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舊同“襟”。
2.
同“??”。
3.
動詞
系(jì)上衣襟的帶子。
4.
名詞
〈書〉古代讀書人穿的衣服。
1.
亦作“紟”。
2.
衣的前幅,衣襟。
1.出自《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
2.出自《新唐書·方技傳·桑道茂》已又以縑愿易晟衫,請題衿膺曰:“它日為信?!?/p>
3.出自《孟祥英翻身》〔祥英〕在紙墻下哭得最多,常把個布衫衿擦得濕濕的。
3.
衣下兩旁掩裳際處。
1.出自《戰國策·齊策三》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
4.
胸懷,心懷。
1.出自《北史·魏彭城王勰傳》初,勰之定壽春,獲齊汝陰太守王果、豫州中從事庾稷等數人,勰傾衿禮之,常參坐席。
2.出自《寄友人》詩我常倦投跡,君亦知此衿。
5.
衣上代紐扣的帶子。
1.出自《儀禮·士昏禮》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p>
2.出自《爾雅·釋器》衿謂之袸。
6.
星名。
1.出自《史記·天官書》房為府,曰天駟。其陰,右驂。旁有兩星曰衿;北一星曰轄。
7.
古代衣服的交領。青衿為學子所服,故沿稱秀才為“青衿”,亦省稱“衿”。
1.出自《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出自《顏氏家訓·書證》按:古者,斜領下連于衿,故謂領為衿。
3.出自《盛世危言·禁煙上》如逾限未戒,官則削職,士則褫衿。
4.出自《救亡決論》如是而博一衿矣,則其榮可以夸鄉里。
1.誅殺﹔殺害。
1.懲治首惡。
1.亦作"誅茆"。
2.芟除茅草。
3.引申為結廬安居。
1.見"誅茅"。
1.誅殺和納受之數。
1.討伐叛逆。
1.誅殺佞臣。
1.嚴其責罰。
1.討伐叛逆。
1.誅殺和貶斥。
1.見"誅剪"。
1.見"誅譴"。
1.亦作"誅遣"。
2.誅殺貶謫。
1.需索﹔強制征收。
1.見"誅求無已"。
1.斂取﹑需索財賄沒有限度。
1.謂勒索﹐強取沒完沒了。
1.懲罰收治。
1.殺掉。
1.責備。
1.晉梁王肜曾違法﹐周處(子隱)深文案之◇氐人齊萬年反﹐肜為征西大將軍﹐都督關中諸軍事﹐處為前鋒。肜逞宿憾﹐命處進討﹐軍無后繼﹐處力戰而死。見《晉書.周處傳》◇以"誅肜"為誅滅陷害忠良者。
1.殺戮。
1.誅殺與赦免。
1.對行為或所做的事加以譴責。
1.首當其誅者。
2.引申為罪魁禍首。
1.誅求索取。
1.征伐﹔討伐。
1.芟夷。
1.誅滅。
1.屠戮。
1.殺戮和流放。
1.責罰貶黜。
1.懲治﹑脅迫。
1.謂揭露﹑指責人的思想﹑用心。
1.斥退疏遠。
1.懲罰﹔責罰。
1.誅殺﹔斬殺。
1.誅戮責罰。
1.誅戮﹑貶斥。
1.誅戮﹑族滅。
1.討伐有罪者。
1.責罰﹐治罪。
1.春秋二小國名。
1.洙水和泗水。古時二水自今山東省泗水縣北合流而下,至曲阜北,又分為二水,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時屬魯國地。孔子在洙泗之間聚徒講學?!抖Y記.檀弓上》"吾與女事夫子于洙泗之間。"后因以"洙泗"代稱孔子及儒家。
1.見"茱萸囊"。
1.古俗重陽節佩茱萸,相約登山宴飲,稱茱萸會。
1.指重陽節。
1.古錦名。
1.裝有茱萸的佩囊。古俗重陽節取茱萸縫袋盛之,佩系身上,謂能辟邪。
1.唐俗重陽節登高宴飲時佐酒的女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