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剖開,分開。
2.
動詞
把束縛著、系(jì)著的東西打開。
3.
動詞
解除;消除;廢除。
4.
動詞
解釋;講明白,分析說明。
5.
動詞
懂得;明白。
6.
動詞
解手;排泄大小便。
7.
名詞
代數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例如x+16=0,x=6,-16就是x+16=0這個方程的解。
8.
動詞
分析演算。
9.
動詞
離散;分裂。
1.
亦作“觧”。
2.
剖開;鋸開。
1.出自《齊民要術·伐木》雖春夏不蠹,猶有剖析開解之害,又犯時令,非急無伐。
2.出自《清異錄·木》同光中,秦隴野人得柏樹,解截為版,成器物置密室中,時芬芳之氣,稍類沉水。
3.出自《看了〈抗美援朝〉第二部》解木的大鋸是敵人的廢鋼甲。
3.
分割;劃分;分裂。參見“解體”。
1.出自《國語·魯語上》晉文公解曹地以分諸侯。
2.出自《淮南子·精神訓》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竅、三百六十六節。
3.出自《后漢書·仲長統傳》怨毒無聊,禍亂并起,中國擾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
4.出自《西游記》﹝赑風﹞自囟門中吹入六腑,過丹田,穿九竅,骨肉消疏,其身自解。
4.
渙散;離散。
1.出自《禮記·檀弓下》殷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茍無禮義忠信誠愨之心以蒞之,雖固結之,民其不解乎!
2.出自《漢書·張耳陳馀傳》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
3.出自《新唐書·皇甫镈傳》今承宗削地,程權赴闕,韓弘輿疾討賊,非力能制之,顧朝廷處置能服其心也。若相镈,則四方解矣。
5.
融化;消散。參見“解凍”。
1.出自《齊民要術·水稻》二月冰解。
2.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及锜(李锜)伏法,京師大霧,三日不解。
3.出自《圣武記》官兵乘冰解,水陸并進克其城。
6.
大額的金錢兌散成小額的。
1.出自《水滸傳》李逵道:“我有一錠大銀,解了十兩小銀使用了?!?/p>
7.
排解;和解;勸解。
1.出自《墨子·號令》請有怨仇仇不相解者,召其人,明白為之解之。
2.出自《戰國策·趙策三》所貴於天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
3.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
4.出自《復志賦》居悒悒之無解兮,獨長思而永嘆。
5.出自《西游補》今夜美人不快,我三人宛轉解他,不要助悲。
6.出自《銅墻鐵壁》石得富要解他心上的恨。
8.
免除;解除;消除。
1.出自《易·系辭下》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2.出自《漢書·孔光傳》長(淳于長)犯大逆時,乃始等見為長妻,已有當坐之罪,與身犯法無異。后乃棄去,於法無以解。
3.出自《抱樸子·安貧》圖畫騏驥以代徒行之勞,遙指海水以解口焦之渴。
4.出自《南齊書·王儉傳》叔父僧虔亡,儉表解職,不許;又領太子少傅,本州中正,解丹陽尹。
5.出自《潛書·除黨》今有良藥,可以一發而解固結之疾。
6.出自《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這種服散的風氣,魏,晉,直到隋,唐,還存在著,因為唐時還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藥方,可以證明還有人吃,不過少點罷了。
9.
禳除;向鬼神祈禱消災。
1.出自《莊子·人間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
2.出自《淮南子·修務訓》是故禹之為水,以身解於陽盱之河。
3.出自《聊齋志異·牛癀》陳故以養牛為業,聞之大恐,拜求術解。
10.
解開;脫下。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2.出自《洛神賦》愿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
3.出自《水滸傳》兩個來到泊岸邊,枯樁上纜的小船解了一只,便扶著吳用下船去了。
4.出自《家》她解下裙子放在床上,然后走到書桌前面。
11.
脫落。
1.出自《逸周書·時訓》夏至之日,鹿角解。
2.出自《呂氏春秋·古樂》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
3.出自《列女傳·楚老萊妻》鳥獸之解毛,可績而衣之。
12.
開;開放。
1.出自《文子·上德》雷之動也萬物啟,雨之潤也萬物解。
2.出自《錢相中伏日池亭宴會分韻》粉籜春苞解,紅榴夏實初。
3.出自《后漢書·任光李忠等傳贊》任邳識幾,嚴城解扉。
4.出自《潛書·貞隱》天地之氣,不能有解而無閉;日月之行,不能有盈而無虧。
13.
