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身體前傾向下靠在物體上;臥倒,,趴下。
2.
動詞
低下去;落下去。
3.
動詞
隱藏。
4.
名詞
伏日,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中伏、末伏統(tǒng)稱三伏。一般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5.
動詞
屈服;低頭承認(rèn);被迫接受。
6.
動詞
使屈服;降伏。
7.
名詞
(Fú)姓。
8.
量詞
伏特的簡稱。1安的電流通過電阻為1歐的導(dǎo)線時,導(dǎo)線兩端的電壓是1伏。符號V。
1.
面向下、背朝上俯臥著。
1.出自《荀子·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
2.出自《禮記·曲禮上》寢毋伏。
3.出自《論衡·紀(jì)妖》蚩尤居前,風(fēng)伯進(jìn)掃,雨師灑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蟲蛇伏地,白云覆上,大合鬼神,乃作為清角。
2.
匍匐在地;身子前傾靠在物體上。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季孫練冠、麻衣,跣行,伏而對曰:“事君,臣之所不得也,敢逃刑命!”
2.出自《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曰:“甚矣,由之難化也!”
3.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伏欞檻而俯聽,聞雷霆之相激。
4.出自《圣武記》黎氏宗族,百姓出迎,伏道左。
5.出自《上海的早晨》唐仲笙看見馮永祥伏在桌子上,輕輕點(diǎn)頭。
3.
居;棲身。
1.出自《詩·大雅·靈臺》王在靈囿,牝鹿攸伏。
2.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
4.
隱藏;埋伏。
1.出自《詩·小雅·正月》魚在于沼,亦匪克樂。潛雖伏矣,亦孔之照。
2.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fā)”。
3.出自《潛書·受任》凡用兵之道,危伏於安,安伏於危。
4.出自《色盲》我只能稱為精神上的色盲,這里就伏著我的苦悶的根源。
5.
伏兵。
1.出自《左傳·莊公十年》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2.出自《春在堂隨筆·小浮梅閑話》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shè)伏近城。
3.出自《太平天國資料·畿輔平賊紀(jì)略》追兵直撲西門,賊於林叢中設(shè)伏。
6.
退隱,隱居。
1.出自《逸周書·史記》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專事強(qiáng)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
2.出自《九嘆·怨思》恐登階之逢殆兮,故退伏於末庭。
7.
保持;懷。
1.出自《楚辭·離騷》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
2.出自《恨賦》直念古者,伏恨而死。
8.
降低;低落。
1.出自《南海神廟碑》云陰解駁,日光穿漏,波伏不興。
2.出自《徐霞客游記·楚游日記》二山之西,高峰漸伏。
3.出自又如:此起彼伏。
9.
置于??壤之上的祭祀牲體。古代??祭(祭行道之神)時,王者之車從其上轢而行之。
1.出自《周禮·秋官·犬人》凡祭祀共犬牲,用牷物,伏、瘞亦如之。
10.
敬詞。古時臣對君奏言多用之。
1.出自《史記·三王世家》臣青翟、臣湯、博士臣將行等伏聞康叔親屬有十。
2.出自《獻(xiàn)璧表》臣聞玉不隱瑕,臣不隱情。伏知所進(jìn)非和氏之璞。
3.出自《謝濠州刺史表》臣伏奉今年五月一日敕,授臣使持節(jié)濠州諸軍事、濠州刺史。
4.出自《清史稿·簡純親王傳》伏祈效法太祖、太宗,時與大臣詳究政事得失,必商榷盡善。
11.
通“服”。佩服;服氣。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j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時某喪使公主某事,不能辦,以此不任用公。”眾乃皆伏。
2.出自《唐水衡監(jiān)丞李府君墓志銘》縉紳高其才,烈士伏其義。
3.出自《初刻拍案驚奇》侯元口雖應(yīng)著,心里不伏。
12.
通“復(fù)”。返回。參見“伏魄”。
1.出自《世說新語·賢媛》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戶,見值侍并是昔日所愛幸者。太后問:“何時來耶?”云:“正伏魄時過。”
2.出自《隨園詩話》后任(任自舉)死,伏魄時口號別親友云:“六旬失足下蓬瀛,今日才欣返玉京。”
13.
車前橫木。
1.出自《史記·酷吏列傳》與汲黯俱為忮,司馬安之文惡,俱在二千石列,同車未嘗敢均茵伏。
14.
時令名。指伏日。有初伏、中伏、末伏三伏。
1.出自《后漢書·和帝紀(jì)》〔永元〕六月己酉,初令伏閉盡日。
2.出自《在懷縣作》詩初伏啟新節(jié),隆暑方赫羲。
3.出自《開元天寶遺事·冰山避暑》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於宴席間。坐客雖酒酣,而各有寒色。
4.出自《晴轉(zhuǎn)多云,有雷雨》剛?cè)敕募t太陽,曬得土路發(fā)燙。
15.
電壓單位伏特的簡稱。詳“伏特”。
16.
姓。漢有伏生,名勝。見《史記·儒林列傳》及裴骃集解。
1.出自《姓解》伏,平昌伏氏,伏羲之后也。
17.
泛指躺、臥。
1.出自《詩·陳風(fēng)·澤陂》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
2.出自《楊荊州誄》伊君臨終,不忘忠敬。寢伏床襚,念在朝廷。
18.
通“服”。謂使人佩服。
1.出自《考功員外盧君墓銘》愈之宗兄故起居舍人君,以道德文學(xué)伏一世。
2.出自《郎潛紀(jì)聞》吳門石琢堂殿撰韞玉以文章伏一世。
19.
