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崞山,山名;崞陽(Guōyáng),地名。都在山西。
1.
山名。在山西渾源縣西北。北魏世祖太平真君二年葬惠太后于此。
1.出自《說文?山部》崞,山,在雁門。
2.
山名。在山西省崞縣(今原平市)西南。
3.
舊縣名。漢置崞縣。在今山西渾源縣西繁峙縣東北。漢時屬雁門郡。見《后漢書·王霸傳》。
1.出自《后漢書?王霸傳》(王霸)與驃騎大將軍杜茂會攻盧芳將尹由於崞、繁畤,不剋。
4.
舊縣名。隋、唐、北宋、金、明、清置崞縣。在今山西原平縣。
1.出自《游擊區也能進行生產》有山西的代縣和崞縣的部隊。
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如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名稱;采用各種不正當手段侵犯他人的商業秘密等。
1.不能支撐。謂力量不夠。
1.猶言不曉事。
1.謂愚昧無知。
1.不知道甜味與苦味。
2.指對事情的艱難缺乏體會。
1.猶言不管好歹。
2.謂說話或做事不知輕重。
3.不知究竟,不明內情。
1.不了解內情。
1.《莊子.齊物論》"嚙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1.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1.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1.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羞恥的事情。常用以斥責無恥之徒。
1.不明白水的深淺的程度。
2.常用以比喻說話或做事沒有分寸。
1.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1.同"不知所措"。
1.語本《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1.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1.不知道該怎么辦,猶言無計可施。
1.不明白什么原因。
1.見"不知痛癢"。
1.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1.形容不能辨別好壞﹑善惡。
1.同"不直一錢"。
1.表示做某種事情沒有多大意義或價值。
2.引申為不合算。
3.禁不起。
4.難道。
1.犯不著,謂沒有價值或意義。
1.見"不直一錢"。
1.不稱職。
1.不是單一的。
1.不到。
2.不必。
3.不至于,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
1.表示不會達到某種程度。
1.不嫉妬,不貪求。
1.不能治理。
2.不追究,不治罪。
3.不修整。
4.不醫治。
5.指無法治好。 6.不研究。
1.猶不櫛進士。
1.謂不會引起某種后果。
1.不能治事。
1.缺乏才智;不聰明。
2.不知。
1.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1.使人不喜歡聽。
1.不合用;無用。
2.謂人快死了。
3.猶言不行,不可以。
1.謂家財沒有達到規定的數額。訾,通"資"。
1.獨自吟詠。
1.獨游。
1.謂年幼的孤兒。
1.孤陋愚昧。
1.孤立的島嶼。
1.孤零而遙遠。
2.指遠離皇帝,地位低微。
1.指月亮。因明月獨懸天空,故稱孤月。
1.單獨飄浮的云片。
2.比喻貧寒或客居的人。
1.天上的孤云和野生的仙鶴。常比喻隱居或閑散的人。
1.獨特的風格;超凡的韻律。
2.指單調或單一的音律。
一個巴掌難以拍響。比喻力量單薄,難以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