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仇視;怨恨。
2.
動詞
懊悔,令人懊悔或怨恨的事。
3.
動詞
〈書〉仇恨;悔恨。
1.
怨恨,仇視。
1.出自《荀子·堯問》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
2.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
3.出自《水滸傳》丘岳瘡口已完,恨入心髓,只要活捉張清報仇。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他心中把茍才恨如徹骨。
5.出自《雷雨》你小心,我哥哥恨透了你。
2.
失悔;遺憾。
1.出自《史記·商君列傳》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2.出自《顏氏家訓·勉學》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太后山陵之事。
3.出自《復愁》詩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
4.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世常謂漢文不用賈生以為深恨。
5.出自《儒林外史》小弟們還恨得知此事已遲,未能為先生洗脫,心切不安。
3.
惦念。
1.出自《論衡·死偽》宣子睹其不瞑,以為恨其子吳也。人情所恨,莫不恨子,故言吳以撫之。
4.
通“很”。違逆;狠戾。
1.出自《晏子春秋·雜下二十》景公賜晏子邑,晏子辭。田桓子謂晏子曰:“君歡然與子邑,必不受以恨君,何也?”
2.出自《戰國策·齊策四》今不聽,是恨秦也;聽之,是恨天下也。
3.出自《漢書·劉向傳》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
1.見"計上心來"。
1.設法。
1.計劃﹑考慮周密深遠。
1.宋代管理國家財經事務最高行政機關三司的別稱。
1.指朝廷的俸祿。
1.智士﹔謀士。
1.計議大事﹔謀事畫策。
2.古代官吏考績之事。
1.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匯報情況的簿書。
1.指計省。
1.計謀疏失。
2.謂疏奏大計文書。
1."計然之術"的略語。謂理財致富之術。
2.謀略﹔權術。
1.畫策﹑主張。
1.古代掌管財政﹑賦稅﹑貿易等事務官署的統稱。
1.構思。
1.猶估計。
1.見"計算"。
①根據已知數通過數學方法求得未知數~人數 ㄧ~產值。②考慮;籌劃做事沒個~,干到哪兒算哪兒。③暗中謀劃損害別人當心被小人~。
能進行數學運算的機器。有的用機械裝置做成,如手搖計算機;有的用電子元件做成,如電子計算機。
配備有通用電子計算機,進行各種類型科學計算、工程設計、數據處理等的服務機構。
1.指計省。即三司。
1.謂能料事﹐善聽言。
1.亦作"計庭"。
2.宋代置三司使統領財賦事務﹐故稱三司為"計廷"。
1.見"計廷"。
1.圖謀﹔謀取。
1.指像蛛網一樣周密的計劃。
2.指考核官吏的嚴格規定。
1.預期﹐希冀。
1.上計的文書。
1.謂不作回頭﹑后退的打算。
1.謂再無別的辦法可想﹐不得不如此。語本《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論》﹕"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
1.謂走投無路﹐無法可想。
1.無法可想。
1.猶言計無所出。
1.同"計無所出"。
1.財賦會計事務。
1.計較和吝惜。
1.指三司使的職位。
1.謂隨年終上計獻物于天子。
1.指浙江紹興。紹興即古之會稽﹐相傳禹會諸侯計功于此﹐故名。
1.漢張蒼善算﹐以列侯居相府﹐領郡國上計﹐謂之計相。唐代稱拜相的計臣為計相。宋代以稱三司使。
1.算計﹐打算。
2.料想。
1.見"計較"。
1.《史記.儒林列傳序》﹕"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當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司馬貞索隱﹕"計﹐計吏也。偕﹐俱也。謂令與計吏俱詣太常也。"后遂用"計偕"稱舉人赴京會試。
1.即計簿。
1.指年終上計時附載于計車的貢物。
1.行其計﹐聽其言。形容十分信任。
1.行賄串通。
1.指開列贈禮的貨單。
1.收買雇用。
1.送錢財買得和解。
1.財物。
2.謂賄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