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報紙,也指某些刊物。
2.
名詞
指用文字報道消息或發表意見的某些東西。
3.
名詞
電報。
4.
名詞
傳達消息和言論的文字或信號。
5.
動詞
告訴。
6.
動詞
回答,回應。
7.
動詞
報答。
8.
動詞
報銷。
9.
動詞
報復。
10.
名詞
報應。
11.
名詞
(Bào)姓。
1.
根據犯罪者罪行的輕重大小,依法判處相應的刑罰。
1.出自《韓非子·五蠹》司寇行刑,君為之不舉樂;聞死刑之報,君為流涕。
2.出自《史記·酷吏列傳》湯掘窟得盜鼠及馀肉,劾鼠掠治,傳爰書,訊鞫論報。
3.出自《勘頭巾》張鼎行至稟墻邊,見一個待報的囚人,稱冤叫屈。
4.出自《說文·?部》報,當罪人也。
2.
符合。
1.出自《禮記·喪服小記》詘而反以報之。
2.出自《韓非子·八經》言必有報,說必責用也,故朋黨之言不上聞。
3.出自《廣雅·釋言》:“報,復也?!薄皬汀笔恰墩撜Z·學而》“信近于義,言可復也”之“復”,皇《疏》:“復猶驗也?!庇帧抖Y記·喪服小記》注:“報猶合也?!边@是說:言必有證驗,要與事實符合。
3.
反復;往復。
1.出自《墨子·雜守》為辟梯;梯兩臂,長三尺,連門三尺,報以繩連之。
2.出自《穆天子傳》百嬖人官師畢贈,井利乃藏,報哭于大次。
3.出自《齊民要術·造神曲并酒》若作糯米酒,一斗曲,殺米一石八斗。惟三過酘米畢。其炊飯法,直下饙,不須報蒸。
4.
祭祀。
1.出自《詩·周頌·良耜序》良耜,秋報社稷也。
2.出自《國語·魯語上》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
3.出自《烏氏廟碑銘》作廟天都,以致其孝。右祖左孫,爰饗其報。
4.出自《秋賽祝文》一邦蒙惠,已膺風雨之時;百里有嚴,將享秋冬之報。
5.
回贈,回報。
1.出自《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2.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
3.出自《答張徹》詩辱贈不知報,我歌爾其聆。
4.出自《東方》炮手在車上也紛紛招手,報以微笑。
6.
報效;報答。
1.出自《逸周書·命訓》極罰則民多詐,多詐則不忠,不忠則無報。
2.出自《縣齋有懷》詩祇緣恩未報,豈謂生足借。
3.出自《夜譚隨錄·碧碧》再生之德,未易倉卒圖報。
7.
報復。
1.出自《國語·越語上》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
2.出自《李都尉古劍》不愿報小怨,夜半刺私仇。
3.出自《搜神記》吾干將、莫邪子也。楚王殺吾父,吾欲報之。
4.出自《四皓廟》詩遂令英雄意,日夜思報秦。
5.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我父昔年被郡守枉殺,求報數年未得。
6.出自《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這所報的也并非“睚眥之怨”,因為那地方是鬼神為君,“公理”作宰,請酒下跪,全都無功,簡直是無法可想。
8.
猶言報應;果報。
1.出自《荀子·宥坐》為善者天報之以福,為不善者天報之以禍。
2.出自《說苑·貴德》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
3.出自《吊武侍御所畫佛文》人死則為鬼,鬼且復為人,隨所積善惡受報,環復不窮也。
4.出自《金瓶梅詞話》常言三十年遠報,而今眼下就報了。
5.出自《家》好心的人終有好報的。
9.
復命。奉命辦事完畢,回來報告。
1.出自《禮記·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聽祭報,示民嚴上也。
2.出自《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甘羅還報秦,乃封甘羅以為上卿。
3.出自《普曜經·十八變品》佛報曰:“無病最利,知足最富,有信最友,無為最安?!?/p>
10.
指小輩通于比其輩分高的人。后視為亂倫。故又指上淫下。
1.出自《左傳·宣公三年》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生子華、子臧。
2.出自《文選·劉孝標〈辯命論〉》彼戎狄者,人面獸心,宴安鴆毒,以誅殺為道德,以蒸報為仁義。
3.出自《新唐書·突厥傳上》帝女之號,與胡媼并御;蒸母報子,從其污俗。
4.出自《茶香室叢鈔·玉嬌李》《玉嬌李》者,亦出此名士手。與前書各設報應因果。武大后世化為淫夫,上蒸下報。
11.
復信。
1.出自《報任安書》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2.出自《后漢書·孔融傳》融報曰:“猥惠書教,告所不逮?!?/p>
3.出自《黃陵廟碑》刺史張愉自京師往。與愉故善,謂曰:“丐我一碑石,載二妃廟事,且令后世知有子名。”愉曰:“諾?!奔戎林荩瑘笤唬骸氨斁摺!?/p>
4.出自《資治通鑒·唐高祖武德四年》世民遺世充書,諭以禍福;世充不報。
12.
