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慶祝,慶賀;道喜。
2.
名詞
(Hè)姓。
1.
以禮相慶;祝賀。
1.出自《詩·大雅·下武》受天之佑,四方來賀。
2.出自《雉帶箭》詩將軍仰笑軍吏賀,五色離披馬前墮。
3.出自《山中雜記·雞雛》我掉身回去,夕陽好像賀了我一杯喜酒。
2.
嘉獎;犒勞。
1.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景公許。於是明年上計,景公迎而賀之曰:“甚善矣!子之治東阿也。”
2.出自《儀禮·覲禮》予一人嘉之
3.出自《吳越春秋·夫差內傳》故使賤臣以奉前王所藏甲二十領,屈盧之矛、步光之劍以賀軍吏。
3.
贊許;附和。
1.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
2.出自《楚國夫人墓志銘》夫人入門,上下莫不贊賀。
3.出自《水滸傳》雷橫道:“我怎地不是曉事的?”白玉喬道:“你若省得這子弟門庭時,狗頭上生角。”眾人齊賀起來。
4.出自《吳下方言考》《北史》:“溫子升詣梁客館曰:‘文章易作,逋峭難為。’齊文襄館客元僅曰:‘諸人當賀推子升,合陳辭。’子升久忸怩。”案逋峭,波俏也。賀,眾并之辭。因在梁客館,故皆作吳語。吳中以眾人齊聲贊嘆為賀伙。
4.
增加,增益。
1.出自《儀禮·士喪禮》帶用??賀之,結于后。
2.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賀人。
3.出自《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贈》凡與贈同義之字皆有增益之義矣……《說文》云:“賀,以禮物相奉慶也,從貝,加聲。”按《說文》十三篇下“力”部云:“加,語相增加也。”加訓增加,賀從加聲,亦有增加義矣。賀有加義,故《儀禮·士喪禮》曰“賀之”,注即訓賀為加,此猶毛傳之以增訓贈矣。
5.
古方術家稱錫為賀。
1.出自《本草綱目·金石一·錫》錫,方術家謂之賀,蓋錫以臨賀出者為美也。
2.出自《廣東新語·貨語·連》賀縣出錫,故名賀。賀,錫也。
6.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賀氏,即慶氏也。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自齊慶父之后皆以慶為氏。至后漢,汝陰令慶儀,即慶普之裔也。儀之孫酺,酺子侍中質,避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又后魏賀蘭氏、賀賴氏,并改為賀氏。
1.同"遭逢不偶"。
1.謂因時勢而規定法制。
1.猶言因時制宜。
1.謂遭遇不幸的事。
1.猶言因事制宜。
遭遇;受到遭受損失|遭受打擊。
1.遭命和隨命的合稱◇泛指命運的好壞。
1.同"糟蹋"。
2.損壞;浪費。
3.侮辱,蹂躪。
1.被侵漁。
1.猶受苦。
1.猶受苦,遭難。
1.見"遭迍"。
1.遭受冤屈。
1.方言。遭受瘟疫。
2.遭受禍害,倒霉。
3.詈語。猶該死。
1.受到誣陷。
1.遇到危險。
1.猶操心。
1.遭遇兇禍。
1.遭受災殃。
1.猶言為時世所用。
1.遭父母之喪。
①碰上;遇到遭遇戰|遭遇各方面的抵抗。②經歷;遇到的事情悲慘的遭遇。
1.同"遭逢不偶"。
1.猶言逢遇時機。
1.同"遭遇際會"。
敵對雙方軍隊在運動中相遇發生的戰斗。奪取勝利的基本方法是爭取主動,先機制敵,包括先敵展開火力,先敵搶占有利地形,先敵發起沖擊等,力求在急襲或伏擊中殲滅敵人。
1.受到冤屈。
1.受到怨恨。
1.遭遇時運。
1.遭受災害。
1.受到拷打。
1.被囚執。
1.猶遇到。
1.遭受挫折。
1.猶周遭。
1.被殺。
1.亦作"遭屯"。
2.遭受困頓。
1.受罪。
蛋的腌制品。將禽蛋用酒糟、鹽及醋腌4-5個月即成。蛋殼經剝蝕而成軟薄膜,蛋白似乳白膠凍,蛋黃柔軟呈橘紅色或黃色。香濃可口,不用烹飪即可食。
1.釀酒作坊。
1.糟蹋損害。
1.酒漿。
1.見"糟糠"。
酒糟糠皮是窮人賴以生活的食物。常用以形容窮困共患難糟糠人家|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1.酒。
酒糟、豆渣等粗劣食物。比喻無價值的東西棄其糟粕,取其精華。
1.糟粕。
1.方言。破壞騷擾。
1.粗劣的食物。
2.用酒糟腌制的食品。
1.蹂躪;侮辱。
2.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