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兒)能唱的文辭。
2.
動詞
唱。
3.
動詞
頌揚。
4.
名詞
古代的一種詩體。
1.
亦作“謌”。
2.
歌唱。
1.出自《易·中孚》或鼓或罷,或泣或歌。
2.出自《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使慎夫人鼓瑟,上自倚瑟而歌。
3.出自《湘中》詩蘋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夫叩舷歌。
4.出自《答友人》詩洞庭波涌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3.
歌頌;贊美。
1.出自《左傳·成公七年》九功之德皆可歌也。
2.出自《〈兩都賦〉序》故皋陶歌虞,奚斯頌魯。
3.出自《許袞墓志銘》出奉公家,入敦孝事,河內人歌焉。
4.
作歌;寫詩。
1.出自《詩·陳風·墓門》夫也不良,歌以訊之。
2.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陪以白狼,夷歌成章。
3.出自《太平御覽》隋末河內有人丑貌而好酒,常自號郎中,醉歸必毆其妻。妻……乃自歌為怨苦之詞,河朔演其曲而被之管弦。
5.
歌曲;歌詞。
1.出自《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2.出自《思歸引》此曲有弦無歌,今為作歌辭。
3.出自《元和圣德詩》誠宜率先作歌詩,以稱道圣德。
6.
詩體的一種。
1.出自《〈樂府古題〉序》《詩》訖於周,《離騷》訖於楚。是后詩之流為二十四名:……謠、謳、歌、曲、詞、調。
2.出自《文體明辨序說·樂府》《樂府》命題,名稱不一。蓋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
7.
用同“哥”。兄長。
1.出自《敦煌變文集·舜子變》﹝瞽叟﹞高聲喚言:“象兒,與阿耶三條荊杖來,與打殺前家歌子。”
8.
用同“哥”。父親。參見“歌歌”。
1.出自《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本〈搜神記〉》其田章年始五歲,乃於家啼哭,喚歌歌娘娘。
1.即油衣。
1.即杉樹。
1.油料作物種子榨油后的渣滓。
1.方言。即麻花。
1.用油﹑漆涂飾。
1.用油﹑漆等涂抹。
①飯菜里含的脂肪質這碗面油水很重。②比喻分外的或不正當的收入清水衙門,沒有油水。
1.謂輕巧活。
1.古代作書畫用的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
1.在煙葉里拌以香油,經壓后刨成的煙絲。
裸子植物門,松科。常綠喬木。葉兩針一束,十分粗硬。球果卵形,種子有翅。在中國東北南部、黃河流域或四川北部,大多組成單純林。木材質硬,富含松脂。松樹節、針葉和花粉可入藥。種子榨油,能供食用或工業用。
1.面粉中和以食油,烙熟后發穌的(食品)。
1.光滑的白絹。多用于書畫。
1.一種油炸的面食。一般為雙股絞合的長條形,多用做早點。
2.指處事經驗多而油滑的人。
3.指不結果實的枝杈。
1.落葉小喬木,高約9米。有乳漿。小枝粗。葉互生,卵狀心臟形,全緣或三裂,有時兩裂,基部具有兩腺體,近于無毛。初夏開花,花白色,有紫色條紋,單性,雌雄同株,稀異株,聚傘花序∷果圓卵形,平滑。種子通常為五顆,長圓形。分布于我國秦嶺﹑長江流域以南,四川﹑湖南等地盛產。種子榨油為"桐油"。
1.形容人狡猾輕浮。亦指狡猾輕浮的人。
2.指涂了油的頭發。
3.猶油水。指不正當的便宜。
4.指可作為借口的事。
1.形容女人打扮得妖艷俏麗。
2.形容男子打扮得花哨而輕浮。
1.指浮浪子弟。
1.形容人狡猾輕浮。
1.見"油頭滑臉"。
1.猶油頭滑臉。
1.方言。即油餅。
1.古代一種半透明的瓦。
1.形容油多。
2.形容光潤明亮。
1.油甕里的鲇魚滑溜溜的難以捉住。比喻枉費氣力。
1.涂油的帳幕。
1.含油的污垢。
2.指沾有油污。
為停港船舶收集和處理油污水的船。一般排水量為萬噸以上。設有油污水儲藏艙、油污水處理裝置和加熱、洗艙設備,嚴格的防火、防爆措施。對由油污水駁運船運來的油污水處理后,可排放符合標準的污水及制成再生油。
1.用油漆涂飾的車帷。
1.伊斯蘭教徒的一種食物。用溫水和面,加鹽,制成餅狀,再用香油炸熟。
1.裝油的容器。特指用柴油機或汽油機驅動的機器上儲放燃料油的裝置。
1.外面涂桐油的舊式雨鞋。
1.借指魚﹑肉類食品。
1.一種油煎餅。
1.亦作"油韞"。
2.用桐油涂制的可以防水的長筒靴。
1.見"油煙"。
1.見"油煙墨"。
1.泛指烹調佐料。比喻另外添加的原來沒有的內容。
2.指瑣碎庸俗。
1.輕浮的樣子。
1.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
1.涂油的帳幕。
1.飄浮,流動。
1.溫和恭謹。
一種簡易的印刷工具。由橡皮滾筒、框架、網、底座等組成。橡皮滾筒涂油墨后滾動在壓緊的經刻寫或打字的蠟紙上,即能在蠟紙底下的紙上印出圖文。
1.一種盛油的大腹小口的陶制容器。
1.形容濃密而飽滿潤澤。
2.流動貌。常形容云﹑水。
3.和悅恭謹貌。
4.眾多貌;廣大貌。
5.悠然自得貌。 6.憂思貌。
1.語出《孟子.梁惠王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后詩文中因以"油云"指濃云。
1.油煎大餅。
1.磨墨時,墨汁在墨錠周圍形成的光亮的墨暈,謂之"油暈"。
1.見"油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