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六項勸戒之言。具體內容所指不一。(1)丹扆六箴﹐唐李德裕所上。《新唐書.李德裕傳》"時帝昏荒,數游幸,狎比群小,聽朝簡忽。德裕上《丹扆六箴》……其一曰《宵衣》,諷視朝希晩也;二曰《正服》,諷服御非法也;三曰《罷獻》,諷斂求怪珍也;四曰《納誨》,諷侮棄忠言也;五曰《辨邪》,諷任群小也;六曰《防微》,諷偽游輕出也。"(2)心﹑口﹑耳﹑目﹑手﹑足六戒。唐皮日休《六箴序》"帝身且不德,能帝天下乎?能主家國乎?因為《心》﹑《口》﹑《耳》﹑《目》﹑《手》﹑《足》箴,書之于紳。安不忘危,慎不忘《六箴》乎?"(3)視﹑聽﹑好﹑學﹑進德﹑崇儉六戒。《宋史.吳充傳》"充作《六箴》以獻,曰視,曰聽,曰好,曰學,曰進德,曰崇儉。仁宗命繕寫賜皇族,英宗在藩邸,書之坐右。"(4)清﹑公﹑勤﹑明﹑和﹑慎六戒。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儆戒.六箴》"清﹑公﹑勤﹑明﹑和﹑慎,余襄公靖,從政六箴。"
1.謂說出實情或真心話。
2.顯露。
1.蒙語??上?。
2.方言。褪。
3.象聲詞。多形容子彈連梭發射聲。亦指子彈連梭發射。
1.呈現翠綠色。
1.發議論﹑評論或作辯論。
2.指寫作論說﹑辯論文字。
1.唾罵。
1.發泄內心的憤懣。
1.吐出沫子。
1.吐故納新。道家養生之術。
2.泛指呼吸。
3.猶吞吐。吐出與吞進。
4.比喻貿易,買賣。
5.言談;談吐。 6.指發聲。
1.謂嘔吐而氣逆。
1.開花。
2.指呈現花狀圖案。
1.土附魚的別稱。
1.出奇謀。
2.發出異采。
1.發出聲氣。
2.呼出氣。
3.舒發受壓抑之氣;發泄怨氣。
4.散發元氣。
5.顯現生機。 6.散發煙氣。 7.語音學上指送氣。
1.形容受壓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
1.唾棄。
1.吐剛茹柔。
2.比喻為政的寬嚴。
3.比喻錢財的出入。
1.呈現瑞應。
1.伸出舌頭。由內熱而引起的一種病狀。
2.驚奇貌;驚恐貌。
3.謂發言。
1.吐露真情。
1.同"吐哺握發"。
1.鳥名。也叫吐錦雞﹑真珠雞﹑七面鳥,俗稱火雞。產于巴峽及閩廣山中今多飼作家禽。以喉下有肉垂,似綬,故稱。
1.即吐綬雞。
1.猶吞吐。漱,同"嗽",吮吸。
1.喻人作了某事反使自己受困。
1.謂谷物長出穗兒。
2.喻指露出穗狀之物。
1.猶談吐。
1.貝名。也叫土鐵,俗稱泥螺。殼卵圓形,體肥,略帶黃色。生活于淺海泥灘上,我國沿海各地均產,肉可供食用。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姓。唐代有吐突承璀,見《新唐書.宦者傳上》。
1.指堯時龍馬銜圖出河的傳說。
1.猶出讓;退還。
2.指退還財物的字據。
1.吞吐。常用以形容山水爭雄之勢。
1.我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姓。北周有吐萬緒?!端鍟珐p《北史》有傳。
1.見"吐哺"。
1.寫作。
1.水鳥名。又名蚊母鳥。
即吐哺握發”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
1.亦作"吐噏"。
2.猶吞吐。
1.呼吸。
1.見"吐吸"。
1.嘔吐下瀉。
1.猶發泄。
1.嘔吐與腹瀉。
1.同"吐肝露膽"。
棉鈴開裂并吐出棉纖維的現象。是棉花生長發育的最后階段。棉花遭受病蟲桅,或在這個時期遇低溫、連綿陰雨,則棉鈴開裂不好,容易形成僵瓣和爛鈴。
1.煥發光彩。
1.嘔吐眩暈。
1.內臟出血從口中吐出。
1.發芽。
1.說話。
2.指所說的話或所作文字。
1.發出艷麗色彩。亦謂放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