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糕餅。
1.出自《周禮·天官·籩人》羞籩之實,糗餌、粉糍。
2.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僧瀹茗炙面為餌以啖客,久之乃別。
3.出自《乞巧文》餰餌馨香,蔬果交羅。
2.
比喻白而微黃的顏色。
1.出自《周禮·考工記·弓人》鼠膠黑,魚膠餌。
3.
泛指食物。
1.出自《老子》樂與餌,過客止。
2.出自《浮生六記·閨房記樂》是夜送親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饑索餌,婢嫗以棗脯進。
3.出自《朝花夕拾·〈狗·貓·鼠〉》鷙禽猛獸,以較弱的動物為餌,不妨說是兇殘的罷。
4.
釣魚或誘捕其他禽獸的食物。
1.出自《莊子·胠篋》鉤餌罔罟罾笱之知多,則魚亂于水矣。
2.出自《荀子·法行》鷹鳶猶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及其得也必以餌。
3.出自《獨釣》詩鳥下見人寂,魚來聞餌馨。
4.出自《珍珠船》有漁者得魚甚易,云取燕肉和面為餌。
5.出自《畫夢錄·樓》我忙亂地舉起竿來,一個空鉤,上面的餌已不見了。
5.
泛指引誘之物。
1.出自《淮南子·俶真訓》是故以道為竿,以德為綸,禮樂為鉤,仁義為餌。投之于江,浮之于海,萬物紛紛,孰非其有!
6.
釣魚。
1.出自《學梁王〈兔園賦〉》乃射宿餌魴,前繳鹔鷞。
2.出自《一切經音義》服虔云:“鉤魚曰餌也。”
7.
指藥物。
1.出自《求仙曲》鏟惑有靈藥,餌真成本源。
2.出自《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然得而臘之以為餌,可以已大風、攣踠、瘺癘。
3.出自《水滸傳》外使敷貼之餌,內用長托之劑。
8.
服食;吃。
1.出自《后漢書·馬援傳》初,援在交趾,常餌薏苡實。
2.出自《清白堂記》當大暑時,飲之若餌白雪,咀輕冰,凜如也。
3.出自《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承處士脫某等大難,無以為報,餌此花英,可延年卻老。
9.
謂給人吃。
1.出自《戰國策·中山策》臣有父,嘗餓且死,君下壺飡餌之。
2.出自《傳奇·裴航》餌以絳雪瓊英之丹。
3.出自《聊齋志異·張誠》移時,懷餅來餌兄。
10.
吞食;侵吞。
1.出自《漢書·賈誼傳》而淮陽之比大諸侯,廑如黑子之著面,適足以餌大國耳,不足以有所禁御。
2.出自《邑錢侯直指疏薦序》持籌者盈縮其額,餌其半,公家之籍,不如令甲。
11.
引誘;誘惑。參見“餌敵”。
1.出自《孑遺錄》請謬謂以金寶給賊,而先以真者餌之。
12.
招致。
1.出自《智囊補·閨智·新婦處盜》賊觸木倒,破頭死。燭之,乃所識鄰人,倉皇間,懼反餌禍。
13.
指牲畜的筋腱。
1.出自《禮記·內則》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之,去其餌。
〈書〉①洗濯。②除去(恥辱、污點等)~前罪。
1.古代的一種風俗。
1.洗滌。引申為洗雪惡名或滌除瑕疵。
1.見"犍椎"。
1.梵語。娑犍度的省音。為經論篇章單位。也譯作薄聚﹑積木等。
公元1-6世紀盛行于古代印度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北部及阿富汗東部一帶)以雕刻為主的佛教藝術。吸取古代希臘末期的雕刻手法,豐富和發展了佛教的雕刻藝術。
1.亦作"犍槌"。
2.梵語的音譯。意為"聲鳴"。指寺院中的木魚﹑鐘﹑磬之類。
1.猶封存。
1.封閉。
1.謂寄信言別愁相思。
1.謂閉口不言。
1.封閉;封口。
2.指書信。
1.書信。
1.見"緘默"。
1.用以存放文書﹑名帖等物的多層書篋。
1.謂以鎖固封。
〈書〉閉著嘴(不說話)~不語。
1.閉口不說話。
1.謂封閉隱秘。
1.密封。
2.保守秘密。
1.猶含情。
1.古代用以束棺的繩索。
1.書信。
1.古人用縑帛作書,后因稱書信為"緘素"。
1.亦作"緘鏁"。
2.封閉關鎖。
1.見"緘鎖"。
1.繩索。
2.封固。
3.指緘封之書信。
1.信函的封題。亦指書信。
1.簡帖。
1.書函音訊。
1.謂心懷怨恨。
1.書信。
1.封鎖控制。
間子。
1.原指清末不帶孔的小銅幣﹐十個當一個銅元◇把小形的硬幣叫鋼間子或鋼間兒。也說間兒。
〈方〉指極少量的錢~不值ㄧ一個~也不給。
1.用筷子夾菜。
1.謂珍藏。
1.信封。
1.指書信。
1.見"煎熬"。
用高粱、小麥或小米等浸水磨成糊狀,在鏊子上攤勻烙熟的薄餅。
1.烹茶。
1.煎和熬。
1.謂逼迫。
1.逼迫。
1.焦灼困苦。
1.點燈。
1.油煎的點心。
1.猶烹調。