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濕透;遍及。
2.
形容詞
周遍。
1.
遍及;滿。
1.出自《荀子·君道》古者先王審禮,以方皇周浹於天下。
2.出自《奉和群官樂游園宴》喜氣流云物,歡聲浹里閭。
2.
通達。
1.出自《荀子·解蔽》其所以貫理焉雖億萬,已不足以浹萬物之變,與愚者若一。
2.出自《舊唐書·文苑傳下·劉蕡》陛下心有所未達,以下情塞而不能上通;行有所未孚,以上澤壅而不得下浹。
3.
浸透;融合。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不浸於肌膚,不浹於骨髓,不留於心志,不滯於五藏。
2.出自《漢書·禮樂志》夫樂本情性,浹肌膚而藏骨髓,雖經乎千載,其遺風余烈尚猶不絕。
3.出自《思問錄內篇》氣浹形中,性浹氣中,氣入形則性亦入形矣。
4.出自又如:汗流浹背。
4.
融洽。
1.出自《東都賦》皇歡浹,群臣醉。
2.出自《玉壺清話》真宗嘗曲宴群臣於太清樓,君臣喚浹談笑無間。
3.出自《宋史·昝居潤傳》居潤與太祖同事世宗,情好款浹。
5.
切合。
1.出自《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詞曲情文不浹,以其就北本增刪,割彼湊此,自難貼合。
2.出自《論戲劇之有益》吾嘗求其書讀之,覺其所譜演,揆之今日,雖不甚相浹,然其以感發興起為宗旨,則要足多焉。
6.
即浹日。十天。
1.出自《新唐書·北狄傳·契丹》縱兵四略,所向輒下,不重浹,眾數萬,妄言十萬。
7.
沾潤。謂施予某種恩惠。
1.出自《謝賜冬衣表》今又俯浹宸慈,曲延寵賚。
2.出自《應詔觀北湖田收》詩溫渥浹輿隸,和惠屬后筵。
3.出自《明堂慶成》詩歡呼響山岳,流澤浹根莖。
8.
謂得到恩惠。
1.出自《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史料·廣東夷務事宜》舉凡食毛踐土,久浹帝德而洽皇仁;即在化外窮荒,共戴天高而履地厚。
1.即慧劍。佛教謂智慧如劍,能斷煩惱。
1.猶賜教。
1.仁厚愛民之君。
1.加恩使之安樂。
1.善于言辭。惠,通"慧"。
1.稱他人饋贈的敬詞。
1.招撫使之歸順。
2.謂溫馴來歸。
1.聰明美麗。
1.謂恩惠及人使之得利。
2.指恩惠利益。
3.猶伶俐。
1.柳下惠﹑少連的并稱。皆古節行超逸之士。
2.指南朝宋謝惠連。惠連幼聰慧,族兄靈運深加愛賞◇詩文中常用為從弟或弟的美稱。
1.聰明美麗。
1.施恩惠于民;愛民。
1.仁愛明智。
1.和順之氣。《楚辭.天問》"伯強何處?惠氣安在?"王夫之注"惠,順也,南方和順之氣。"南朝宋鮑照《擬阮公》詩"惠氣憑夜清,素景緣雓流。"唐韓愈《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愈賦十四韻以獻》"威風挾惠氣,蓋壤兩劘拂。"一說即惠風。見聞一多《古典新義.天問釋天》。
1.機智精巧。惠,通"慧"。
1.《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鄭玄箋"肯,可也,有順心然后可以來至我旁。"后多用作對客人的來臨表示歡迎之詞。
1.見"惠然肯來"。
1.見"惠然肯來"。
1.施恩惠于他人的人;仁慈的人。
2.施恩于人。
1.猶恩澤。
1.秀美的顏色﹑色彩。
1.仁聲;美譽。
1.猶恩惠。
2.布施;施恩。
1.稱對方來信的敬詞。
1.復姓。
(jamesabbottmcneillwhistler,1834-1903)美國畫家。1859年起定居倫敦。主張為藝術而藝術”,強調線條與色彩的和諧。受委拉斯開茲、庫爾貝和日本繪畫的影響,作品富有裝飾趣味和東方情調。代表作有油畫《白衣女郎》、《母親》及銅版畫《威尼斯風景》等。
用比較法測量電阻的儀器。最簡單的是滑線式惠斯通電橋,如圖所示。圖中ac為滑線電阻線,r0為已知電阻、r瓁為待測電阻。閉合電鍵k后,移動滑動觸頭d,直到電流計g中恰無電流通過時,b、d兩點等勢,電橋達到平衡,即得r0r゛d=r瓁rヾc,r瓁=l2l1r0。
1.駕車相迎。古婚禮的一部分。綏,用以挽之上車的索。語本《儀禮.士昏禮》"婿御婦車授綏,姆辭不受。"
2.猶安撫。
1.即惠文冠。
2.為法冠"柱后惠文"的省稱,因以指代法禁。
1.冠名。相傳為趙惠文王創制,故稱『謂之武弁,又名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因又稱"貂珰"﹑"貂蟬"。
1.美好的稱譽。
1.聰敏。
1.聰慧。
1.猶惠賜。
1.利民之心。
2.明慧之心。惠,通"慧"。
1.加恩體恤。
1.好聽的空話。
1.加恩撫養。
2.猶豢養。
1.恩義。
1.謂惠世濟民。
2.謂恩情與幫助。
1.敬稱友人來信。
2.清揚和暢之音。
1.稱人郵寄來件的敬詞。
1.以仁愛撫育。
敬辭,指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事)。
1.猶恩澤。
1.仁政,德政。
1.謂心里聰明。惠,通"慧"。
在廣東省南部、東江下游。1953年始設市。人口323萬(1995年)。為東江流域和廣東東部沿海水陸交通要沖和物資集散地。特產東江糯米酒。名勝古跡有西湖、泗洲塔等。
1.惠施﹑莊周的并稱。
1.惠子指惠施,戰國宋人,在先秦諸子中屬名家,為莊周契友。惠死后,莊周過其墓,曾借匠石斫堊的寓言,感慨"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見《莊子.徐無鬼》◇因以"惠子知我"喻朋友相知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