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制度,法度。
2.
動詞
義同“記”,主要用于“紀念、紀年、紀元、紀傳”等,別的地方多用“記”。
3.
名詞
古代以十二年為一紀,公歷以一百年為一世紀。也泛指較長的時間。
4.
名詞
地質年代分期的第三級,紀以上為代,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跟紀相應的地層系統分類單位叫作系。參看“地質年代簡表”。
1.
絲縷的頭緒。
1.出自《墨子·尚同上》古者圣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
2.出自《說苑·權謀》袁氏之婦,絡而失其紀。
2.
別理散絲的頭緒。引申為治理,綜理。
1.出自《詩·大雅·棫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
2.出自《國語·周語上》稷則遍誡百姓,紀農協功。
3.出自《移居》詩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4.出自《柳子厚墓志銘》既往葬子厚,又將經紀其家,庶幾有始終者。
3.
綱領;法度。
1.出自《書·五子之歌》今失厥道,亂其紀綱,乃砥滅亡。
2.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十二》夫禮者民之紀,紀亂則民失。亂紀失民,危道也。
3.出自《聲無哀樂論》上失其國,國喪其紀。
4.
法則;準則。
1.出自《管子·心術上》故必知不言無為之事,然后知道之紀。
2.出自《老子》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3.出自《報任少卿書》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上計軒轅,下至于茲。
4.出自《重刊〈西漢書〉序》其為文多不馴雅,不如固之簡嚴明切,敘次有紀。
5.
紀律。
1.出自《后漢書·鄧禹傳》聞禹乘勝獨克而師行有紀,皆望風相攜負以迎軍。
6.
終極。參見“紀極”。
1.出自《國語·周語上》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
7.
仆人。參見“紀綱”。
1.出自《續兒女英雄傳》尊紀且在禪堂中暫坐,止可大人一人同我至方丈見我尊師。
8.
歲、月、日、星辰、歷數,皆稱“紀”。
1.出自《書·洪范》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歷數。
2.出自《史記·日者列傳》司馬季主復理前語,分別天地之終始,日月星辰之紀。
3.出自《漢書·律歷志》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明歷法。
9.
日月相會。
1.出自《禮記·月令》〔季冬之月〕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
2.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月窮于紀。
10.
年歲。
1.出自《后漢書·郅惲傳》顯表紀世,圖錄豫設。
2.出自《蘆浦筆記·瘞鶴銘并序》鶴壽不知其紀也。壬辰歲得於華亭,甲午歲化於朱方。
11.
通“記”。記載;記錄。
1.出自《左傳·桓公二年》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
2.出自《國語·晉語四》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
3.出自《祭柳子厚文》富貴無能,磨滅誰紀?
12.
通“杞”。一說,紀,通“基”。
1.出自《詩·秦風·終南》終南何有?有紀有堂。
13.
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十二年為一紀。
1.出自《書·畢命》既歷三紀。
2.出自《國語·晉語四》蓄力一紀,可以遠矣。
3.出自《寄盧仝》詩先生結發增俗徒,閉門不出動一紀。
4.出自《冬至寓汾州之陽城里祭畢而飲有作》詩流離逾二紀,愴恍歷三都。
14.
古代歷法名詞。我國漢初所傳的六種古代歷法以十九年為章,章置七閏月;四章為蔀;二十蔀為紀;三紀為元。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章首分盡,四之俱終,名之曰蔀。以一歲日乘之,為蔀之日數也。以甲子命之,二十而復其初,是以二十蔀為紀。紀歲青龍未終,三終歲后復青龍為元。
15.
地質學名詞。次于“代”一級的地質年代單位。一個代包括幾個紀,如古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在紀的時間內形成的地層叫“系”,如寒武系、奧陶系等。
16.
我國史書的一種體裁。專記帝王的事跡及有關大事。
1.出自《史通·本紀》蓋紀之為體,猶《春秋》之經,系日月以成歲時,書君上以顯國統。
2.出自《通志·總序》紀則以年包事,傳則以事系人。
17.
古國名。西周金文作“己”。姜姓,春秋時為齊所滅。故地在今山東壽光東南。戰國時為齊邑,改稱劇。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八月,紀人伐夷。
18.
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一千五百年為一紀。
1.出自《史記·天官書》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
19.
紀年的單位,若干年數循環一次為一紀:一世。
1.出自《文選·班固〈幽通賦〉》皇十紀而鴻漸兮,有羽儀於上京。
20.
引申為事物的端緒。
1.出自《韓非子·主道》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
2.出自《說苑·雜言》賢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時,明乎成敗之端,察乎治亂之紀。
3.出自《內篇》是故物必有始而事必有紀。
21.
指能起綱紀作用的人。
1.出自《南史·劉顯傳》善人國之紀也,而出之,無乃不可乎。
2.出自《祭范尚書文》天生俊賢,為國之紀。
1.富足。
1.朝代名。其始祖契封于商;湯有天下﹐遂號為商◇來屢次遷都﹐到盤庚遷殷地后﹐改為殷﹐亦稱殷商。
1.猶殷土。
1.富裕。
2.眾多。
3.茂盛;繁盛。
1.充實;富裕。
1.殷人。指殷商的臣屬。
1.指初一﹑十五日的盛大祭祀。
2.指武王伐紂之事。
1.指殷商的遺民。
1.繁雜瑣碎。
1.染紅了天﹐遮住了太陽。形容儀從之盛。
1.眾盛貌。
1.繁盛。
1.見"殷眺"。
1.即殷見。周代朝禮之一。
1.《史記.殷本紀》"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后因以"殷網"喻施行仁政﹐法令從寬。
1.繁雜。
1.懇摯深厚。
1.大喜。
1.天子﹑諸侯在太廟對遠近祖先的盛大合祭。
1.紅艷。
1.深切致謝。
1.殷墟。商代后期都城的遺址。
2.指朝歌。在今河南省淇縣。
1.謂殷紂身死﹐國都為墟。
2.指商代后期都城遺址。在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及其周圍。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在此建都達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1899年在此發現占卜用的甲骨刻辭。從1928年考古發掘至今﹐先后發現宮殿﹑作坊﹑陵墓等遺跡﹐及大量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禮樂器和甲骨等遺物﹐總面積24平方公里以上。
1.殷代之冠。
1.紅艷。
1.指繁難重大的事務。
1.殷代常法。
1.充裕。
1.憂傷貌。
2.熾盛貌。
3.眾多貌。
4.情意深厚貌。
5.殷切急迫貌。
1.見"殷殷??efa5"。
1.象聲詞。
1.眾盛貌。
1.繁盛貌。
1.盛大眾多貌。
1.豐盈﹐富足。
2.眾多。語出《詩.鄭風.溱洧》"殷其盈矣。"
1.憂傷。
1.指殷代的羑里(今河南湯陰)﹐相傳周文王被殷紂王拘囚之處。
2.泛指囚獄。
1.繁多而深遠。
1.繁雜。
1.眾盛貌。
1.豐饒﹐富足。
1.亦作"殷整"。
2.指殷王河亶甲。
1.殷歷正月。相當于農歷十一月。亦為殷歷的代稱。
1.懇切誠摯。
1.眾多。
1.繁重。
2.懇切深厚。
1.殷人的宗祀。指殷朝。
2.謂殷代先王。指盤庚。
3.謂殷代先王。指武丁。
1.殷實﹐富足。
1.煙云或氣體極盛貌。
1.濃郁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