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殱”。
2.
殺盡;消滅。
1.出自《書·胤征》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2.出自《春秋·莊公十七年》夏,齊人殲於遂。
3.出自《東京賦》殘夔魖與罔像,殪野仲而殲游光。
4.出自《宋雙忠祠碑文》城隳師殲,降死相繼。
5.出自《集外集·斯巴達之魂》斯巴達將士殊死戰,全軍殲焉。
3.
刺。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其刑罪則纖剸
2.出自《明史·戚繼光傳》繼光手殲其魁,蹙余賊瓜陵江盡死。
4.
死。
1.出自《詠懷古跡》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1.探討﹐研究。
1.評論人。
1.判處死刑。
1.指精通論(阿毗達磨)藏或論釋佛教經義的僧人。
1.議論之士。
2.評論人才。
1.《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后以"論世"指研究時世。
1.猶言知人論世。謂了解一個人并研究他所處的時代。亦泛指鑒別人物﹐評論世事。
1.議論文。
1.評論其生平事跡﹐然后賜給謚號。
1.謂講授課業。
1.論述和注解。
1.敘述和分析。
1.議論評說。
2.論說文。
3.按理說。
1.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1.議論﹑思考。特指皇帝與學士﹑臣子討論學問。
1.判處死刑。
1.論辯申訴。
1.指明倫堂。即舊時各地孔廟的大殿。論﹐通"倫"。
1.討論。
1.詩文的題目﹔議論的題目。
2.邏輯學上指真實性需要證明的命題。
1.論文的體裁。
1.討論天象。
2.相傳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論。問其故。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雙方各持其理﹐連孔子也不能決斷。事見《列子.湯問》◇遂用為典故﹐以"論天"形容兒童聰敏。
1.勸進表。勸進表多言天命所歸﹐應該承天命即帝位。
1.上級對下級的手令。
1.談論。
1.推薦。論﹐通"掄"。
1.論說如何得到美味。語本《呂氏春秋.本味》﹕"湯得伊尹……說湯以至味。"
1.評論文人及其文章。三國魏曹丕有《典論.論文》。亦泛指談論文章。
2.討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
1.論議問難。
1.鹽賢者。論﹐通"掄"。
1.研究思想。
2.談心﹐傾心交談。
1.根據犯罪人的動機和情節來判定其罪行。
1.論說刑法。
2.判刑。
1.論辨人之行為。
1.鹽秀士。論﹐通"掄"。
1.見"論敘"。
1.論說學問。
2.指學術見解。
1.言談戲謔。
1.論述﹐談論。
1.研究闡發。
1.審判定案。
1.論說義理。
1.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表示意見。
2.對人或事物的好壞﹑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見。亦指思想認識﹑境界等。
3.議論文。
1.談論得極生動而又風趣。
1.議論闡發。
1.量才任用。
1.討論問題的朋友。
儒家基本經典之一。為孔子言行的記錄。共二十篇。內容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及弟子之間的相互談論。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南宋時朱熹把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1.微小。
1.謂姿質菲薄。古代帝王自謙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