明白;理解。
1.出自《莊子·天地》大惑者,終身不解。
2.出自《三國志·魏志·賈詡傳》〔曹操〕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碧嬖唬骸敖??!?/p>
3.出自《續小娘歌》唱得小娘相見曲,不解離鄉去國情。
4.出自《三閑集·無聲的中國》殊不知這只要教育普及和交通發達就好,那時就人人都能懂較為易解的白話文。
14.
解釋;講解。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标愘Z曰:“王無患焉……賈請見而解之。”
2.出自《老學庵筆記》周(周子充)笑解之曰:“所謂志千里者,正以老驥已不能行,故徒有千里之志耳?!?/p>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杜子中﹞問道“‘蜚娥’怎么解?”聞小姐道:“此妾閨中之名也?!?/p>
4.出自《準風月談·登龍術拾遺》登龍是可以當作乘龍解的,于是登龍術便成了乘龍的技術,那是和騎馬駕車相類似的東西了。
15.
辯解;推辭的理由。
1.出自《漢書·灌夫傳》將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
2.出自《南海神廟碑》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將往皆憂戚,既進,觀顧怖悸,故常以疾為解。
3.出自《海上行》欲往從之,水波雷駭。幾望見之,以風為解。
16.
通徹;通達。
1.出自《莊子·秋水》且彼方跐黃泉,而登大皇,無南無北,奭然四解,瀹於不測;無東無西,始於玄冥,反於大通。
2.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是故一之理,施四海;一之解,際天地。
17.
多貌。參見“解解”。
1.出自《太玄·干》次七,何戟解解遘。測曰:何戟解解,不容道也。
18.
休止;停止。
1.出自《竹書紀年》﹝穆王﹞西征于青鳥所解。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上》歸獄不解,茲謂追非,厥水寒,殺人。追誅不解,茲謂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敗不解,茲謂皆陰。解,舍也。
3.出自《答朱侍講》伏以春事將中,苦雨未解。
4.出自《松隱居為戴叔能賦》短褐長镵不解耕,茯苓作食花為酒。
19.
道教語。謂修道者死后,魂魄脫離形骸而成仙。參見“尸解”。
1.出自《史記·封禪書》﹝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
2.出自《太平廣記》所謂尸解者,假形而示死,非真死也……白日解者為上,夜半解者為下。
3.出自《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惟有尸解這門,最是不同。隨他五行,皆可解去。
20.
消遣;消磨。參見“解日”。
1.出自《永興帖》吾疾故爾沉滯,憂悴解日。
2.出自《〈法帖通解〉序》投荒索居,無以解日。
21.
分泌汗液;排泄大小便。
1.出自《論衡·寒溫》人中於寒,飲藥行解,所苦稍衰;轉為溫疾,吞發汗之丸而應愈。
2.出自《齊東野語·食牛報》昔年疾傷寒,旬余不解……今幸汗解矣。
3.出自《石點頭·莽書生強圖鴛侶》﹝蓮房﹞隨向假山石畔,蹲下去小解。
4.出自《警世通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
22.
樂曲、詩歌或文章的章節。
1.出自《古今注·音樂》李延年因胡曲,更進新聲二十八解。
2.出自《西州曲》一彈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3.出自《凄涼犯》詞序予客居闔戶,時聞馬嘶,出城四顧,則荒煙野草,不勝凄黯,乃著此解。
4.出自《讀〈汲冢周書〉》《汲冢周書》十卷七十解。
23.
文體名。其文以辨釋疑惑,解剝紛難為主,屬論辯類。
1.出自《博物志》賢者著述曰傳、曰記、曰章句、曰解、曰論、曰讀。
2.出自《答張浻書》必皆臨事摭實,有感而作,為論,為議,為書、疏、歌、詩、贊、頌、箴、解、銘、說之類,雖其目甚多,同歸于道,皆謂之文也。
24.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取緩解之義。
1.出自《易·解》解,利西南,無所往。其來復吉,有攸往,夙吉。
25.
(又讀xiè)武術用語。招架;抵抗。
1.出自《玉壺清話》昱(錢昱)輕便美秀,太祖授禪,伯父俶遣持貢入闕,賜后苑宴射。時江南使者已先中的,令昱解之,應弦而中。
2.出自《射柳捶丸》把鋼刀舉起,覷個明白。他可便難措手,忙架解。
26.
