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橅”。
2.
撫摩。
1.出自《莊子·達生》桓公田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見?”
2.出自《歸去來兮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3.出自《祭十二郎文》嫂常撫汝指吾而言曰:“韓氏兩世,惟此而已。”
4.出自《說文?手部》撫,揗也。
5.出自《海行雜記·鄉心》明月陪伴著我,微風輕撫著我。
3.
用手按住。
1.出自《禮記·曲禮上》車驅而騶,至于大門,君撫仆之手,而顧命車右就車。
2.出自《韓非子·難三》鄭子產晨出,過東匠之閭,聞婦人之哭,撫其御之手而聽之。
4.
拍,輕擊。
1.出自《儀禮·鄉射禮》左右撫矢而乘之。
2.出自《文選·潘岳〈金谷集作詩〉》揚桴撫靈鼓,簫管清且悲。
5.
撥彈;彈奏。
1.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令田連、成竅共琴,人撫一弦而揮,則音必敗,曲不遂矣。
2.出自《游仙詩》中有冥寂士,靜嘯撫清弦。
3.出自《贈琴棋僧歌》我又聽師琴一撫,長松喚住秋山雨。
4.出自《紅樓夢》因我小時學撫的時候,別的琴彀不著,因此特地做起來的。
6.
握持。
1.出自《楚辭·九歌·東皇太一》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瑯。
2.出自《藉田賦》於是我皇乃降靈壇,撫御耦,坻場染屨,洪縻在手,三推而舍,庶人終畝。
3.出自《文心雕龍·指瑕》夫“賞”訓錫賚,豈關心解?“撫”訓執握,何預情理?
4.出自《聲聲慢·檃括淵明〈停云詩〉》詞春醪湛湛獨撫,恨彌襟、閑飲東窗。
5.出自《大風歌》戚夫人手撫短劍,側耳傾聽。
7.
據有;占有。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武王曰:“西方有九國焉,君王其終撫諸?”
2.出自《祭鱷魚文》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內,皆撫而有之。
3.出自《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使漢人一日開通,則滿人固不能晏處於域內,如奧之撫匈牙利、土之御東羅馬也。
8.
倚憑。亦引申為乘車駕船。參見“撫軾”。
1.出自《東京賦》天子乃撫玉輅,時乘六龍。
2.出自《南都賦》爾乃撫輕舟兮浮清池,亂北渚兮揭南涯。
3.出自《三國演義》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
9.
順應;依循。
1.出自《書·皋陶謨》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
2.出自《楚辭·九章·懷沙》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3.出自《史記·歷書》時雞三號,率明。撫十二節,卒于丑。
4.出自《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辰未撫,九序未歌。
10.
引申為追隨。
1.出自《史通·惑經》嗟夫!古今世殊,師授路隔。恨不得親膺灑掃,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撫四科之友。
11.
拾;收斂。參見“撫心”。
1.出自《神女賦》序於是撫心定氣,復見所夢。
12.
存恤;安撫。
1.出自《左傳·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師,曰:“……若以君靈撫之,世以事君。”
2.出自《墨子·節用中》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阯,北降幽都。
3.出自《后漢書·陳俊傳》俊撫貧弱,表有義,檢制軍吏不得與郡縣相干,百姓歌之。
4.出自《祭董相公文》帝念東土,公其來撫。
5.出自《總兵劉公清家傳》公撫民及士卒,皆以兒子畜之,人樂為死。
13.
指招撫,招安。
1.出自《揚州畫舫錄·橋西錄》惟李自成、張獻忠、羅汝才不受撫。
2.出自《官場現形記》到那時候該剿者剿,該撫者撫。
14.
撫育;愛護。
1.出自《書·泰誓下》撫我則后,虐我則讎。
2.出自《后漢書·梁竦傳》《詩》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3.出自《顏氏家訓·兄弟》若能恕己而行,換子而撫,則此患不生矣。
4.出自《答虞醇翁》詩感子撫我厚,欲言只慚羞。
5.出自《原李耳載·百錢大夫》張公父尚無子,欲撫之。
15.
治理。
1.出自《逸周書·大聚》維武王勝殷,撫國綏民。
2.出自《請爵荀彧表》研精極銳,以撫庶事。天下之定,彧之功也。
3.出自《梁書·蕭堅傳》侯景圍城,堅屯太陽門,終日蒱飲,不撫軍政。
4.出自《大寶箴》撫茲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栗栗。
16.
抵臨;巡。
1.出自《莊子·在宥》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
2.出自《答難養生論》神馳於利害之端,心騖於榮辱之途,俯仰之間,已再撫宇宙之外者。
3.出自《送惠思上人》詩黃鶴撫四海,翩然落中州。
17.
