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從下往上打水。
2.
形容詞
(疊)急切的樣子。
3.
名詞
(Jí)姓。
1.
從井里取水。亦泛指打水。
1.出自《易·井》井渫不食,為我心惻,可用汲。
2.出自《后漢書·列女傳·姜詩妻》母好飲江水,水去舍六七里,妻常溯流而汲。
3.出自《秋日》詩芳草秋可借,幽泉曉堪汲。
4.出自《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孝廉某,嘗游嵩山,見女子汲溪水。
5.出自《最初之課》屏周放輕腳步走下樓梯,在屋后井里汲出了一桶水。
2.
牽引。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3.
引導。參見“汲引”。
1.出自《谷梁傳·襄公十年》汲鄭伯。
4.
引薦;提拔。參見“汲引”。
1.出自《大唐新語·舉賢》顧問主人,方知足下,即末有含蓄意,祈以相汲,今日方申。
5.
吸取;吸收。參見“汲取”。
1.出自《十年的綜合考察》群眾中有豐富的生產上的各種經驗,我們認真學習和汲取,加以提高,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意義。
2.出自《對詩的希望》文學從人民中間汲取了自己的生命。
6.
用同“急”。參見“汲汲”、“汲汲忙忙”。
1.出自《禮記·問喪》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
2.出自《試筆·系辭說》予之言,久當見信於人矣,何必汲汲較是非於一世哉。
3.出自《青春》吾族青年所當信誓旦旦,以昭示于世者,不在齦齦辯證白首中國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國之再生。
4.出自《論衡·書解》使著作之人,總眾事之凡,典國境之職,汲汲忙忙,何暇著作?
7.
用同“岌”。參見“汲汲”。
1.出自《大同書》今北京、東粵歲遘其災,以為天行之常也,大地固有之矣,吾久居其地而亦汲汲危之矣,奈何!
2.出自《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所以我的經驗是:毀或無妨,譽倒可怕,有時候是極其“汲汲乎殆哉”的。
8.
通“及”。及時;趁著。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今媼尊長安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汲今令有功于國,山陵堋,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
9.
古郡名。晉置。治所在今河南省衛輝市。參閱《晉書·地理志上》。
1.出自《晉書?地理志上》(司州)汲郡,泰始二年置。
10.
縣名。西漢始置。在河南省北部。參閱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河南省·衛輝府》。
1.出自《讀史方輿紀要?河南四?衛輝府》汲縣,本殷牧野地。漢置汲縣……北齊置武城郡及武城縣。后周郡廢,以武城縣屬衛州。隋開皇六年改為汲縣。
11.
姓。漢有汲黯。見《史記·汲鄭列傳》。
1.出自《廣韻?緝韻》汲,姓。漢有中尉汲黯,河東人。
1.比喻打著革命的旗號來嚇唬人﹑蒙騙人。
指腹瀉。
(~兒)①安裝在機械或建筑物上起牽引作用的桿形構件,如自行車閘上的長鐵棍。②由不同直徑的管狀物套接而成的桿,能拉長或縮短~支架ㄧ~天線。
1.方言。當土匪。
1.約人寫稿。
1.方言。閑談。
〈方〉閑談歇著的時候,幾個老頭兒就湊到一起~。
比喻利用親密的關系和感情牽制別人的行動。也說扯后腿。
一種彩色紙花,可以拉成長串,多在節日、喜慶時懸掛。
1.方言。拉風箱吹風助燃。
2.引爆裝置。
1.聊天;談家常事。
帶著一家大小(多指受家屬的拖累)。也說拖家帶口。
拉開打架的人,從中調解。
(~兒)用大車載旅客或為人運貨。
兩個人用大鋸一來一往地鋸東西。比喻雙方來回往復~式ㄧ~戰。
1.擺開。
2.放開。
1.同"摧枯拉朽"。
欠債。
1.連續不斷貌。
1.拉拽。
2.牽手挽臂。表示親昵。
3.形容拉攏不正當的關系。
1.牽扯。
①拉拽的力量。②物體所承受的拉拽的力。
野營訓練。多指部隊離開營房,在長途行軍和野營過程中,按照戰時要求,進行訓練。
為對自己有利,用手段使別人靠攏到自己方面來~人ㄧ~感情。
1.猶拉雜。
用機器把駝絨坯等表面的毛紗拉成毛絨狀,使成為柔軟絨面的工藝~圍巾。也叫拉絨。
1.爆竹的一種。以手拉之爆裂發聲,故稱。
撮合男女發生不正當的關系。
使有高有低的變成相等甲隊反攻頻頻得手,雙方比分逐漸~。
1.拉平。
1.把打架或打人的人拉開,并加以勸阻。
1.塌倒貌。
1.拉夫。
1.象聲詞。風聲。
1.用杖擊殺。
指組織人馬,結成宗派。
1.沒根據地亂說。
拔絲 ①。
1.刺繡的一種技術。先將線編成鎖鏈式的結子,然后把它組成各種圖案。
1.猶凌冬。
2.亦作"歟冬"。多年生草本植物。嚴冬開花。葉似葵而大﹐花黃色﹐可入藥。
1.見"款東"。
1.真誠忠實。
1.馬行遲緩貌。
2.借指馬。
1.真誠交談。
經費或款項的數額。
1.架子﹐樣子。
2.禮儀規定的程序和方式。
1.猶款塞。
1.古時指在公文﹑書箋﹑契約等紙縫上署記。
1.亦作"歟服"。亦作"款服"。
2.誠心歸附。
3.服罪;招認。
1.見"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