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符節;朝廷傳達命令或征調兵將用的憑證,用金、玉、銅、竹、木制成,刻上文字,分成兩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給外任官員或出征將帥。
2.
名詞
代表事物的標記;記號。
3.
形容詞
符合(多跟“相”或“不”合用)。
4.
名詞
舊時道士用朱筆或墨筆在紙或布上畫的似字非字的圖形,說它有驅使鬼神、給人帶來幸福或卻病延年的作用。
5.
名詞
(Fú)姓。
6.
名詞
古時州官和縣官的印信。
1.
古代憑證符券、符節、符傳等信物的總稱。
1.出自《管子·輕重乙》令富商蓄百符而一馬,無有者取於公家。
2.出自《戰國策·秦策三》穰侯使者,操王之重,決裂諸侯,剖符於天下,征敵伐國,莫敢不聽。
3.出自《韓非子·守道》為符,非所以豫尾生也,所以使眾人不相謾也。
4.出自《呂氏春秋·上德》陽城君令守於國,毀璜為符,約曰:“符合聽之。”
5.出自《東觀漢記·郭丹傳》從宛人陳洮買符入函谷關。
2.
票證;單據。
1.出自《新秋即事》詩酒坊吏到常先見,鶴料符來每探支。
2.出自《新唐書·宇文融傳》玄宗以融為覆田勸農使,鉤檢帳符,得偽勛亡丁甚眾。
3.出自《金瓶梅詞話》伯爵道:“哥若肯下顧,二十兩銀子就勾了,我寫個符兒在此。”
3.
蓋有官府印信的下行公文的一種。
1.出自《文心雕龍·書記》符者,孚也。征召防偽,事資中孚,三代玉瑞,漢世金竹,末代從省,易以書翰矣。
2.出自《封氏聞見記·銓曹》至於官員不充,省符追人赴京參選,遠州皆率衣糧以相資送。
3.出自《新唐書·百官志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六曰符,省下於州,州下於縣,縣下於鄉。
4.出自《癸巳存稿·符》符者,漢時有印文書。
4.
謂向下屬發出命令或通知。
1.出自《北史·裴宣傳》并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魂,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
2.出自《張君墓志銘》度支符州,折民戶租,歲征綿六千屯。
3.出自《信州興造記》公從賓佐,桉行隱度,符縣調富民水之所不至者夫錢戶七百八十。
5.
符合;相同。
1.出自《公宴》詩克符周公業,奕世不可追。
2.出自《祭裴太常文》朝廷之重,莫過乎禮……兄皆指陳根源,斟酌通變,莫不允符天旨,克協神休。
3.出自《醒世恒言·鄭節使立功神臂弓》張員外聽說,正符了夢中之言,打開包裹看時,卻是一副盔甲在內,和這口劍。
4.出自《家》這跟你平日的言行完全不符。
6.
征兆。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豈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謂吉祥善事與?
2.出自《淮南子·本經》是故明於性者,天地不能脅也;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
3.出自《后漢書·皇后紀序》妖幸毀政之符,外姻亂邦之跡,前史載之詳矣。
4.出自《上寧宗皇帝札子》臣聞欲占國家盛衰之符,必以人材離合為驗。
7.
應驗;效驗。
1.出自《難〈養生論〉》肴糧入體,不逾旬而充,此自然之符,宜生之驗也。
2.出自《移滄州過闕上殿札子》故功德之殊,垂光錫祚,舄奕繁衍,久而彌昌者,蓋天人之理,必至之符。
8.
一種預言未來的神秘文書。
1.出自《后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強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龍斗野,四七之際火為主。”
2.出自《日知錄·兩漢風俗》漢自孝武表章“六經”之后,師儒雖盛而大義未明,故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遍於天下。
9.
符書;符箓。
1.出自《抱樸子·遐覽》鄭君言,符出於老君,皆天文也。老君能通於神明,符皆神明所授。
2.出自《魏書·術藝傳·王早》趙氏求救於早,早為占候,并授一符,曰……佩此符。
3.出自《贈溪翁》詩看日和仙藥,書符救病人。
4.出自《斑鳩子叫了》如今一個師公一路符,一個時辰一本經。
10.
法度;法則。
1.出自《說苑·君道》懸琴於城門,以為寡人符;不補旒,以為寡人戒。
2.出自《文選·陸機〈辨亡論上〉》戰守之道,抑有前符,險阻之利,俄然未改,而成敗貿理,古今詭趣,何哉?
11.
作物的橫行。
1.出自《賓退錄》乃布種……七寸為壟,五寸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從符橫。
12.
確實。
1.出自《蒜山被始興王命作》詩高薄符好蒨,藻駕及時游。
13.
表面的;外露的。參見“符采”。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其間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銀礫,符采彪炳。
2.出自《山海經·北山經》曰燕山,多嬰石
3.出自《抱樸子·博喻》瓊瑤以符采剖判,三金以琦玩冶鑠。
14.
符號。如:音符;休止符。
15.
通“孚”。參見“符甲”。猶孚甲。種子的表皮。
1.出自《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
16.
通“苻”。草名。
1.出自《管子·地員》其山之梟,多桔符榆。
17.
通“柎”。草木子房。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其上多丹木,其葉如谷,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
18.