古代官名。明清巡撫的省稱。
1.出自《明史·流賊傳·張獻忠》沅撫李乾德、總兵孔希貴等據陳陵磯拒戰。
2.出自《清史稿·職官志三》初沿明制,督、撫系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右僉都御史銜,無定員。
18.
指任巡撫之職。
1.出自《觚不觚錄》及余以副都撫鄖陽,所見主事以上,無不僉坐者。
2.出自《吹網錄·兩浙金石之名》阮文達撫浙時,輯刊《兩浙金石志》。
19.
抵補;彌補。
1.出自《管子·山國軌》高田撫間田,山不被。
20.
通“幠”。掩,覆。參見“撫世”。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神與化游,以撫四方。
21.
通“憮”。參見“撫然”。茫然自失貌。
1.出自《為曹公與孔融書》往聞二君有執法之平,以為小介,當收舊好,而怨毒漸積,志相危害,聞之撫然,中夜而起。
1.蚌體中正在成長的珠子。
2.喻幼子。
3.喻胎兒。
1.美妙的談吐。
1.綴珠的耳飾。
1.飽滿的天庭,星相家以為主貴之相。
2.仙人的宮院;仙境。
1.謂以珠玉投擲鳥鵲。比喻人才不被重視。
1.謂珍珠發出光芒。
1.獸名。
1.喻名言,佳作。
1.用珠玉做的彈丸,或對彈丸的美稱。
1.珍珠寶物。
1.綴珠為網狀的帳幃。
1.形容婦女雍容華貴的妝飾。
2.泛指華麗的裝璜或裝飾。
3.比喻美女簇擁。
1.指華貴的裝璜或裝飾。
1.珠飾的帷帳。
1.五星的美稱。
2.比喻賢良輔臣。
1.珍珠與犀角。謂珍貴之物。
1.《后漢書.循吏傳.孟嘗》載合浦產珠,宰守采珠無度,珠遂徙鄰郡。孟嘗到官,革除前弊,珠遂還◇因有"珠徙珠還"之說。
1."珠襦玉柙"的省略。
1.明珠般的星斗。
1.珠飾的窗戶。
2.珠飾的車輛。
3.清代采珠人的組織名。
1.植物幼芽的美稱。
2.植物學名詞。指貯藏養料﹑形態肥大的芽,落地后能發育成新的個體。也叫零余子。
1.亦作"珠崖"。
2.地名。在海南省瓊山縣東南『武帝元鼎六年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郡◇珠厓等郡數反叛,賈捐之上疏請棄珠厓,以恤關東,元帝從之,乃罷珠厓郡。事見《漢書·武帝紀》及《賈捐之傳》◇以"珠厓"泛指邊疆地區。
1.見"珠厓"。
1.指美女。
1.串珠的纓絡,常作冠紐,頭飾。
2.喻指晶瑩成串之物。
3.喻指穿戴華貴的人。
1.櫻桃的美稱。
1.即櫻桃宴,科舉時進士及第之宴。
1.珍珠瓔珞,多用為項飾。
2.比喻晶瑩連綴之物。
1.目神名。
1.雨之美稱。
1.珍珠和玉。泛指珠寶。
2.小粒圓形的玉。
3.比喻妙語或美好的詩文。
4.比喻豐姿俊秀的人。
5.喻俊杰,英才。
詞集。北宋晏殊作。一卷。集前原有張子野序,今佚。收詞一百三十余首,多為令詞。
1.比喻詩文圓熟明潔。
①形容文字和諧流暢宋詞多就景敘情,珠圓玉潤,四照玲瓏。②形容歌聲婉轉柔美匈花唱得珠圓玉潤,獨步一時。
1.綴珠之簪。語出秦李斯《上書諫逐客》"必出于秦然后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不進于前。"
1.古地名。
2.喻文彩薈萃之處。
1.珍珠連綴成的帷帳。
2.比喻結實累累的葡萄。
1.猶珠寶。
1.以明珠為飾的琴柱。借指精美的琴。
1.連綴珍珠為飾的什物。
2.比喻歌聲圓潤悠揚。
1.珍珠。
2.泛指有光澤的圓粒。
1.用五色珠裝飾的燈。
1.顏料名。
1.即珠花。婦女頭飾。
1.菊花的一種。
1.足上有珠的龜。
2.借指月。
1.駿馬名。
1.天神名。
1.即都鄙。京都和邊邑。諸﹐通"都"。
1.各表親。
2.各種章奏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