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大概;大略。
2.
副詞
一概,一律。
3.
名詞
〈書〉景象;狀況。
4.
名詞
氣度神情。
5.
名詞
刮平斗、斛用的小木板。
6.
名詞
(Gài)姓。
7.
動詞
概括;總括。
1.
“槪”的新字形。亦作“?”。
2.
刮平,修平,不使過量。
1.出自《周禮·考工記·栗氏》概而不稅。
2.出自《荀子·宥坐》夫水……盈不求概,似正。
3.出自《北史·燕鳳許謙等傳論》豈鳥盡弓藏,人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乎!
4.出自《雜說》古語曰:斛滿人概之,人滿神概之。圣人其善概歟!大奢概以中,溢欲概以道,寢慢概以威,由是治身,由是化人。
5.出自《農政全書》乾則以水沃而概之,無罅而止。
3.
拒格,阻止。
1.出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彼自多其力,則毋以其難概之。
4.
量,限量;衡量。
1.出自《禮記·曲禮上》食??不為概,祭祀不為尸。
2.出自《文選·謝瞻〈于安城答靈運〉》詩肇允雖同規,翻飛各異概。
3.出自《題浯溪石》詩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
4.出自《擬郡學近世社稷之臣論》子房雖無三子(霍光、周勃、陳平)之過,然不能為漢制禮作樂,追跡三代之隆,以圣人之道概之皆未得為全人也。
5.出自《說山》是故君子不以古人之能概今人,則可以交士大夫;不以古人之事概今事,則可以適家國天下之用。
5.
概括,總括。
1.出自《后漢書·西域傳論》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
2.出自《答王景山書》江南士大夫良多……特以二君概之,亦不可也。
3.出自《諸史辨惑》老蘓評范曄之失,謂不當概董宣于酷吏,概鄭眾、呂強于宦者,概蔡琰于列女。
4.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我只說一兩件,就可以概其余了。
6.
蔽,遮蓋。
1.出自《天柱山銘》天柱山者……南臨巨海,北眺滄溟,西帶長河,東瞻大壑,斜嶺概天,層峰隱日。
2.出自《大唐紀功頌并序》嚴??概日,巨防潛云。
3.出自《寄王逢原》詩楩楠豫章概白日,祗要匠石聊穿裁。
7.
用同“蓋”。謂超越,壓倒。
1.出自《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此概世之功也,進酒賜桃,又何疑焉。
2.出自《兒女英雄傳》到了考的這天,我開得十六力的硬弓,那三百六十斤的頭號石頭,平端起來在場上要走三個來回……算概了場了。
8.
關切,系念。
1.出自《孔叢子·抗志》雖以天下易其脛毛,無所概於志矣。
2.出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意者臣愚而不概於王心邪?
3.出自《后漢書·馮衍傳下》三公之貴,千金之富,不得其愿,不概於懷。
4.出自《答李資深書》若是者,豈以夫世之毀譽者概其心哉?
5.出自《山舍示學者》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陳說於吾前,獨能頑然無概於中乎?
9.
節操。
1.出自《漢書·楊惲傳》夫西河魏土,文侯所興,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遺風,漂然皆有節概,知去就之分。
2.出自《祭從弟敬遠文》於鑠我弟,有操有概。孝發幼齡,友自天愛。
3.出自《文選·范曄〈逸民傳論〉》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4.出自《新唐書·高智周傳》高宗美其概,授右散騎常侍。
5.出自《廣陽雜記》﹝趙蔭﹞戰於雞飛灘,勢窮身陷,怒賊自亡,居然壯夫之概也。
10.
謂風度,氣度。
1.出自《晉書·桓溫傳》溫豪爽有風概,姿貌甚偉,面有七星。
2.出自《三國演義》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11.
梗概;大略。
1.出自《莊子·天下》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2.出自《〈文選〉序》蓋乃事美一時,語流千載,概見墳籍,旁出子史。
3.出自《袁氏先廟碑》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燾后,委祉於公,公之所以逢將承應者,有概有詳,而綴以詩。
4.出自《〈張彥輝文集〉序》昔稱文章與政相通,舉其概而言耳,要而求之,實與其人類。
5.出自《〈小螺庵病榻憶語〉書后》他如張氏病,事如其母,則其平日事父母,概可見矣。
12.
景象;狀況。
1.出自《景福殿賦》其奧秘,則蘙蔽曖昧,彷髴退概,若幽星之??連也。
2.出自《奉留贈集賢院崔于二學士》詩故山多藥物,勝概憶桃源。
3.出自《奉陪彥集充父同游瑞巖謹次莆田使君留題之韻》一壑祇今藏勝概,三生疇昔記曾來。
4.出自《偽自由書·保留》上月杭州曾將西湖搶犯當眾斬決,據說奔往賞鑒者有“萬人空巷”之概。
13.
漆酒樽。
1.出自《周禮·春官·鬯人》凡祼事用概。
14.
全;一律。
1.出自《西游記》概洞小妖,被老孫分身法打死一半。
2.出自《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這地方雖是夷人難治,人最老實一性的,小人們歸順,概縣人誰敢梗化?