姓。
1.出自《廣韻?虞韻》符,姓。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符璽令,因而氏焉。
19.
指拘票。
1.出自《客窗閑話·俞生》入室臥,見二役持符來,以鐵索鎖之行。
20.
特指帝王受命的征兆。
1.出自《賢良策一》臣聞天之所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2.出自《史記·張丞相列傳》魯人公孫臣上書言漢土德時,其符黃龍當見。
3.出自《薦譙元彥表》伏惟大晉,應符御世。
21.
指效法。
1.出自《文選·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惟王建國,惟典命官,上協星象,下符川岳。
1.舊時幻術名。
1.謂安于女色。
1.輕慢朋友。
1.見"燕辟"。
1.指戰國時燕國和齊國◇亦泛指其所在地,即今河北﹑山東一帶。
1.指日常生活用品。
2.古代行燕禮時所用的食器。
1.古代帝王居息的宮室。
2.泛指閑居之處。
3.指臥室。
4.公馀休息;睡眠。
1.比喻庸俗的人不能理解志向遠大者的抱負¤鵠,天鵝。
燕雀在堂上筑屋,自以為很安全,卻不知房子將焚危及自己。比喻身處險境而木然不知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燕雀處堂,自以為樂。
1.見"燕雀處堂"。
1.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1.《淮南子.說林訓》"湯沐具而蟣虱相吊,大廈成而燕雀相賀,憂樂別也。"謂燕雀因大廈落成有棲身之所而互相慶賀◇用作賀人新屋落成之語。
1.比喻淺薄的見識。
1.比喻簡陋的廬舍。
1.燕京。
1.同"燕雀安知鴻鵠志"。
1.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東漢永元元年,車騎將軍竇憲領兵出塞,大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記漢威德。見《后漢書.竇憲傳》。
2.泛指邊塞。詩文中敘建立邊功時,常引用之。
3.指漢班固所撰《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詩文。
4.古地名。
1.漢班固為竇憲作《封燕然山銘》,記其功勛◇以"燕然筆"指歌頌戰功的文筆。
1.亦稱"燕山銘"。
2.指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時,班固所撰的《封燕然山銘》。亦泛指歌頌邊功的文字。
1.東漢竇憲領兵大破北匈奴刻石勒功之處。亦借指邊塞。
1.東漢竇憲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記功◇以"燕然石"指建立邊功的記功碑。
1.指歌頌邊功的文字。謂在邊塞戰爭中建立功勛。
1.指自天津市薊縣東南綿延而東直至海濱的燕山山脈。
2.指燕然山。亦借指邊塞。
3.指戰國時筑黃金臺招賢的燕昭王。
4.宋宣和四年改燕京為燕山府◇以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1.見"燕然銘"。
華北平原北側的山脈。在河北省和北京市境內,在潮白河河谷和山海關之間。拔500~1000米,主峰霧靈山海拔2116米。北京的軍都山為其分支。
1.見"燕然石"。
1.見"燕然頌"。
1.宴飲。
1.給與筵席等賞賜。
2.宴飲觀賞。
3.指玩賞。
1.宴席。
1.古代射禮之一。指宴飲之射。
2.泛指宴飲作樂。
1.《論語.述而》"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邢昺疏"言孔子燕居之時體貌也。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后稱尊者閑居為"燕申"。
1.燕地的音樂。
1.燕山所產的一種類似玉的石頭。
2.亦稱"燕珉"。《太平御覽》卷五一引《闕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臺之東,歸西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主人端冕玄服以發寶,華匱十重,緹巾十襲。客見之,盧胡而笑曰'此燕石也,與瓦甓不異。'主人大怒,藏之愈固。"后以"燕石"喻不足珍貴之物。
3.用為自謙凡庸之詞。
4.指燕然石。
1.妄視無用之物為珍寶。
1.古代帝王﹑大夫﹑士﹑庶人日常的午餐和晩餐。
1.戰國時燕國的國都。
2.指燕京。即今北京市。
1.《史記.刺客列傳》"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后以"燕市悲歌"表現朋友間的情誼以及惜別的情懷。
1.宴飲時陪侍。
1.假托粉飾。
1.燕巢。比喻家國。
2.佛教徒坐禪修煉的屋宇。
3.燕窩的別名。
1.安適。
1.宋蘇軾《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漢成帝皇后趙飛燕體態輕盈,唐玄宗貴妃楊玉環體態豐滿,肥瘦不同,均以貌美著稱。因以"燕瘦環肥"比喻體態不同而各擅其美,風格不同而各有所長。
1.安閑寬裕。
1.《初學記》卷二引《淮南子》"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仰天而哭,夏五月,天為之下霜。"后以"燕霜"為蒙冤之典。
1.指穿鑿附會之說。典出《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而誤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國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又"先王之言,有其所為小而世意之大者,有其所為大而世意之小者……故先王有郢書,而后世多燕說。"梁啟雄解引蒲阪圓曰"世儒見古人過譽失實之事,強為之說,而欲施用以致治也,猶郢人誤書'舉燭',而燕人臆說以為'尚明'也。"
1.古代祭祀后的同族親屬私宴。
2.泛指宴飲。
3.閑居休息。
4.指平日;平時。
5.指男女交合。
1.北方良馬所駕之車。
1.春筍的一種。
1.傳說中的仙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