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下巴。
1.出自《公羊傳·宣公六年》祁彌明逆而踆之,絕其頷。
2.出自《后漢書·班超傳》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
3.出自《東南行》相逢應不識,滿頷白髭須。
4.出自《隔膜·歡迎》那發問的人聽了少年的回答非常滿意,捻著他頷下的短胡出神。
2.
點頭。表示允諾、贊許、領會等意。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逆於門者,頷之而已。
2.出自《本事詩·情感》〔柳氏〕因乘間語李曰:“韓秀才窮甚矣!然所與游,必聞名人,是必不久貧賤,宜假借之。”李深頷之。
3.出自《五經辨惑下》衛獻公復國,大夫逆於門者,頷之而已。頷,蓋微點首之貌。
4.出自《吹網錄·亭林年譜有沿誤處》時吳門顧寧人在座,先生謂之曰:“壬寅于陽邱讀君《古易序》,非為此君乎?!睂幦祟h之。
3.
搖動。
1.出自《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虬龍騰驤以蜿蟮,頷若動而躨跜。
4.
特指搖頭。
1.出自《悼賈》世既不平,頷吾道以為非兮,吾復何依。
像湃水一樣放量豪飲你這樣大口地喝,是牛飲,不是品茶。
1.牛脂的俗稱。熬煮牛的內臟脂肪所得的油脂,可供食用,也是制肥皂和脂肪酸的重要原料。
1.喻過分溺愛子女。典出《左傳.哀公六年》"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杜預注"孺子,荼也。景公嘗銜繩為牛,使荼牽之,荼頓地,故折其齒。"
1.用豬﹑牛膀胱充氣制成的球。
1.牛與谷種。
2.小牛。
1.晉溫嶠在牛渚磯燃犀照怪的典故。
1.比喻用以揭露黑暗或怪異之物。
1.見"牛齝"。
1.即牙牌。一種賭具。用竹﹑木或骨做成。
1.大塊牛肉。
1.愧恨。
1.羞愧的樣子。
1.亦作"忸?"。習慣。
1.見"忸忕"。
1.見"扭別"。
1.揪住拉扯。
1.猶抽搐。
1.亦作"扭撻"。亦作"扭達"。
2.扭動;擺動。
1.見"扭搭"。
1.相互揪住毆打。
1.抽搐;擺動。
1.用麥芽糖制成的兩股或三股扭在一起的食品。多用以形容撒嬌或害羞時的扭捏情態。
1.用兩股以上的條狀物向相反方向轉動。
2.反復搓動;反復轉動。
1.揪住廝打;扭在一起。
2.糾纏;纏繞。
3.謂書法中字的筆劃結構過于緊密。
1.拘捕押送。
1.扭轉虧損的局面。
1.扭轉虧損,增加盈利。
1.物理學名詞。使物體發生扭轉形變的力。
1.謂生硬編造。
1.身體擺動貌。多形容羞羞答答或裝腔作勢。
1.軀體扭動貌。
1.揪打。
扭轉變形扭曲著嘴角|鋼軌被扭曲了。也比喻使失去原貌或變得不正常在他們的筆下,歷史已經被扭曲|被扭曲的人性。
1.謂顛倒是非。
1.關節附近的軟組織突然受到猛烈牽拉而損傷。
1.揪住押送。
1.硬擠。
1.見"扭搭"。
1.跳秧歌舞。
1.扭動腰胯。多形容故作妖嬈的丑態。
1.做作,不自然。
1.拉扯。
①掉轉扭轉身子。②糾正或改變事物的發展方向扭轉局勢|這一不良現象終于被扭轉過來。
1.揪住。
1.耽于成功。
1.因勝利而驕矜。
1.亦作"狃?"。亦作"狃泰"。
2.習慣。
1.見"狃忕"。
1.習慣,習熟。
1.貪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