特指皇帝對臣下所上條陳、奏章等的批復。
1.出自《漢書·公孫弘傳》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上不報。
2.出自《順宗實錄四》疏三上,不報,知事不濟。
3.出自《留青日札·三京三都三天》御史胡子祺請遷都關中,以漕運艱難,不報。
4.出自《戴經堂日鈔·咸豐三年癸丑正月》彭年以東南時事,有所舉劾,封上,未報。
13.
指傳達某種消息的書面通知單。
1.出自《儒林外史》京報連登黃甲。
2.出自《漱華隨筆·賀相國》癸卯揭曉,則先日絕糧;丙辰報至,則深夜丐酒。
14.
報紙。
1.出自《靜水里的魚》翁子怡是一個知書明理的讀書人,加上他定有一份報,消息很靈通。
2.出自如:訂報;賣報;日報;晚報。
15.
泛稱報告;告知。
1.出自《秦州雜詩》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
2.出自《雨晴》詩盡取微涼供穩睡,急搜奇句報新晴。
3.出自《阿毛姑娘》許多人都沸沸揚揚,金嬸嬸一早就跑過來報消息。
16.
泛指書信。
1.出自《祭十二郎文》東野之書,耿蘭之報,何為而在吾側也?
2.出自《儒林外史》晚生是前月初三日在京領憑,當面叩見大老爺,帶有府報在此,敬來請三老爺、四老爺臺安。
清爽新鮮山里空氣清新|詩句清新而活潑。
1.清美新穎,不落俗套。語出唐杜甫《春日憶李白》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清香;淡淡的香氣遠遠地聞到茉莉花的清馨。
1.清雅的興致。
1.純潔的品行。
1.謂神志清楚。
1.清峻雄渾。
1.猶清遠。
1.純潔美善。
1.亦作"清修"。
2.謂操行潔美。
3.謂淡泊省修。
4.謂清白顯貴的門第。
5.佛教指在家修行?!段鍩魰S龍新禪師法嗣.空室智通道人》"空室道人智通者﹐龍圖范珣女也﹐幼聰慧﹐長歸丞相蘇頌之孫悌。未幾厭世相﹐還家求祝發﹐父難之﹐遂清修。"后用為對修行的統稱。
1.清潔美好的食品。
清爽秀麗,不俗氣面容清秀|字寫得很清秀。
1.清凈虛無。
2.清潔虛空。
3.太空;天空。
4.指月宮。
5.指風露。
1.指月宮。
1.指月宮。
1.指月宮。
2.清凈虛無的境界。指道觀﹑道庵。
1.清晨。
2.清朗的朝暉。
1.清虛玄妙。
2.清新精妙。
3.指天,天空。
1.見"清縣"。
1.挑選;精選。
2.指精選出來的人才。
3.猶清班。
4.太常官的別稱。
1.清洗,洗雪。
1.清高拔俗。
2.清新雅致。
3.清靜幽雅。
1.清廉嚴正;清正嚴肅。
2.清新濃烈。
1.謂世道太平,戰爭停息。
1.謂冷眼旁觀了解隱情的人。
1.見"清晏"。
1.亦作"清宴"。
2.清平安寧。
3.清凈明朗。
4.清閑。
5.清雅的宴集。
1.見"清艷"。
1.亦作"清燕"。
2.清閑;安逸。
3.飲宴。
聲音清脆悠揚鐘聲清揚。
1.聲音清越悠揚。
2.指眉目之間。清,指目;陽,同"揚",指眉。
3.清輕。
1.稱人疾病的敬語。
1.謂瑤水。晉陶潛《讀》詩之三"亭亭明玕照﹐落落清瑤流。"逯欽立注"《山海經.西山經》'爰有滛水﹐其清洛洛。'"滛﹐同"瑤"。一說﹐指水。
1.清簡得要。
2.謂高顯重要的政務。
3.謂地位顯貴﹑職司重要而政務不繁的官職。
4.(文字)明白簡要。
1.亦作"清耀"。
2.清亮的光輝。
1.見"清曜"。
1.作戰時,暫時轉移周圍的人口﹑牲畜﹑財物﹑糧食,清除附近的房屋﹑樹木等,使敵人無所獲取。
2.猶清蹕或清道。
3.清曠的原野。
1.清廉的業績。
2.指脫離世俗的修行。
1.清靜的夜晚。
1.清凈純一。
2.猶統一。
1.指打麻將牌時由一種花色組成的一副牌。
2.比喻全部由一種成分構成;全部一個樣子。
1.清平一統。
1.亦作"清彝"。清平;太平。
2.清凈恬淡。
3.明白平易。
1.清平而和悅。
1.見"清夷"。
1.對時政的議論;社會輿論。
1.朝廷官員商議軍政大事的地方。
1.清高特異。
2.清麗奇異。
1.猶平易。
1.清新俊逸。
2.清閑安逸。
3.清亮超逸。
4.謂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