3.出自《圣武記》故吉林、黑龍江各部世皆概呼為索倫,以別於滿洲。
15.
通“慨”。感慨。參見“概然”。
1.出自《后漢書·王龔傳》纖微感概,輒引分決,是以舊典不有大罪,不至重問。
2.出自《送陸暢歸江南》詩悲啼上車女,骨肉不可分。感概都門別,丈夫酒方醺。
16.
通“扢”。摩擦。
1.出自《文選·曹植〈又贈丁儀王粲〉詩》員闕出浮云,承露概泰清。
17.
通“溉”。洗滌。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於是澡概胸中,灑練五藏。
18.
量谷物時刮平斗斛的器具。
1.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角斗甬,正權概。
2.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
3.出自《越絕書·請糴內傳》胥聞越王句踐罷吳之年……妻操斗,身操概,自量而食,適餓不費。
4.出自《三茅觀觀潮》詩誰將練帶括秋空?誰將古概量春雪?
5.出自《聊齋志異·張不量》蓋張素封積粟甚富,每春貧民就貸,償時多寡不校,悉內之,未嘗執概取盈,故名不量。
19.
引申為準則,標準。
1.出自《新語·懷慮》故圣人執一政以繩百姓,持一概以等萬民。
20.
引申指從物體上拂過掠過。
1.出自《文選·宋玉〈風賦〉》故其清涼雄風則飄舉升降……獵蕙草,離秦衡,概新夷,被荑楊。
2.出自《氾勝之書·種穀》天有霜,若白露下,一平明時,令兩人持長索相對,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
1.駐扎。
1.猶動亂。
1.村落。
1.《漢書.溝洫志》"河復北決于館陶,分為屯氏河"唐顏師古注"而隋室分析州縣,誤以為毛氏河,乃置毛州,失之甚矣。"后因以"屯毛不辨"喻不能分辨相近或相似的事物。
1.《易》《屯》卦和《蒙》卦的并稱。萬物初生稚弱貌。
2.《易》《屯》卦和《蒙》卦的并稱。蹇滯﹑困頓。
1.遲鈍愚魯。
1.艱難。語本《易.屯》"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2.指禍亂。
1.亦作"屯蹶"。
2.謂艱難困頓。
1.顛連困厄。
1.猶屯田。
1.艱難困頓。
1.艱難與平易。
1.艱難,不順利。
1.眾多的隨從騎兵。
2.官名。屯騎校尉的簡稱。
1.窮困,不順利。
1.困難貌。
1.聚攏堵塞。
1.集結軍隊。
1.屯田的收益。
1.駐守。
2.指守護。
1.駐防。
2.指戍卒。
1.屯駐。
1.《易》《屯》卦和《泰》卦的并稱。意謂險夷,安危。
1.指陰慘之氣。慝,陰氣。
1.利用戍卒或農民﹑商人墾殖荒地『以后歷代政府沿用此措施取得軍餉和稅糧。有軍屯﹑民屯﹑商屯之分。
2.指屯田者所耕之田。
3.專司屯田的機構和官員。
4.指北宋詞人柳永。因柳曾任屯田員外郎,故稱。
1.指募來屯田的農民。
1.豐盛;滿盈。
2.忠謹誠懇貌。
3.行進困難貌。
1.艱難危險。
1.駐兵守衛。
2.指兵衛之所。
3.隋唐時禁衛軍的一種。隋開皇中置十二府,統禁衛兵,后改置擴充為十六衛,左右屯衛即為其中二衛,唐龍朔改稱左右威衛,五代周避郭威諱,復稱屯衛。參閱《舊唐書.職官志三》,《文獻通考.職官考十二.左右威衛》。
1.村落外圍筑有防御用的土堡。泛指村莊。
1.同"窀穸"。
2.本指墓穴。亦用以指喪葬事。
1.艱險。
1.猶嘯聚。
1.集中行進。
1.對屯田軍民講習耕戰之事的教學組織。
1.管理屯田的小吏,為縣令的屬官。
1.阻塞。
1.艱危與平定。
2.偏義詞。偏指困厄。
1.軍營。
2.扎營。
1.指屯兵防御點。
1.積聚的云氣。
2.《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于是因東游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于芒﹑碭山澤巖石之閑。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后因以"屯云"指帝王登基的瑞兆。
1.亦作"屯扎"。亦作"屯扎"。
2.駐扎。
1.見"屯札"。
1.唐宋時由中書舍人或知制誥所掌的皇帝誥命稱外制,由翰林學士所掌之誥命稱內制。唐時兩制尚無嚴格分別。
1.指政事,國事,與"內職"相對。
2.中醫學名詞。如外科手術﹑針灸﹑推拿及藥物熏﹑熨﹑敷﹑貼等法均屬外治。與"內治"相對言。
1.外表,外貌。
1.病名。生在肛門外部的痔瘡。與內痔相對。
1.謂中央政權以外的地方藩鎮勢重。
1.京都以外各州的統稱。
1.邏輯學術語"演繹"的舊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