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髴髣”。猶髣髴。仿佛。約略的形跡。
1.出自《祭王木叔秘監文》舟藏人往,徒載遺像;后生觀之,猶得髴仿。
2.
見“髣髴”。隱約,依稀。
1.出自《楚辭·遠游》時仿髴以遙見兮,精皎皎以往來。
2.出自《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髴若有光。
3.出自《華山慶云見》詩依稀來鶴態,仿髴列仙群。
4.出自《和王舍人〈憶省中小桃〉》仿髴物華先上苑,依稀歌吹下昭陽。
5.出自《石鼓歌》蘚斑嚙蝕字揞揜,仿髴尚可形模求。
3.
見“髣髴”。約略的形跡。
1.出自《漢書·敘傳上》昔有學步于邯鄲者,曾未得其仿髴,又復失其故步。
2.出自《悼亡詩》帷屏無仿髴,翰墨有余跡。
3.出自《凌虛臺記》然而數世之后,欲求其仿髴,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4.出自《漢文學史綱要》翻今之《易》與《書》,間能得其仿髴。
4.
見“髣髴”。類似,好像。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曾仿髴其若夢,未一隅之能睹。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于是以亮為右將軍
3.出自《游羅浮山一首示兒子過》詩近者戯作《凌云賦》,筆勢仿髴《離騷經》。
4.出自《詩與批評·藝術底忠臣》無數的人臣,仿髴真珠攢在藝術之王的龍袞上。
5.
見“髣髴”。引申為比似,比并。
1.出自《欒城先生遺言》西漢之文,后世莫能仿髴。
2.出自《題褚遂良書〈唐文皇帝哀冊〉墨跡》觀褚公所書哀冊,豈后人所可仿髴哉!
6.
見“髣髴”。仿照,模仿。
1.出自《焦氏筆乘·龜山不輕解易》嘗謂說《易》須仿髴圣人之意,然后可以下筆。
2.出自《居易錄談》致畫師數輩,為言姿態折曲,仿髴追寫,卒不肖。
7.
見“髣髴”。大約,幾乎。
1.出自《敦煌變文集·燕子賦》脊上縫個服子,仿髴亦高五尺。
2.出自《達哉樂天行》先賣南坊十畝園,次賣東都五頃田;然后兼賣所居宅,仿髴獲緡二三千。
3.出自《晉祠》詩廢興仿髴無舊老,氣象寂寞余山川。
8.
婦人首飾。
1.出自《易·既濟》婦喪其茀
2.出自《班班林間鳩》詩又云子亦病,蓬首不加髴。
9.
泛指首飾。
1.出自《續黔書·游弁珠洞記》洞內盛仙佛,瑤幢瓔珞垂華髴。
10.
謂戴首飾。
1.出自《奉和子華持國玉汝來飲西軒》愚妻方罷沐,供飲媿倉卒。凍婢昧煎和,親調首忘髴。
1.喧嘩。
1.噓氣;吹氣。
2.喻關心冷暖。
1.謂天寒噓氣使硯中墨汁解凍。
1.一種玩笑動作∏手搔人腋窩或腰際易癢處,使其發笑。
1.猶哈腰。彎腰。
1.猶呵道。
1.吆喝簇擁。
2.衛護,保護。
1.護衛;保衛。
1.眾聲呼叫。
呵斥。
1.遼俗謂解裝前所行袪除不祥的飲禮。
1.解下印璽。指退讓帝位。
1.祓除不祥的祭祀。古代多于三月上巳臨水舉行。
1.方言。懂得。
1.佛教語。謂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滿而散去。
1.解夏之日,諸僧取生茆擬作釋迦成道時之吉祥草,坐于其上而行解夏之法,然后以之分贈施主,以示分福之意。
1.運送銀糧。
1.理解通曉。
1.見"解攜"。
1.止息,休息。
1.解除刑具。指被釋放。
1.祭祀禳解。
2.寬恕。
1.滌蕩心靈。
2.心領神會。
1.舊時術數家指能化兇為吉的星。
1.脫身。
2.分解形體。
3.道教語。猶尸解。
4.猶解脫。
1.解除昏迷狀態,使之清醒。
1.停止,停息。
1.謂解除所掌鹽官員的職務。
1.懂得須要學習。
2.停學。
1.猶解詁。
高興地笑為之解顏|解顏一笑。
1.駐馬。
2.指放馬。
1.方劑名。誤服藥物后以此消解。
1.消暑。
1.脫衣。
2.見"解衣推食"。
1.脫衣箕坐。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
1.同"解衣般礴"。
1.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1.見"解衣包火"。
1.同"解衣般礴"。
1.同"解衣般礴"。
1.慷慨贈人衣食。謂施惠于人。語出《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1.亦作"解?"。亦作"解翳"。
2.解開裝弓弩矢的器具。謂檢查其弓箭。
①消除疑慮 經他一說,我才解了疑。②解釋疑難詞典可以為讀者釋難~。
1.休止。
1.解釋詞義或文義。
1.解除勞役。
1.脫去內衣。指裸體。
1.理解意思。
1.見"解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