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把不同的事物)摻雜在一起。
2.
動詞
真假摻雜,以假亂真。
3.
動詞
茍且地活著;馬馬虎虎地取得;敷衍了事地干。
4.
動詞
與他人共事,交往。
5.
副詞
胡亂。
6.
形容詞
不清潔。
1.
水勢盛大。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汩乎混流,順阿而下。
2.出自《水經注·漸江水》其水分納眾流,混波東逝。
2.
雜糅;混雜。
1.出自《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2.出自《文心雕龍·程器》后人雷同,混之一貫。
3.出自《陳六事疏》牛驥以并駕而俱疲,工拙以混吹而莫辨,才惡得而不乏,事惡得而有濟哉。
4.出自《盧家秀》豌豆種本來選好了的,后來給弄混了,有幾顆蟲蛀過的。
3.
齊同;共同。
1.出自《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無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無形。
2.出自《答〈難養生論〉》不以榮華肆志,不以隱約趨俗。混乎與萬物并行,不可寵辱,此真有富貴也。
3.出自《宋書·符瑞志下》故能九服混心,萬邦含愛。
4.出自《劉氏張夫人墓志》能混於世,居然自真。
4.
合并;統一。
1.出自《西都賦》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長樂,陵墱道而超西墉,混建章而連外屬。
2.出自《江賦》煥大塊之流形,混萬盡於一科。
3.出自《酌古論一·曹公》至於得術之一二而遺其三四,則得此失彼,雖能雄強於一時,卒不能混天下於一統。
4.出自《秦并六國平話》始皇吞并混中原,帝業將圖萬世安。
5.
渾濁不清。
1.出自《老子》孰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2.出自《文選·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同于草昧,玄混之中。
3.出自《駱駝祥子》他愿意快樂一會兒,而后混天黑地的睡個大覺。
6.
鬧;擾亂。
1.出自《倩女離魂》他是掣風濤混海鯨鰲。
2.出自《殘唐五代傳》目下起兵混唐,在藏梅寺起手,開刀先殺一僧。
3.出自《七國春秋平話》自燕兵混散齊兵,臣領五百軍在山林之間屯駐,不能安業。
7.
蒙混;冒充。
1.出自《西游記》有甚話,當面來說便好,怎么裝做個山林之老魔樣混我。
2.出自《儒林外史》你曉得我今日沒有米,要賣這雞去救命,為甚么拿這話來混我?
3.出自《紅樓夢》姨太太的牌也生了,咱們一處坐著,別叫鳳丫頭混了我們去。
4.出自《反對黨八股》黨內也常常有敵人或敵對思想混進來。
8.
茍且度日;茍且謀取。
1.出自《七言》未去瑤臺猶混世,不妨杯酒喜閑吟。
2.出自《祭徐子宜侍郎文》以醫自混,以藥自鬻。
3.出自《儒林外史》我如今只望著水西門一路大街走,遇著那個就捉了來,且混他些東西吃吃再處。
4.出自《蛤藻集·斷魂槍》有的在廟會上去賣藝:踢兩趟腿,練套家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混個三吊兩吊的。
9.
謂相處來往或一起生活。
1.出自《增補幸云曲》你若到了安身處,也念念火坑受罪人,休忘了從小一起混。
2.出自《紅樓夢》彼此相見多日,漸漸的混熟了。
3.出自《暴風驟雨》一年多來,他們算是混熟了。
10.
隨便;胡亂。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怪道他平日一文不使,兩文不用,不舍得混費一文,元來不是他的東西。
2.出自《閑情偶寄·居室·聯匾》字則必用剞劂,各有所宜,混施不可。
3.出自《紅樓夢》胡說!藥也是混吃的?
11.
逗趣;開玩笑。參見“混名”。
1.出自《水滸傳》包節級喝道:“你兩個便是甚么‘兩頭蛇’、‘雙尾蝎’,是你么?”解珍道:“雖然別人叫小人們這等混名,實不曾陷害良善。”
2.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那廣潤門有個占卦先生,混名“鬼推”。
3.出自《奈何天·崖略》近來有個作孽的文人,替我起個混名,叫“闕不全”。
4.出自《紅樓夢》這薛公子的混名,人稱他“呆霸王”最是天下第一個弄性尚氣的人。
5.出自《翻古》茶籽的學名是油茶,混名呢,就叫做茶籽。
1.古時的一種城守設備。
1.古城名。以城北汝水屈曲如垂瓠,故名。隋唐為蔡州治所。唐憲宗元和十二年,李愬雪夜進軍,擒吳元濟于此◇泛指擒敵之處。
1.索橋。
1.懸燈。也稱提燈。
1.指佛遙記修行者未來證果﹑成佛的預言。
1.謂遠處在外。
1.傳說中神劍名。
1.預料。
1.《史記.吳世家》"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后因以"懸劍"指守信。
1.懸掛符節。表示棄官。
1.謂掛念不忘。
1.謂解除束縛。
2.猶了悟。
3.猶言解倒懸。謂在困境中得救。
1.猶懸賞。
2.古代厭勝術之一。參見"懸炭"。
1.謂深入敵境。
1.掛在空中隨風飄蕩的旌旗。
2.掛起旌旗。指進軍。
1.掛著的旌旗。
2.掛起旌旗。
1.指日月。
1.比喻肝膽相照,坦誠相見。
1.高踞。
1.憑空決定。
1.相差極遠。
2.險峻峭絕。
3.中醫謂脈象虛懸若無。
1.深入敵方的孤軍。
1.古時所公布的考試科目。亦泛指科舉考試。
1.懸在空中。
2.比喻憑空,空洞。
在山西省渾源縣南恒山唐峪口西峭壁上。始建于北魏。有大小殿閣三十余座,凌空建在峭壁之上,用數十根木柱支撐,遠望如半空懸吊,故名。最高的三教殿有釋迦牟尼、阿難神像、鐵鑄韋陀及浮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猶出口,離口。
1.見"懸魚"。
1.見"懸魚"。
1.相隔很遠。
1.懸注急流;瀑布。
1.見"懸黎"。
1.亦作"懸璃"。
2.美玉名。
3.泛指美玉。
1.連接。
1.古時的一種守城設備。
一條柔軟而不能伸長的鏈條懸掛于兩點,平衡時鏈條所形成的曲線。取鏈的最低點為a(o,a),則懸鏈線方程為Иy=achxa=a2(e﹛a+e-xa)。И
1.《太平御覽》卷三六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為當世大儒。"后因以"懸梁"指苦學。
2.自縊,上吊。
漢朝孫敬好學不輟,以繩系頭懸于屋梁上,以防瞌睡;戰國蘇秦以錐刺股,以清醒而讀書◇以懸梁刺股”指勤學苦讀。
1.憑空臆測。
雙子葉植物,懸鈴木科。落葉大喬木,高達35米。樹干較直,枝條展開,樹冠寬廣。葉五角形。堅果像圓鈴,常兩個生于一長柄上,故又稱二球懸鈴木”。同屬另有三球懸鈴木和一球懸鈴木,都是優良的行道樹。
1.抽象地領會。
1.公布法令。
1.傾瀉的小股水流。如小型瀑布﹑屋檐水等。
1.從高處下注的水流。多指瀑布。
1.預先公布俸給的數額。
1.見"懸舄"。
1.掛念;憂慮。
1.猶空談。
1.見"懸麻雨"。
1.指大雨。以其密集如麻,故稱。
1.古時城門所設的門閘。平時掛起,有警時放下,以便加固防守。
2.指一般上下啟閉的閘門,如水閘門。
3.掛于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