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追問;詢問。
1.出自《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2.出自《新五代史·雜傳五·裴迪》迪召公立問東事,公立色動,乃屏人密詰之,具得其事。
3.出自《春在堂隨筆》沈詰其姓氏,其人告之,約略是劉字。
2.
責備;質問。
1.出自《逸周書·大匡》詰退驕頑,方收不服。
2.出自《進學解》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3.出自《致張敬堯的公開信》越日往謁張伯濟,詰其不應者四事。
3.
查究;究辦。
1.出自《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
2.出自《公子行》漢代多豪族,恩深益驕逸。走馬踏殺人,街吏不敢詰。
4.
整治。
1.出自《書·立政》其克詰爾戎兵以陟禹之跡。
5.
禁止;糾察。
1.出自《周禮·天官·大宰》五曰刑典,以詰邦國。
2.出自《管子·五輔》詰詐偽,屏讒慝。
6.
彎曲。參見“詰屈”、“詰曲”。
1.出自《南部新書》庚含元殿側龍尾道,自平階至,凡詰屈七轉。
2.出自《七盤關》詩氐中又復度七盤,詰屈紆回勢相引。
3.出自《新語·資質》礧礧詰屈,委曲不同。
4.出自《秋蓮賦》復道兮詰曲,離宮兮相屬。
5.出自《送徐太府見可入計序》公之文,嚴於法而沉于氣,往往詘常調而自伸其才,故變幻詰曲,無不極情之所至。
6.出自《哭許有介》詩蠅頭詰曲懷人札,豕腹彭亨傲客詩。
7.
猶翌。參見“詰日”、“詰朝”。
1.出自《太平廣記》使女奴竊言失身沙叱利,阻同車者,請詰日幸相待於道政里門。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
3.出自《樵父詞》詰朝礪斧尋,視暮行歌歸。
4.出自《五月廿九日烈風雷雨聞鐵崖明朝行黯然賦此送之》怒雨號風半夜驚,遙傳我友詰朝行。
5.出自《鄂省各屬之光復》初九日詰朝,由張國荃、李秀昂、黃仁菼、黃裕斌統率進發。
1.皇帝或圣人的言語。
1.猶言圣人的境界。
1.皇帝訓誡臣下的詔令或語言。
2.指教會根據教義所作的告誡性宣傳。
1.舊稱在位皇帝或本朝的運數。
1.帝王的文辭。
1.圣人所定的法則。
2.指各種宗教所訂的規則和戒律。
1.帝王的恩澤。
1.對皇帝或臨朝太后的詔書的尊稱。
1.亦作"圣哲"。
2.指超人的道德才智。亦指具有這種道德才智的人。并亦以稱帝王。
1.猶圣軌。
1.謂儒學的真諦。
1.語本三國魏王肅《圣證論》﹐其書已佚。肅撰《圣證論》﹐并偽造《孔子家語》等書作為論據◇因以"圣證"謂取證于圣人之言。
2.指詩文傳神入勝之句。
1.見"圣智"。
1.帝王的意旨和命令。
2.今多用于比喻不能違反的意見或話語﹐有諷刺意。
3.元代特指從蒙語譯為漢語﹐多用白話的皇帝訓敕。
4.圣人的意旨。有時專用于孔子。
5.佛教徒稱佛諭。
1.帝王的意志。
1.古代圣人的法制。
1.至善之治。亦用以稱頌帝王之治跡。
1.神圣的秉性。多用于圣人和帝王。
1.亦作"圣知"。
2.謂聰明睿智﹐無所不通。亦指具有非凡的道德智慧者。
1.天子的心意。
1.對當代皇帝的尊稱。
2.泛稱英明的天子。
1.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語本《易.系辭下》"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1.稱天子的儀容。
1.超凡入圣的兒子或登帝位的兒子。
2."上帝圣子"(godtheson)的簡稱。基督教基本信條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
1.稱皇帝的子孫。
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開國的高祖。
2.對老子的尊稱。道教本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唐高宗時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至玄宗時又加號為大圣祖玄元皇帝。宋真宗時﹐因唐故事﹐上徽號為九天司命天尊﹐后又追尊為圣祖天尊大帝。世因簡稱"圣祖"。
1.語本《易.干》"圣人作而萬物睹。"舊時多為稱頌帝王有所作為之詞。
2.帝王的作品。猶言御制。
1.對別人著作的美稱。
1.結集重兵。
1.高才。
1.猶浩大;盛大。
1.極口稱贊。
1.猶盛年。
1.謂極興盛。
1.非凡的寵幸。
1.廣泛傳播。
1.詩人的膽識。
1.作詩的規律﹑主張和方法。
2.謂作詩之事。
1.作詩的對手。
1.指唱和的詩。
1.詩中蘊含的真諦。
1.亦作"詩癲"。
2.謂讀詩和作詩到如醉如癡的程度。
1.見"詩顛"。
1.詩的格調。
1.詩的創作方法和規律。
1.猶詩囚。喻指苦吟的詩人。
1.供人賦詩吟詠的游船。
1.詩歌的風格和形式。亦指一定歷史時期中﹐詩歌創作的傾向。
1.指唐代詩人王維。
2.指清代詩人袁枚。
3.指清代詩人吳嵩梁。
1.指詩人的心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