通“服”。降服;屈服;服從。
1.出自《漢紀(jì)·哀帝紀(jì)下》故北狄不伏,中國不得高枕也。
2.出自《后漢書·烏桓傳》烏桓自為冒頓所破,眾遂孤弱,常臣伏匈奴,歲輸牛馬羊皮。
3.出自《李陵臺》詩英雄不伏蠻夷死,更筑高臺望故鄉(xiāng)。
4.出自《揮麈馀話》俊道:“恐軍中不伏者多。”張?zhí)镜溃骸罢l敢不伏?傅選道伏我不伏?”
5.出自《陳州糶米》假似那陳州百姓不伏我呵,我可怎么整治他?
20.
通“服”。制伏。
1.出自《擇言解》火既我災(zāi),有水而可伏其焰。
2.出自又如:降龍伏虎。
21.
通“服”。習(xí)慣;適應(yīng)。
1.出自《黃家賊事宜狀》比者所發(fā)諸道南討兵馬,例皆不諳山川,不伏水土。
2.出自《水滸傳》近因炎熱,軍馬不伏水土。
22.
通“服”。承受;承當(dāng)。
1.出自《詩·小雅·雨無正》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2.出自《左傳·莊公十四年》傅瑕貳,周有常刑,既伏其罪矣。
3.出自《王命論》遇折足之兇,伏斧鉞之誅。
23.
通“服”。歸,隸屬。
1.出自《西游記》若過此山,西下四十里,就不伏我所管了。
24.
古代亦指伏日中祭祀的一天。參見“伏臘”。
1.出自《史記·留侯世家》留侯死,并葬黃石,每上冢伏臘,祠黃石。
2.出自《后漢書·孝明帝紀(jì)》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dān)石之儲,而財力盡于墳土。伏臘無糟糠,而牲牢兼于一奠。
3.出自《皇陵行》伏臘蒸嘗時不后,清明寒食更澆酒。
1.罷官。
1.罷免放逐。
1.見"罷箸"。
1.同"罷敝"。
1.徘徊。
1.魚掉尾而游貌。
1.見"霸陵岸"。
1.猶把柄。喻指憑借或依據(jù)。
1.稱雄之才。
2.有才而霸道專斷。亦指有專決之才的人。
1.指割據(jù)一方或偏安一隅而尚能號令天下的政權(quán)。
2.指專橫暴虐的王朝。
1.指佐助建立王霸之業(yè)的臣子。
1.見"霸城門"。
1.漢代長安城東城門名。
1.池名。在漢文帝陵墓灞陵之上﹐故稱。
1.猶把持。
1.指項羽。因曾自封西楚霸王﹐故稱。
1.即灞水。
1.稱王稱霸者迭興的時代。
①霸王之道;以強(qiáng)力、刑法統(tǒng)治的政策吾說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②蠻橫不講理咱們家從沒干過這倚勢仗貴霸道的事。
1.猶言橫行霸道。
1.猶霸道。與"王道"相對而言。
2.指三國魏。
3.指霸業(yè)﹐王業(yè)。
1.漢文帝墓灞陵和漢宣帝墓杜陵的并稱。借指漢文帝和漢宣帝。
1.猶護(hù)短。
1.能號令一方的人。
1.指晉﹑南北朝和五代時勢力強(qiáng)大﹐終成王業(yè)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
2.借指藩王或藩臣。
3.指日本明治維新前實際掌握政權(quán)的藩臣。
1.稱霸的業(yè)績。
2.霸道。與"王道"相對而言。
1.強(qiáng)橫有勢力的官吏。
1.霸道。
1.在諸侯國中處于盟主地位的國家。
2.使國家強(qiáng)盛。
1.亦作"霸跡"。
2.猶霸業(yè)﹐王業(yè)。
3.特指建立了赫赫王業(yè)的漢朝。
1.指地方上有權(quán)勢的士紳。
1.稱霸割據(jù)。
2.霸占﹐占據(jù)。
1.猶霸占。
1.指賢能有才德的僚佐。
1.即灞陵『文帝陵名。
1.指漢文帝葬處霸陵所在的高地。
1.即霸橋。因灞水西高原上有漢文帝霸陵﹐故稱。
1.《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廣﹞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尉曰﹔'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后遂以"霸陵醉尉"事為失官以后受人侵辱之典。
1.強(qiáng)行挽留。
1.稱雄圖霸的謀略。語出《史記.孟嘗君列傳》﹕"折秦之謀﹐而絶其霸強(qiáng)之略。"
1.稱霸的學(xué)說。
1.方言。勉強(qiáng)。
2.方言。堅決﹔執(zhí)拗。
1.見"霸城門"。
1.霸王氣象。指王氣﹐國運(yùn)。
2.勇武雄偉之氣。
3.強(qiáng)悍的氣勢﹐剛毅之氣。
4.強(qiáng)橫霸道的氣焰。
1.稱霸逞強(qiáng)。
1.橋名。即灞橋。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城區(qū)東十公里灞水上。始建于漢『唐時送客多到此橋作別。故橋在今橋西北十馀里處﹐后因"灞水"東徙﹐橋移今址。
1.指在諸侯中的領(lǐng)袖地位。
2.指在國際關(guān)系上以實力為基礎(chǔ)的控制權(quán)或操縱權(quán)。
3.指表現(xiàn)在其他領(lǐng)域的控制權(quán)﹑操縱權(quán)。
指某些大國、強(qiáng)國奉行的欺壓、侵略弱小國家,在世界上稱王稱霸的政策。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強(qiáng)國,為爭霸世界,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zhàn)。20世紀(jì)50年代以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爭霸世界,引起了世界的激烈動蕩。某些受超級大國指使的國家,在地區(qū)推行霸權(quán)主義,是造成世界不安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1.強(qiáng)橫有勢的儒者。
1.依仗暴力權(quán)術(shù)建立的非正統(tǒng)王朝。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