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渡口,過江河的地方。
2.
名詞
唾液。
3.
名詞
汗液。
4.
動詞
滋潤;潤澤。
5.
名詞
指天津。
6.
名詞
(Jīn)姓。
1.
渡口。
1.出自《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2.出自《柳枝辭》一帆歸客千條柳,腸斷東風楊子津。
3.出自《登高》詩有津孰與航,有磴孰與攀。
2.
渡。
1.出自《西征賦》津便門以右轉,究吾境之所暨。
2.出自《鐵圍山叢談》海上所無薪粲百物,海康輒津致之。
3.
傳。
1.出自《艷歌行》傾首佇春燕,為我津辭語。
2.出自《新論·崇學》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
4.
水陸要隘。
1.出自《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
2.出自《虎頭牌》則今日過關津,度州郡,沒揣的逢他敵人。
5.
喻職位、地位。
1.出自《抱樸子·審舉》于時懸爵而賣之,猶列肆也。爭津者買之,猶市人也。
2.出自又如:要津。
6.
途徑;門徑。
1.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審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
2.出自《晉書·陶侃傳》逵曰:“卿欲仕郡乎?”侃曰:“欲之,困於無津耳。”
3.出自《〈劉悌堂詩集〉序》雖其人氣象不侔,學問造詣不侔,文章體態不侔,要其足通古作者之津而得其真,無不若出於一師之所傳。
7.
涯;岸。
1.出自《木蘭堂》詩洞庭波浪渺無津,日日征帆送遠人。
2.出自《讀王摩詰詩愛其散發》詩滄波浩無津,天遣遂微尚。
3.出自《義和拳》一片苦海望無津,小神忙亂走風塵。
8.
水。
1.出自《雜體詩·言志》朝食瑯玕實,夕飲玉池津。
2.出自《水經注·渭水一》山雨滂湃,洪津泛灑,掛溜騰虛,直瀉山下。
3.出自《王書記以近詩三篇相示各摭其意以詩賡之感遇》志陵青霞端,欲飲天漢津。
4.出自《草木子·觀物》故動物取氣於天,而乘載以地;植物取津於地,而生養以天。
9.
生物的體液。
1.出自《靈樞經·決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2.出自《和樂天贈吳丹》委氣榮衛和,咽津顏色好。
3.出自《西游記》那魔頭看見,就嚇得渾身是汗,遍體生津道:“他卻會擔山!”
4.出自《火星,閃閃到天明》他把那吸了只叫人生津吐痰的東西,消滅了一支又一支。
10.
潤澤;濕潤。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其民黑而津。
2.出自《江賦》林無不溽,岸無不津。
3.出自《上鹽鐵尚書》詩檐前漱曉穹蒼碧,庭下眠秋沆瀣津。
4.出自《中國諺語資料·農諺》蛇過道,水甕津。
11.
滋潤。
1.出自《西京雜記》太平之世,則風不鳴條,開甲散萌而已;雨不破塊,潤葉津莖而已。
12.
引申為資助;補貼。
1.出自《貴耳集》﹝李玨﹞及試,劉津其行李。
2.出自《清史稿·食貨志一》武昌諸衛清出典鬻屯田,請加津贍運。
13.
溢;滲。
1.出自《素問·生氣通天論》肝氣以津,脾氣乃絕。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若舊瓶已曾臥酪者,每臥酪時,輒須灰火中燒瓶,令津出。
3.出自《漁家》那雨已經是下了好幾天了,連那屋子里面的地,都水汪汪的要津上水來。
4.出自《紅旗譜》江濤回頭看看嚴萍,她臉上津出汗珠。
14.
指銀河。
1.出自《國語·周語下》昔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木之津。
15.
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江陵縣南二十里之江津戍(亦名奉城)。一說,為今枝江市之津鄉。
1.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十九年春,楚子御之,大敗於津。
16.
天津市的簡稱。
1.出自《關于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平津之敵決不料你們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以前能夠完成上列部署。
1.見"凌凘"。
1.凌辱責罵。有苛求或斤斤分辨之意。
1.指凌歳臺。
1.臺名。南朝宋武帝劉裕曾于此筑離宮。遺址在安徽當涂縣。凌歳,謂滌除暑氣。
1.侵害摧殘。
1.上升,升騰。
1.衰落;衰敗。
1.猶消滅。
1.沖撞;侵犯。
1.猶施威。
1.欺負侮辱。
1.謂傲視﹑凌辱他人。
①凌云飛塔凌霄起|大丈夫有凌霄蓋世之志。②又稱紫葳”。紫葳科。落葉木質藤本。羽狀復葉。夏秋開花,漏斗形,橙紅色。原產中國長江流域等地。庭園中常有栽培,攀援于棚架等供觀賞。花可入藥。
1.拂曉。
1.欺壓威脅。
1.升于空際。
1.冰雪。
冰凌河道上水位猛漲的現象。多因上游冰雪先融,下游河道尚未解凍,冰凌壅塞形成冰壩壅水而引起。
1.壓迫;欺壓。
1.見"凌煙閣"。
1.指凌煙閣中功臣畫像。
1.謂貶低掩蓋別人的成績或長處。
1.嚴冬河水冰封后冰層特別薄的地方。
1.藏冰的地窖。
1.暴雨。
1.飛騰跳躍。
1.超越;凌駕。
1.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一"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本為贊揚庾信筆勢超俗,才思縱橫出奇,后遂以"凌云筆"泛指為文作詩的高超才華。
1.唐代婦女的一種高聳的發髻。
1.臺名。三國魏文帝所筑。
1.雜亂無條理。
2.猶攙雜,混雜。
1.因冰塊堵塞河道導致河水泛濫所造成的災害。
1.暴躁。
1.侵犯;欺凌。
1.謂凌駕其上而控制之。
1.高飛。
1.冰錐。指滴水凝成的錐形的冰。
1.石頭。
1.亦作"碇石"。
2.穩定船身的石塊或系船的石礅。
1.亦作"竛?"。
2.孤單貌。
3.行走不穩貌。
1.即碰鈴。打擊樂器﹐用銅制成﹐形似小碗﹐兩個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個﹐相碰發音。多用于器樂合奏或戲曲﹑歌舞的伴奏。
1.專指因受外力搖晃而發聲的鈴。球形或扁圓形﹐下部或中部開一條口﹐里面放金屬丸或小石子。式樣大小不一﹐有騾馬系帶的﹑兒童玩的或做服飾的。
1.比喻易受外界影響億不定的態度。
1.僧﹑道游方時手持的響器。
①金屬發聲器。鈴大鐸小。用于警戒、齋醮、奏樂等鈴鐸警耳。②鈴鐺。掛于牲畜頸間,或作兒童玩具、飾物脖子上掛著一個小鈴鐸。③掛于建筑物上的風鈴中門當途,鈴鐸虛懸。
1.亦作"鈴眊"。
2.一種毛羽結成的織物﹐四周綴鈴。
1.銅鈴和旗旛。古代常并用于園中﹐以驅雀護花。
1.亦作"鈴合"。
2.指翰林院以及將帥或州郡長官辦事的地方。
1.一種打擊樂器。鼓框扁平﹐木制。一面蒙獸皮﹐周圍嵌以若干小銅鈴。演奏時﹐左手執鼓﹐懸空搖動﹐或用右手指﹑掌擊之﹔用右拇指搓奏﹐可得震音。用于管弦樂隊。
2.鈴和鼓。
1.見"鈴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