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髴髣”。猶髣髴。仿佛。約略的形跡。
1.出自《祭王木叔秘監文》舟藏人往,徒載遺像;后生觀之,猶得髴仿。
2.
見“髣髴”。隱約,依稀。
1.出自《楚辭·遠游》時仿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2.出自《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髴若有光。
3.出自《華山慶云見》詩依稀來鶴態,仿髴列仙群。
4.出自《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仿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昭陽。
5.出自《石鼓歌》蘚斑嚙蝕字揞揜,仿髴尚可形模求。
3.
見“髣髴”。約略的形跡。
1.出自《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髴,又復失其故步。
2.出自《悼亡詩》帷屏無仿髴,翰墨有余跡。
3.出自《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4.出自《漢文學史綱要》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仿髴。
4.
見“髣髴”。類似,好像。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曾仿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于是以亮為右將軍
3.出自《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戯作《凌云賦》,筆勢仿髴《離騷經》。
4.出自《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仿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5.
見“髣髴”。引申為比似,比并。
1.出自《欒城先生遺言》西漢之文,后世莫能仿髴。
2.出自《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褚公所書哀冊,豈后人所可仿髴哉!
6.
見“髣髴”。仿照,模仿。
1.出自《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說《易》須仿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筆。
2.出自《居易錄談》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仿髴追寫,卒不肖。
7.
見“髣髴”。大約,幾乎。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個服子,仿髴亦高五尺。
2.出自《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后兼賣所居宅,仿髴獲緡二三千。
3.出自《晉祠》詩廢興仿髴無舊老,氣象寂寞余山川。
8.
婦人首飾。
1.出自《易·既濟》婦喪其茀
2.出自《班班林間鳩》詩又云子亦病,蓬首不加髴。
9.
泛指首飾。
1.出自《續黔書·游弁珠洞記》洞內盛仙佛,瑤幢瓔珞垂華髴。
10.
謂戴首飾。
1.出自《奉和子華持國玉汝來飲西軒》愚妻方罷沐,供飲媿倉卒。凍婢昧煎和,親調首忘髴。
1.見"研幾"。
1.研究綜合事理的深奧精微之處。
1.鉆研窮究。
1.亦作"研機"。
2.窮究精微之理。
1.研究考查。
1.研究講習。
1.仔細詢問;盤問。
1.語本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言張衡作《二京賦》構思十年乃成,左思作《三都賦》構思十二年(《晉書.左思傳》作"十年")乃成,后因以"研京練都"謂文思縝密而遲緩。
1.精研經史。形容學問淵博。
1.盡心;專心。
2.窮究精義。
3.猶精研。
1.猶研精竭慮。
1.研究闡明精深微妙之理。
1.同"研精竭慮"。
1.專心研究,盡力思考。
1.研究事理深奧微妙之處。
1.專心研究,深入思考。
1.專心研究,盡力思考。
①鉆研;探求事物的性質、規律等凡事須得研究,才會明白|研究人類學。②考慮;商討這個方案領導正在研究|請大家來研究問題。
1.勘問;審訊。
1.研究考查。
1.研考總括。
1.研究閱覽。
1.研討事物的規律﹑道理。
1.研究練習。
1.見"研煉"。
1.研究考慮。
1.妍美;美好。
1.研究揣摩。
①研究琢磨探討篇章洽,研磨術業該|篤愛詞章,研磨終身。②細磨使成粉末研磨藥物。
1.磨墨執筆。指從事寫作。
1.審究判決。
1.愛好硯臺的癖性。
1.硯旁的小屏風,用以障塵。
1.精細地運用技巧。
1.詳細追查審問。
2.深入鉆研。
1.研究探索。
1.研究;商討。卻,助詞。
1.仔細斠訂。
1.計研和呻羊的并稱。二人皆古之善計算者。
1.謂研成細末。殺,用在動詞后,表示極甚。
1.硯臺的一種。利用山形之石,中鑿為硯,硯附于山,故名。
1.研究賞析。
1.精深。
1.研究審查。
2.勘問;審訊。
1.研究省察。
1.磨墨的用具。古代的墨呈粒狀,用時納入硯中加水,用石研磨,此石稱為研石。
1.宏偉博大。
1.謂稱雄。
2.雄視闊步。
1.猶多疑。
1.亦作"雄材"。
2.出眾的才能。
3.指才能出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