料烹炙而成。
2.雞的一個品種,羽毛多為黃色或紅褐色,腳上有羽毛,身體較肥,卵較大。
1.油漆的木戟。古代官吏出行時前導的儀仗。
1.猶火暴。
1.形容痛苦或焦灼。
1.形容焦急。
1.形容物體光亮油潤。
1.同"油炒枇杷核"。
1.古代一種軍旗。
1.橘的一種。
1."汽油鏈鋸"或"汽油動力鋸"的簡稱。用以伐木和造材的動力鋸。其鋸切機構為鋸鏈。動力部分為汽油發動機。攜帶方便,操作簡易。但保養和修理較復雜。
1.細薄光滑的絲織品。
1.古油水流入長江處,在今湖北省公安縣北。
1.即油餅。
1.即蠟燭。
1.系船用的涂有桐油的粗繩子。
1.形容非常狡猾。
1.光潤明亮。
1.植物油的原料。參見"油料作物"。
2.指油充當的燃料。
1.種子含有多量油脂的農作物。如油菜﹑芝麻﹑大豆﹑花生等。
1.方言。雪后檐頭滴水凝成的冰錐。
1.昆蟲。俗名金鐘兒,形似西瓜子,黑褐色,能發出好聽的鳴聲。
1.形容湯里油多的樣子。
1.指光潤而濃綠的顏色。
2.綠豆的一種。
1.設有裝液體的貨艙﹑專用于載運散裝石油的輪船。
1.古代一種絲質網狀的車飾。
1.用油絡裝飾的車子。
1.即芝麻。
1.油炸的表面有芝麻的球形食品。
1.即莜麥。也有稱黑麥為油麥的。
1.古高昌國婦女所戴的帽子。
1.內燃機上調節燃料供給量的裝置,油門開得越大,機器轉動得越快。
1.地殼內的石油在地面上的露頭,是尋找石油礦的重要標志之一。
1.上漆上油。
1.婦女頭上插戴的一種梳子。古代歌妓常用作頭飾,故又為歌妓的代稱。
1.亦作"油幙"。
2.涂油的帳幕。
1.古代設有油布帷幕的車子。
1.見"油幕"。
1.涂有桐油的可盛液體的布袋。
1.含油的污垢。
2.印泥。
1.油脂,油膏。
2.含油多的。
3.指含油多的食物。
4.油污,油垢。
5.指沾著油污的。 6.油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