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稱靠近國都的地方。
2.
名詞
(Jī)姓。
1.
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
1.出自《史記·孝文本紀》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畿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遠達也。
2.出自《乞制置三司條制》竊觀先王之法,自畿之內,賦入精粗以百里為之差,而畿外邦國,各以所有為貢。
3.出自《雙珠記·從軍別意》賓興多士,準擬觀光上帝畿。
2.
古指王畿之外的九畿,即各級諸侯所領轄以及外族所居的九等各以五百里為界的地面。按,《說文·田部》“畿”清段玉裁注:“古惟王畿稱畿,甸服外無稱畿者,至周而侯、甸、男、采、衛、蠻、夷、鎮、藩皆曰畿。”參見“九畿”、“九服”。
1.出自《周禮·地官·小司徒》凡建邦國,立其社稷,正其畿疆之封。
3.
疆界;地界。
1.出自《詩·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
2.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巡丘陵以經略兮,畫墳衍而分畿。
3.出自《紹古辭》孤鴻散江嶼,連翩遵渚飛。含嘶衡桂浦,馳顧河朔畿。
4.出自《送李侍御》詩南登指吳服,北走出秦畿。
4.
門內;門檻。
1.出自《詩·邶風·谷風》不遠伊邇,薄送我畿。
2.出自《譴瘧鬼》詩清波為裳衣,白石為門畿。
5.
指田野。
1.出自《金谷集作》詩何以敘離思,??手游郊畿。
2.出自《雉朝飛操》晨光照麥畿,平野度春翚。
6.
西漢末,王莽改國號為新時,長安西市稱“畿”。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上》﹝莽﹞遂於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甾、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師。東市稱京,西市稱畿,洛陽稱中,余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為稱,皆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
7.
唐代縣的等級名。京城的旁邑為畿縣。參見“畿赤”。
1.出自《通典·職官十五》大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
2.出自《新唐書·地理志一》﹝京兆府京兆郡﹞領縣二十。萬年,赤。長安,赤。咸陽,畿。興平,畿。
8.
古代王都所領轄的千里地面。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乃建王國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樹之。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又嘗奏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
9.
指邊際;邊緣。
1.出自《歸鴻》詩相鳴去澗汜,長引發江畿。
2.出自《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三·華山畿》華山畿,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
1.阪名。
1.比喻顛倒失次。
2.比喻男女交歡。
1.癲癇。一種由腦疾患﹑腦部外傷等引起的病。發作時突然昏倒,口吐泡沫,全身痙攣,意識喪失。
2.瘋顛。
1.顛狂迷亂。
2.不規則地顛簸。
1.頭發。
2.見"顛毛種種"。
1.語本《左傳.昭公三年》"余發如此種種,余奚能為?"杜預注"種種,短也。自言衰老,不能復為害。"后因以"顛毛種種"謂衰老。
1.指頭發。旄,通"毛"。
1.傾倒覆沒。
1.昏亂迷惑。
1.指宋代書法家米芾。芾愛石成癖,卻行止違世脫俗,倜儻不羈,世稱"米顛"。
1.頂端末梢。
1.迷惑,沉湎。
1.猶迷惑。
1.衰敗覆滅。
2.困頓挫折。
3.跌落;墜落。
1.跌落溺水。
1.見"顛蹶"。
跌倒,比喻處境窘迫困頓顛沛流離。
1.動蕩不安,四處流浪,困頓窘迫。
1.跌倒;跌落。
2.死亡;滅亡。
3.挫折困頓。
1.同"顛沛流離"。
1.顛簸;翻騰。
1.見"顛撲不破"。
1.無論怎樣摔打都不破。比喻言論﹑學說牢固可靠,不可推翻﹑駁倒。
1.狂放奇特。
1.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卵形,花暗紫色,結黑色漿果。根﹑葉均可入藥。
1.指宋書法家米芾。芾行止違世脫俗,世稱"米顛"。
1.天日,天空的太陽。
形容神智不清,說話、做事錯誤百出此人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
1.指唐書法家懷素。
1.闐實。充實;塞滿。顛,通"闐"。
1.枝頭微微抖動,搖曳。形容依戀。
1.戲鬧玩耍。
1.指唐書法家懷素。懷素繼張旭,善狂草﹐行止顛狂放誕,世稱"顛素"。
2.唐代書法家張旭和僧懷素的并稱。
1.反復思索;斟酌。
1.傾危的高臺。
1.嘴里念叨,心中掛念。
1.猶顛痜。
1.形容老人頭發稀少。童,禿發。
1.點頭晃腦。多用以表示贊同﹑贊賞。
1.見"顛頭播腦"。
1.見"顛頭播腦"。
1.謂倒地而死。
1.傾側翻轉。
2.覆滅。
3.顛困艱危。
4.指陷于顛困艱危境遇的人。
1.頭和尾。
1.困頓危難。
1.下陷。
2.覆滅。
3.指使覆滅。
1.唐代書法家張旭嗜酒,每大醉狂走下筆,或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世呼"張顛"。見《新唐書.文藝傳中.張旭》◇因以"顛旭"稱張旭。
1.顛頓昏花。
2.即癲癇病。俗稱羊癇瘋。
1.悵惘怨悶貌。
1.見"顛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