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泡在液體里;使浸透。
2.
動詞
液體滲入或滲出。
3.
副詞
〈書〉〈文〉文言副詞,逐漸。
1.
“濅”的今字。
2.
液體或氣體等滲入。
1.出自《拾遺記·燕昭王》香出波弋國,浸地則土石皆香。
2.出自《題梅竹》詩蕭蕭大地朔風號,雨雪頻浸范叔袍。
3.出自《家》覺慧開始覺得寒氣透過衣服浸到身上來了。
3.
淹沒。
1.出自《詩·曹風·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
2.出自《史記·趙世家》三國攻晉陽,歲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
3.出自《贈尚書郎顧彥先》詩豐注溢修霤,黃潦浸階除。
4.出自《宋史·河渠志三》真宗景德元年九月,宋州言汴河決,浸民田,壞廬舍。
4.
灌溉。
1.出自《詩·小雅·白華》滮池北流,浸彼稻田。
2.出自《莊子·天地》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3.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夫臨江之鄉,居人汲水以浸其園,江水弗憎也。
5.
喻映照。
1.出自《中興樂》詞池塘暖碧浸晴暉,蒙蒙柳絮輕飛。
2.出自《重展西湖》詩向夕舊灘都浸月,過寒新樹便留煙。
3.出自《花草蒙拾》皎月梨花,本是平平,得一浸字,妙絕千古,與“月明如水浸宮殿”同工。
4.出自《金戒指》月光浸白了整個窗子。
6.
比喻處于某種境界或思想活動中。
1.出自《阿毛姑娘》慢慢的,她就更浸在不可及的幻夢里了。
7.
洗濯。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8.
指蓄水可以灌溉的川澤。后亦泛指河澤湖泊。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2.出自《洞庭風雨》詩巨浸吞湘澧,西風忽怒號。
3.出自《夜行船·馀英溪》詞桃花春浸一篙深,畫橋東柳低煙遠。
4.出自《寶界山居記》太湖,東南巨浸也。
5.出自《歸田瑣記·神木》道光癸未夏,淫雨為災,直隸百余州縣,皆成巨浸。
9.
滋潤。喻施恩惠。
1.出自《封禪文》舒盛德,發號榮,受厚福,以浸黎元。
2.出自《文選·張衡〈東京賦〉》澤浸昆蟲,威振八?。
3.出自《應詔宴曲水作詩》惠浸萌生,信及翔泳。
4.出自《王樞密》詩澤欲浸生民,化將還邃古。
10.
微視;仔細看。參見“浸想”。
1.出自《淮南子·要略》覽取撟掇,浸想宵類。
11.
副詞。逐漸。
1.出自《易·遁》浸而長也。
2.出自《楚辭·遠游》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群而遁逸。
3.出自《法言·問明》浸以光大,不亦懿乎?
4.出自《籌洋芻議·礦政》勇丁游閑無事,浸至習成驕惰,騷動閭閻。
12.
連詞。若,假使。
1.出自《讀四書大全說·孟子·盡心上五》浸其不然,而舍氣言理,則不得以天為理矣。
13.
通“潛”。參見“浸行”。潛行;秘密出行。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觀》黃帝令力黑浸行伏匿,周留(流)四國,以觀其恒,善之以法。
14.
泡在液體中。
1.出自《詩·小雅·大東》有冽氿泉,無浸獲薪。
2.出自《齊民要術·笨曲并酒》浸藥酒法:以此酒浸五茄木皮,及一切藥,皆有益,神效。
3.出自《火中的鳳凰》此時他的失望,好比一塊燒紅的熱鐵突然浸入冷水中。
15.
引申為日益,更加。
1.出自《后漢書·袁紹傳》授監統內外,威震三軍,若其浸盛,何以制之?
1.烘制。
1.烘焙制作。
1.烘烤。
1.蓓蕾。花蕾,含苞未放的花。
1.猶言一批批,一伙伙。形容眾多。
2.世代,每代。
(人才)一批一批地連續出現英雄~ㄧ新人~。
指家族、親友之間的世系次第論~,我是他叔叔ㄧ他年紀比我小,~比我大。
1.見"輩分"。
1.猶類別。指人才高下的品類。
2.同輩,同類。
1.流輩,同輩。
1.同隊人眾。
1.見"輩耦"。
1.亦作"輩偶"。
2.謂結對成群。
1.輩出。
1.謂與同輩相提并論。
1.輩分,行輩。
輩分他雖然年紀輕,~小,但在村里很有威信。
輩分。
1.共同學習。
一世或一生這~ㄧ半~(半生)ㄧ他當了一~教師。
1.共同勞作。
2.群起。
1.堆積的大巖石。
1.即蓓蕾‖苞未放的花朵。
1.見"蓓蕾"。
1.即裱褙。
1.無袖的上衣。俗稱背心。
〈方〉袼褙打~。
1.亦作"骳駞"。
2.即駱駝。
1.見"骳駝"。
1.篤實貌。
1.古代射箭時用的皮臂套。
1.臂套。
1.盛箭器。
1.鼓風。
1.猶備馬。給馬加上鞍具和嚼子。
1.裝備坐騎。
1.古代皮制的鼓風器。
1.拴住鞴鷹的繩子。借指羈絆。
1.鼓風囊和木炭。泛指冶具。
1.亦作"鞴紲"。
2.鞴以蹲鷹,紲以牽狗。借指紈裦子弟放浪游樂的生活。
1.謂熔化成液體。
1.蹲在臂套上的蒼鷹。比喻擺脫羈絆欲展鴻圖的人。
1.臂套上蹲著鷹,手里牽著狗。借指紈裦子弟放浪游樂的生活。
1.猶奔喪。
1.藏語。也寫作"本巴"。意為"瓶"。或稱"金奔巴"﹐即"金瓶掣簽"的金瓶。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清廷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大活佛傳世﹐特頒發兩金瓶﹐一貯北京雍和宮﹐一貯拉薩大昭寺。凡蒙藏大活佛如章嘉﹑哲布尊丹巴﹑達賴﹑班禪等傳世時﹐均須將所覓若干"靈童"名字署于象牙簽上﹐置簽瓶中﹐分別在雍和宮﹑大昭寺﹐由理藩院尚書或駐藏大臣監督掣定﹐此后遂成定制。見《清會典.理藩院》。
1.覆敗;潰敗。
1.敗逃。
1.鳥類雌雄相隨之貌。
2.急走貌。
1.崩塌。
1.逃散。
2.猶奔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