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人或動物的發音器官發出較大的聲音,表示某種情緒、感覺或欲望。
2.
動詞
器物鳴叫。
3.
動詞
召喚;呼喚。
4.
動詞
告訴某些人員(多為服務行業)送來所需要的東西。
5.
動詞
(名字、名稱)是;稱為。
6.
動詞
算得。
7.
名詞
〈方〉雄性(某些家畜和家禽)。
8.
動詞
使,令,讓。
9.
動詞
容忍或聽任。
10.
介詞
介詞,被(后面必須說出主動者)。
1.
亦作“呌”。亦作“嘄”。
2.
招喚;招呼。
1.出自《九思·疾世》言旋邁兮北徂,叫我友兮配耦。
2.出自《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叫婦開大瓶,盆中為吾取。
3.出自《水滸傳》﹝石秀﹞討個火把,叫了安置,自去屋后草窩里睡了。
4.出自《上海的早晨》守仁,這么大了,沒規沒矩,見了客人也不叫一聲。
3.
鳴叫。
1.出自《長笛賦》猿?晝吟,鼯鼠夜叫。
2.出自《晚泊江口》詩雙雙歸蟄燕,一一叫群猿。
3.出自《魚鬼》有一次誤了時辰,雞叫明了,爬不回去了。
4.
猶吹奏。
1.出自《舊居》詩不知何處笛,一夜叫《梅花》。
2.出自《章江作》詩杜陵歸客正徘徊,玉笛誰家叫《落梅》。
5.
訴說。參見“叫苦”。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小夫人揭起蓋頭,看見員外鬚眉皓白,暗暗的叫苦。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殺那諸僧和寺主,氣喘不迭叫苦。
3.出自《子夜》他們三個人直沖上去看得明白時,一齊叫苦,立刻臉色都灰白了。
4.出自《人的世界·第五家鄰居》我的女傭人也幾次三番向我叫苦,不是井邊汲水的小木桶被打破了底,就是堂屋院子里到處拋擲著果皮和煙蒂。
6.
名稱是;稱為。
1.出自《紅樓夢》他就叫小紅。
2.出自《關于女人·叫我老頭子的弟婦》她近來不叫我“大哥”,而叫我“老頭子”了!
3.出自《百花山》京西萬山叢中有座最高的山,叫百花山。
4.出自《小二黑結婚》三仙姑有個女孩叫小芹。
7.
雇;到店里訂購東西讓送來。
1.出自《駱駝祥子》劉老頭子馬上教祥子去請一堂蘋果,虎妞背地里掖給他兩塊錢,教他去叫壽桃壽面。
2.出自《霜葉紅似二月花》家里人少,又要收拾房間,買點心叫菜,接待姑太太。
3.出自如:出點錢,讓他叫個人來幫幫忙。
8.
使,令。
1.出自《子夜》何慎庵滿臉正經地回答,嗓子低到幾乎叫人聽不明白。
2.出自《茶館》雖然他只在這兒坐了一袋煙的工夫呀,可是叫我年輕了好幾歲!
9.
容許或聽任。
1.出自《高玉寶》玉寶哭著,趴在爺爺腿上,怎的也不叫賣豬。
10.
指某些家畜發情。
1.出自《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陳靜〈宜賓縣天池鄉集體生產合作社是怎樣計劃繁殖耕牛的〉》劉子君養的一頭子沙牛,一九五四年就叫了,但是他不肯牽去配種。
11.
方言。某些家畜或家禽中的雄性。參見“叫驢”、“叫鷄”。
1.出自《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雇他馬是沒有,止尋得一頭騾,一個叫驢。
2.出自《長夜》幸而陳老五平安地跑回來,并沒掛彩,手里還牽著一頭叫驢。
3.出自《青枝綠葉》村里叫驢吼吼地叫。
4.出自《端陽節》叫雞也要吃么?不抱雞兒哪?
12.
介詞。讓;被。
1.出自《紅樓夢》明兒叫上屋里聽見,可又是不好。
2.出自《雷雨》〔媽〕舍不得把自己的女兒叫人家使喚。
3.出自《暴風驟雨》她也是叫韓老六這樣整的。
13.
