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幸福;福氣(跟“禍”相對)。
2.
動詞
舊指婦女行“萬福”禮(兩手放在同一側腰部,略為屈膝)。
3.
名詞
(Fú)指福建。
4.
名詞
(Fú)姓。
1.
幸福;福氣。凡富貴壽考、康健安寧、吉慶如意、全備圓滿皆謂之福。
1.出自《書·洪范》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2.出自《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祿如茨。
3.出自《禮記·祭統》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
4.出自《為曹公作書與孫權》上令圣朝無東顧之勞,下令百姓保安全之福。
5.出自《青松歌》有用處,就是福。
2.
賜福;保佑;造福。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出自《述僧設會論》至時持缽,往福眾生。
3.出自《上執政書》竊以方今仁圣在上,四海九州冠帶之屬,望其施為以福天下者,皆聚於朝庭。
3.
祭祀所用酒肉。參見“福物”、“福食”。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
2.出自《國語·晉語二》今夕君夢齊姜,必速祠而歸福……驪姬受福,乃置鴆於酒,置堇於肉。
3.出自《宋史·禮志二》既享,大宴,號曰飲福。
4.
利益。
1.出自《文選·潘岳〈西征賦〉》伊茲池之肇穿,肄水戰於荒服;志勤遠以極武,良無要於后福。
2.出自《鐵圍山叢談》太上受命,享萬乘至尊之奉,而一時諸福之物畢至。
5.
舊時婦女的一種敬禮,即萬福。
1.出自《留青日札·拜》古時婦人皆肅拜也,今則但微屈其膝而躬不曲,其名曰起,曰福。
6.
姓。明代有福時。
1.出自《元史?福壽傳》福壽,唐兀人。
7.
指行萬福禮。
1.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聽他說道:“老爺請坐。小婦人是個鄉間女子,不會京城的規矩,行個怯禮兒罷!”說著福了兩福,便拜下去。
2.出自《老殘游記》里面出來一個十八九歲的女子……見客福了一福。
8.
指福建。
1.雜役。
1.委靡怠惰。
1.眾多。
1.漢代,王子封為侯者稱諸侯;群臣異姓以功封者稱徹侯。在長安者,皆奉朝請。其有賜特進者,位在三公下,稱朝侯。位次九卿下者,但侍祠而無朝位,稱侍祠侯。其非朝侯侍祠,而以下土小國或以肺腑宿親,若公主子孫,或奉先侯墳墓在京師者,隨時見會,稱猥諸侯。參閱《通典.職官十三》。
1.拙劣。
1.見"猥瑣"。
1.謂文筆紆曲或委靡無風骨。
2.引申謂作文曲意迎合人意﹐風格卑下。
3.謂為人曲意依從,無骨氣。
1.屈曲之狀;頭不正之貌。
1.亦作"骩法"。
2.枉法。
1.左右相隨。
1.亦作"骪靡"。
2.委靡。
1.委曲。曲意求全。
1.亦作"骩任"。
2.委任。
1.光盛貌。
1.亦作"暐燁"。
2.光彩奪目貌。
3.形容文辭瑰麗。
4.顯赫貌;顯耀貌。
1.見"暐曄"。
1.光彩照耀。
1.光彩奪目貌。
1.亦作"痿痹"。
2.肢體不能動作或喪失感覺。
3.猶麻木不仁。比喻對事物的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
4.喻指柔靡的風格。
1.肢體動作不便之病。
1.痿縮枯槁。
1.下肢萎弱不能行。
1.痿縮殘廢。
1.痿痹發黃。
1.身體某部分萎縮或失去機能的病。特指陽痿。
1.痿弱氣逆。
1.亦作"痿躡"。
2.指手足萎弱無力﹐動作行走不便的病癥。亦特指下肢麻痹。
3.泛指廢弛停滯不前。
1.痿痹和頸腫。
1.見"痿蹶"。
1.謂疲弱不振。
1.痿痹的人不忘起行。比喻情切。
1.肢體萎縮軟弱。
1.枯萎損傷。
1.萎縮瘦弱。
1.萎縮﹐機能減退。
1.萎縮的陽氣。
2.使陽痿。
1.謂痿弱無力。
1.見"痿人不忘起"。
1.舒緩貌。
2.肥貌‖有猥瑣而缺乏神采之意。
1.肥貌‖有缺乏神采之意。
1.猶美德。
1.春秋楚相孫叔敖的別稱。
1.古國名。或說即媯國,在今山西省境內。
1.韑韛氏。
2.古代少數民族的音樂。
1.古代掌管少數民族歌舞的樂官名。
1.古代西域香名。
1.皮制的鞋。
1.匈奴中私渠比韑海的省稱。在今蒙古境內『和帝時竇憲擊匈奴,戰于稽落山,追臨私渠比韑海,即此。
1.指古代北方的少數民族。
1.痰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