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夾衣。亦指裝綿絮的衣服。引申為夾層的。
1.出自《說文·衣部》復,重衣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寧常著皂帽、布襦袴、布裙,隨時單復。
3.出自《說文·衣部》復……一曰褚衣。
4.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二月……蠶事未起,命縫人浣冬衣,徹復為袷。
5.出自《舊唐書·王稷傳》廣治第宅,嘗奏請借坊以益之,作復垣洞穴,實金錢於其中。
6.出自《夷堅丙志·藍姐》〔藍姐〕秉席間大燭,引盜入西偏一室……付以鑰,使稱意自取。盜拆被為大復,取器皿蹴踏置於中。
2.
土窟。
1.出自《鹽鐵論·輕重》夏不失復,冬不離窟。
2.出自《讀書叢錄·鹽鐵論》《說文》:“??,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曰:“陶??陶穴。”《淮南·泛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高誘注:“復穴,重窟也。”《禮記·月令》鄭注:“古者復穴。”正義:“復穴者,謂窟居也。”三字(??、復、復)通用。
3.出自《鹽鐵論釋要·輕重》復,指衣言,王先謙云:“言當暑不去復衣”是也,洪頤煊讀“復”如“??”,非是。
3.
武術上指使用兩件兵器(如雙刀、雙劍)的技術。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才藝兼該
4.
中醫指七方之一的復方。
1.出自《傷寒明理論·藥方序》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耦、復七方是也。
2.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
5.
重復;重疊。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水澤復
2.出自《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
3.出自《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
繁多;復雜。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2.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曹憲》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復,帝咨尚之。
1.繁盛的花。
1.重重憂慮。
1.繁茂的園囿。
繁殖培育~蝦苗 ㄧ~優良品種。
1.繁密與簡約。
(事情)多而雜亂內容~ㄧ~的家務勞動。也作煩雜。
1.光澤。
1.復雜深奧。
形容論證時大量引用材料。
1.繁茂的樹枝。
2.指繁雜的枝條。
生物產生新的個體,以傳代。
1.多福。
(工作、任務)多而重機械化取代了~的體力勞動。
1.發展增多。
2.繁殖滋生。
1.繁殖;生育。
1.繁多而匯集。
1.見"繁湊"。
1.豐盛的肴饌。
1.盤旋虬曲貌。
1.猶蹣跚。行步搖晃跌撞貌。
1.即落葵。又名"蕎葵"。
1.象聲詞。鼓聲。
1.用鏟鏟除。
①指反對霸權主義。②指反對地方上或行業中的惡霸,特指土地改革運動中清算惡霸地主的罪行。
兩手綁在背后。
1.反復,往還。
2.返回報告情況。
3.回贈禮物。
4.謂報復仇怨。
5.關于反叛者的情報。
1.叛亂。
1.見"反背"。
1.亦作"反北"。背叛。
2.違背;相反。
1.復歸本源或根本。指返歸本性。
2.指歸于自然。
3.返其所自出。
4.復歸農業。古代以農為本。
5.佛教指恢復人所固有的佛性。 6.違反根本。
1.蝮蛇的別名。
①兩個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一方 發生變化,其另一方隨之起相反的變化,如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力反而逐漸衰弱,就是反比。②把一個比的前項作為后項,后項作為前項,所構成的比和原來的比互為反比。如93和39互為反比。
兩個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個量(a)擴大到若干倍,另一個量(b)反而縮小到原來的若干分之一,或一個量(a)縮小到原來的若干分之一,另一個量(b)反而擴大到若干倍,這兩個量的變化關系叫做反比例,記作a 。
1.在背后合襟的短衣。
2.在門外閉門。
1.退還璧玉。
2.謂不受別人的饋贈為反璧。
1.方言。猶反撲。
1.回家取武器。
2.叛軍。
1.猶言反抗;抵抗。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別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意見。
傳說雛烏長大后,銜食喂母烏。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之情。
〈書〉①(身體)翻來復去,形容睡臥不安輾轉~。②不順從;不安定~之民。③反復無常天命~。
1.指懷有二心的人。
①照片、底片或景物等黑白對比的差異。②指人或事物優劣、美丑等方面對比的差異今昔對比,~強烈。
跟正常的情況不同天氣~ㄧ態度~ㄧ~現象ㄧ~心理。
少數物質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升高時體積反而縮小的現象。如水在0~4°c范圍內當溫度升高時體積反而縮小。即在4°c時水的密度最大。冬天0°c的水浮于水面凝結成冰,而4°c的水卻沉于水底。銻、鉍等少數物質在熔點以上的某一溫度范圍內也有反常膨脹現象。
也稱異常行為”。由于情景因素的刺激,引起心理上的不平衡和生理上的障礙而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表現為各種變態或病態行為、神經官能癥、精神病以及一個社區或整個社會上出現的反社會行為等。
1.獻城投敵。
1.猶食言。
與沖力方向相反的作用力。
1.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