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到。
2.不必。
3.不至于,表示不會出現某種結果。
1.指秦時東陵侯召平。秦破﹐為布衣﹐種瓜青門外。
1.種族中的豪強。
1.種族的名號。
1.佃戶。
1.施予恩惠。
1.猶火種。
2.比喻欲火。
1.埋下禍根。
1.種族和宗教。
1.種族的界限。
1.佛教語。佛證一切種智而大覺圓滿﹐故名。
1.根據事物本身的性質或特點而分成的門類。
2.猶種族。
1.春秋時越國大夫文種﹑范蠡的并稱。
1.猶種子。
1.谷類的種子。
1.指晉陶潛。他于門外種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
1.種族部落。
1.專供繁殖的馬。
1.道教語。指謹慎忠厚的信徒。
1.道教語。指三界以上的四梵天。
1.猶血胤﹐后裔。
1.對非我種族的蔑稱。
1.專供繁殖的牛。
1.見"種痘"。
1.指膽量或骨氣。
1.猶種種。
又稱群體”。分布在同一生態環境中,能自由交配、繁殖的一群同種的個體。占有一定的空間。種群內的個體在單位時間和空間內不斷增殖、死亡、移入和遷出,但作為種群整體卻相對穩定。
1.亦作"種餫"。
2.即種子。
1.同種族的人。
1.謂種植山地。
1.古代七夕時的一種風俗。
1.疊石。謂假山。
1.即種子。
1.谷種和糧食。
1.猶種植。
1.種植;栽種。
2.栽樹。
1.有關種植的書籍;農書。
1.謂立祠祀奉祖宗。
1.比喻重女色輕君子。
1.耕種田地。指以務農為生。
1.見"種生"。
1.謂種于地中之物。
1.亦作"種?"。
2.谷種和糧食。
1.猶類型。
1.指宗族。
2.古印度一種世襲的社會等級。種姓分四等﹐即婆羅門(僧侶和學者)﹑剎帝利(武士和貴族)﹑吠舍(手工業者和商人)﹑和首陀羅(農民﹑仆役)。
印度的社會等級制度。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形成征服者的雅利安”和被征服的土著的達薩”兩大種姓◇雅利安種姓中又分化出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等級;達薩轉化為首陀羅,從而形成四大種姓。古印度的宗教戒律和國家立法,規定了種姓間的嚴格界限,任何人的種姓與生俱來,永不變更。種姓制度延續了數千年,至今仍有影響。
1.種屬的特性;稟受于先天的本性。
2.佛教語。謂種子和性分。
1.指以繁殖后代為主要用途的公母家畜。
1.培養學識。
1.培養學識﹐積累文才。
1.見"種學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