能夠;會。
1.出自《九日閑居》詩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2.出自《棹歌行》風生解刺浪,水深能捉船。
3.出自《月下獨酌》詩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4.出自《風光好》古人云十年不識君王面,始信嬋娟解誤人。
27.
量詞?;兀淮巍?/p>
1.出自《集賢賓·思情》套曲聽夜雨無情,哨紗窗緊慢有三千解。
2.出自《張天師》惹下場橫禍飛災,怎支吾這一解。
28.
數學名詞。代數方程中未知數的值。
29.
用刀分割動物或人的肢體。
1.出自《左傳·宣公四年》宰夫將解黿。
2.出自《莊子·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3.出自《楚辭·離騷》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4.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
5.出自《紅毛刀歌》濡血便令骨節解,斷頭不俟鋒刃交。
30.
特指對古代典籍的注釋,注解。
1.出自《顏氏家訓·音辭》高誘解《呂覽》、《淮南》。
2.出自《朱子語類》傳所以解經也,既通其經,則傳亦可無。
3.出自《論文后編》解,始《淮南鴻烈解》,《小戴記》亦有《經解》,后屢有解詁之作。
31.
數學名詞。演算方程式;求方程式中未知數的值。
1.出自《墳·科學史教篇》治幾何者,能以至簡之名理,會解定理之繁多。
32.
(又讀xiè)武術用語。套數。
1.出自《獨角?!?/span>你看我橫里丟,豎里砍,往上兜,往下拋……馬前劍撲手有三十解。
2.出自《封神演義》﹝黃天祿﹞在馬上賣一個名解,喚做“丹鳳入昆侖”,一槍正刺中余化左腿。
1.亦作"?殺"。
2.古代喪禮用以套尸體下半部的紅色袋子。
1.紅與白。謂色彩繽紛。
1.落葉灌木。葉大花艷,色紅如火,可供觀賞。又名貞桐花﹑百日紅﹑狀元紅。
1.亦作"頳尾"。
2.赤色的魚尾。
3.借指魚。
4.《詩.周南.汝墳》"魴魚趙尾,王室如毀。"毛傳"趙,赤也,魚勞則尾赤。"后以"趙尾"指憂勞,勞苦。
5.指奔波勞苦之人。 6.《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孔穎達疏"鄭氏云'魚肥則尾赤。'"后以"趙尾"指魚肥。
1.亦作"頳文"。
2.絢麗的花紋。
1.亦作"頳霞"。
2.紅色的云霞。
1.亦作"頳顏"。
2.猶紅顏。指美色。
3.因羞愧或酒醉而臉紅。
1.赤色的玉盤。
2.比喻太陽。
1.謂刺激鼻子而感到微痛。極言氣味濃烈。
1.指海蜇腹下的眾多的腳。
1.毒蛇咬。
1.假使,假如。
1.猶阻礙。
2.猶遮蔽。
1.防護;保衛。
1.猶這種。
1.猶庇護。
1.見"遮蔽"。
1.亦作"遮萆"。
2.遮擋;阻攔。
3.指用來遮擋的東西。
4.猶庇護。
5.掩蓋;掩飾。 6.遮蓋;遮住。 7.遮藏;隱蔽。
1.這邊。
1.掩飾辯護。
1.排斥;反對。
1.盡管;任憑。
1.遮蔽掩藏,使不外露。
1.攔截車輛。
1.見"遮列"。
1.用言語或行動遮掩缺點﹑錯誤或不足之處。
1.簇擁掩護。
1.攔擋。
1.阻擋;遮蔽。
2.指可以遮蔽攔擋的東西。
1.猶攔路。
1.遮護抵擋。
1.同"遮天蓋地"。
1.同"遮天蓋地"。
1.遮擋;招架。
1.猶御寒。
1.遮蔽不見;掩蓋消失。
2.阻斷;截斷。
3.打斷;攔住別人的話。
1.掩蔽據守。
1.阻止;阻擋。
1.猶言遮擋防護。
1.應付;湊合。
1.掩飾;隱瞞。
2.覆蓋。
1.見"遮蓋"。
1.遮蔽阻隔。
1.這個。
1.鷓鴣。
1.猶禁錮。
1.猶阻隔。
1.遮飾糊弄。
1.遮擋保護。
2.遮藏;遮蔽。
3.猶庇護。
4.猶掩飾。
1.這回;這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