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夾衣。亦指裝綿絮的衣服。引申為夾層的。
1.出自《說文·衣部》復,重衣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復。
3.出自《說文·衣部》復……一曰褚衣。
4.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二月……蠶事未起,命縫人浣冬衣,徹復為袷。
5.出自《舊唐書·王稷傳》廣治第宅,嘗奏請借坊以益之,作復垣洞穴,實金錢於其中。
6.出自《夷堅丙志·藍姐》〔藍姐〕秉席間大燭,引盜入西偏一室……付以鑰,使稱意自取。盜拆被為大復,取器皿蹴踏置於中。
2.
土窟。
1.出自《鹽鐵論·輕重》夏不失復,冬不離窟。
2.出自《讀書叢錄·鹽鐵論》《說文》:“??,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曰:“陶??陶穴。”《淮南·泛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高誘注:“復穴,重窟也。”《禮記·月令》鄭注:“古者復穴。”正義:“復穴者,謂窟居也。”三字(??、復、復)通用。
3.出自《鹽鐵論釋要·輕重》復,指衣言,王先謙云:“言當暑不去復衣”是也,洪頤煊讀“復”如“??”,非是。
3.
武術上指使用兩件兵器(如雙刀、雙劍)的技術。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才藝兼該
4.
中醫指七方之一的復方。
1.出自《傷寒明理論·藥方序》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耦、復七方是也。
2.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
5.
重復;重疊。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水澤復
2.出自《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
3.出自《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繁多;復雜。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2.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曹憲》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復,帝咨尚之。
1.同"挹彼注茲"。
1.謂將彼器的液體傾注于此器。《詩.大雅.泂酌》"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孔穎達疏"可挹彼大器之水﹐注之此小器之中。"后亦以喻取一方以補另一方。
1.《詩.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孔穎達疏"言維此天上,其南則有箕星,不可以簸揚米粟;維此天上,其北則有斗星,不可以挹?其酒漿。"因以"挹斗揚箕"謂徒有虛名。
1.謙抑。
1.捧取。
1.牽念,羨慕。
1.中制。謂抑按合于宮商。
1.汲取。
1.收取勝景。
1.汲取,承受。
1.減少;縮小。
2.貶抑。
3.謙遜。
1.謙抑,退讓。
1.傳揚。
1.細致貌。
2.謙遜貌。
1.舀取盈滿的液體。喻謙退。語本漢王符《潛夫論.遏利》"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損之,則亦可以免于亢龍之悔,乾坤之愆矣。"
1.謂取有馀以補不足。
1.抑郁不得志。
1.憤懣怨恨。
1.見"挹彼注茲"。
1.汲取。
1.木名。
2.栭柱。
1.嘆息。
1.受潮而霉爛變質。
1.謂以干布等物敷濕處吸干。
1.謂潮濕霉爛。
1.被淚水沾濕。
1.潤濕貌。
2.形容香氣濃郁。
1.潮濕氣悶,不通風。
1.充實邊境。
1.增加兵力;增援。
1.多招訕謗。
1.直接或間接有益于人類的昆蟲。如吐絲的蠶,釀蜜和傳播花粉的蜜蜂,捕食農業害蟲的螳螂﹑瓢蟲﹑蜻蜓等。
1.給牛馬牲口加草料。
1.猶好處。
1.增加封邑。
1.蟲名。又稱無舌。中醫入藥。
1.更加;越發。
1.增加賦稅。
1.禹臣伯益與后稷的并稱。
1.增兵。
1.長進;增進。
1.草藥名。
1.增高爵位。
1.猶益兵。
1.猶益壽。
1.即茺蔚。草藥名。
1.草藥名。
1.猶益壽。
1.能捕食害蟲﹑害獸,直接或間接對人類有益的鳥類,如燕子﹑杜鵑﹑貓頭鷹等。
1.中醫采用的一種補益氣虛的治病方法。適用于內傷勞倦或病久虛羸﹑氣短懶言﹑面色蒼白﹑神疲無力﹑肌肉消瘦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