加深邃,深遠。
1.出自《破山寺》詩如聞老龍吟,叫窱風濤雜。
14.
當,當作。參見“叫真”。
1.出自《花城》你干嘛那么較真呀?
2.出自《花城》他仍是這么較真!
3.出自《駱駝祥子》什么委屈都受過了,何必單在這一點上叫真兒呢?
15.
呼喊;喊叫。
1.出自《左傳·襄公三十年》或叫于宋大廟,曰:“嘻嘻,出出。”
2.出自《早秋苦熱堆案相仍》詩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
3.出自《夢珂》“看,鼻子!”其中一個這樣急促的叫,臉朝著她的同伴。
1.私鹽。
①男女間不正當的性行為。②奸污~擄掠。
1.猶奸伏。指隱蔽潛伏的壞人或壞事。
1.邪惡的萌兆。
1.亦作"奸諛"。
2.奸詐諂媚。
3.奸詐諂媚的人。
1.奸詐諂媚。
1.見"奸蠹"。
1.亦作"奸臧"。
2.謂不法受賄。
3.指不法受賄的人。
1.見"奸贓"。
虛偽詭詐。
1.見"奸占"。
1.謂盜竊的贓物。
1.偽鑄。
1.亦作"奸狀"。亦作"姧狀"。
2.詐偽的情狀。
3.指男女私通事。
1.謂奸邪不肖之子。
①行軍時派出的擔任警戒任務的分隊~班。②比喻工作上走在前面開創道路的人我們是地質戰線上的~。
1.尖巧輕薄。
2.猶刻薄。
1."尖"﹑"叉"均舊詩中之險韻﹐宋蘇軾《雪后書北臺壁》詩其一末韻為"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其二末韻為"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造語自然﹐無趁韻之弊。其弟轍與王安石步原韻所和詩及蘇再用前韻所作詩﹐其造語押韻亦復自然。世因以"尖叉"為險韻之代稱。
1.方言。即尖擔﹐一種挑柴用的兩頭尖的長棍。
1.形容聲音尖細清脆。
1.挑柴用的長棍﹐竹木制成﹐兩端尖﹐可插入柴束內﹐故稱。
1.比喻兩頭落空。
頂端;頂點。
1.即尖頭木驢。
1.指物體細小銳利的前端。
2.指特出的人或物。
3.戲曲中指忽然高亢的唱腔。
1.刺人的寒風。
1.指毛筆字的起筆露鋒而呈棱角。
1.毛筆。
1.猶奸滑。
1.末端細小尖銳貌。
2.方言。猶狠狠。
尖酸刻薄語言~ㄧ他為人~。
1.指言辭尖刻鋒利。
1.猶言冷得刺骨。
①尖銳;銳利筆鋒~ㄧ他的眼光非常~,一眼就看出對方的畏怯。②同‘尖厲’。
1.指刁鉆﹑尖刻的人。
1.見"尖頭奴"。
①螃蟹腹下面的甲是尖形的(雄蟹的特征,區別于‘團臍’)。②指雄蟹。
1.形容尖而巧。
1.尖新奇巧。
2.纖巧。
3.鋒利乖巧;敏銳靈巧。
1.猶刻薄。
2.尖細輕佻。
1.尖而陡。
2.猶尖厲。
1.尖而鋒利。
2.形容物之挺拔峻峭者。
3.形容聲音的尖厲。
4.敏銳;靈敏而深刻。
5.謂十分明確﹐毫不含糊﹐不留情。 6.緊張﹑激烈。
1.纖巧無力。
1.亦作"尖松松"。
2.形容纖細。
1.逍遙;游蕩。
1.見"尖生生"。
說話帶刺,使人難受~刻薄ㄧ氣量狹小,口角~。
1.北魏古弼以聰敏正直為太宗所嘉﹐賜名曰筆﹐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弼頭尖﹐世祖常名之曰筆頭。一日詔以肥馬給騎人﹐弼命給弱者。世祖大怒曰"尖頭奴﹐敢裁量朕也!朕還臺﹐先斬此奴!"見《魏書.古弼傳》◇遂以"尖頭奴"為毛筆的代稱。
1.細小;窄小。
2.尖新纖巧。
1.猶新穎;新奇。
2.形容幼葉初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