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哺乳動物,種類很多,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舌長而薄,可散熱,毛有黃、白、黑等顏色。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有的可以訓練成警犬,有的用來幫助打獵、牧羊等。也叫犬。
2.
形容詞
名比喻幫兇、壞人。
1.
亦作“豿”。
2.
指事之失度或人之失意。
1.出自《客座贅語·詮俗》嘲事之失度、人之失意也曰狗。
3.
比喻壞人。
1.出自《潛夫論·潛嘆》而驕妒者,噬賢之狗也。人君內秉伐賢之斧,權噬賢之狗,而外招賢,欲其至也,不亦悲乎!
2.出自《五奎橋》做長工不要做昏了頭,連你們這群惡狗一起打!
3.出自《獄中詩》本為民除害,那怕狼與狗。
4.出自《示郝鵬舉》詩而今俯首爾就擒,仍自教爾分人狗。
4.
奉承,巴結。
1.出自《柳家大院》窮人要是狗著有錢的,往高處爬,比什么也壞。
5.
詈辭。表示極端鄙視。
1.出自《孽海花》叫你那狗公使出來,姑娘有話問他。
2.出自《詩一首》丈夫一死耳,羞殺狗漢奸。
3.出自《子夜》他媽的狗老板!嫖婊子有錢……開銷工錢就沒有!
6.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戌”。
7.
星名。屬斗宿,共兩星。
1.出自《晉書·天文志上》狗二星,在南斗魁前,主吠守。
8.
熊、虎幼仔稱“狗”。
1.出自《爾雅·釋獸》熊虎丑,其子狗。
9.
即犬。參見“犬”。
1.出自《爾雅·釋畜》未成豪,狗。
2.出自《左傳·閔公二年》歸公乘馬,祭服五稱,牛、羊、豕、雞、狗皆三百。
3.出自《歸園田居》詩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4.出自《說唐》﹝麻叔謀﹞急急然如喪家之狗,忙忙然如漏網之魚。
5.出自《或者》詩籬旁的村狗不吠我,或者他認得我。
1.批評﹑議論。
2.批評﹑議論的文章。
3.斟酌﹐考慮。
4.商議﹔商量。
5.猶言商榷之處。
1.診脈。
1.評選模范。
分辨斷定勝負或優劣當場評判|評判優劣。
1.評議衡量。
1.品評賞鑒。
1.評判審核。
1.評論記載。
1.即評事。
1.職官名『置廷尉平﹐與廷尉正﹑廷尉監同掌決斷疑獄。魏晉改稱評﹐隋改為評事﹐屬大理寺。清末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設平政院以理行政案件﹐其中亦設有評事。
1.評論解釋。
1.評論﹑敘述。
1.品評論說。
1.見"評頭品足"。
1.見"評頭品足"。
1.評劇。
1.評論校訂。
1.評定工資。
1.批評刑法。
2.判案﹐量刑。
1.評述。
1.品評篩選。
1.附有評論的作品選集。
1.經議論而評定﹔評論。
2.商討﹔商議。
1.評論的話。
1.閱覽評審。
1.以評論﹑贊美為主的一種文體。
2.評論贊美。
1.謂評議贓物的價值。
1.評論﹔品評。
1.議定價錢。
1.見"評騭"。
1.亦作"評注"。
2.評論與注解。
1.評議的準則。
1.據以查驗。
1.憑空;無緣無故。
1.猶言無緣無故。
1.據城以守。
2.指狐貍依托城窟。比喻仗勢作惡。
1.背城借一。謂與敵決一死戰。
1.證書。
1.據以判斷。
1.因襲其風尚。
1.依恃。
1.依附;依靠。
2.附著。
3.托附。
1.亦作"憑高"。
2.憑借高處。
1.徒涉過河。
2.背靠河岸。
1.憑城之狐。喻依仗他人權勢的人。
1.見"憑借"。
1.靠在幾上。
1.形容傲慢不以禮待客。語本《戰國策.燕策一》"馮幾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1.皇帝臨終遺詔。
1.文憑,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